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十七、归来图(音译“承者宫

标签:
笔者破译契丹文文物铭文之路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辽契丹国宫廷藏契丹人手绘、契丹文题跋《图说契丹•社会生活组画》译释考,十七、归来图(音译“承者宫”)






原画中六个契丹装束人(红袍二人、粉袍一人、绿袍二人、褐袍一人;四人骑马,二人驾牛)、六马(四马驮人,二马驮货)、二牛(一驾辕,一拉套)、一车(“毡车”华丽,门帘卷起,且内无人乘坐)。在本画中变为十二个契丹装束人(红袍二人、粉袍二人、绿袍五人、褐袍二人、褚袍一人;四人骑马,一人空手,二人扛货,一人驾车,四人驭牛);六马只见四匹驮人马,两匹不见;二牛(一驾辕,一拉套)来变;“毡车”门帘紧闭,当为有人乘坐,且正在小憩。画上人物最少应是十五人(见图1-7、),除契丹装束的十二人外,还有三个隐身人(宋国使者)。
从画面分析,来使已经接回,正使(文官)正在“毡车”内休息。副使(武官)正在随从陪同下,骑马在离队伍不远处信马由缰浏览路旁风光。这从队伍未尾粉袍骑马人(契丹接伴官员)不断扭头向后观望可窥破其秘。这种接宋使全画不见一个宋人,仅凭“少两马”、“‘毡车‘门帘紧闭”、“粉袍骑马人(契丹接伴官员)不断扭头向后观望”等细节描绘,把宋使“只能知其影不能见其形,只能闻其味不得显其声”的艺术表现手法发挥得恰到好处,精妙化境。为什么采取这样曲折费解的画去?原因就是辽宋交恶时期画辽宋交好时的故事,自然要有所避讳有所禁忌,不能过于直白。作者可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表现手法,把此画的艺术性提高了不少等级,把一幅平庸无奇的宣传画变成了一幅令人拍案称奇的艺术珍品。真真是造化弄人。
《契丹帐》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胡人牧》
牧羊山下动成群,啮草眠沙浅水滨。自免触藩羸角困,应无挟策读书人。
毡裘冬猎千皮富,湩酪朝中百品珍。生计不赢衣食足,土风犹似茹毛纯。
本画首尾有辽天辅皇帝亲笔题写的契丹小字26个字,其中“画名”3字;“跋语”15字;“纪年款”8字。经汉译,译文如次:“画名”:“归来图”(音译“承者宫”)(见图1-2、);“跋语”:“小、子、王、弟、敕,申、师、礼、兼、顾,辞、京、赋、名、赢。” (见图4-6、);“纪年款”:“甲、午、年、(统和十二年,994年)六、月、一(日)”第一个“一”写错没去掉。“日”写成“八”(见图6、)。
“跋语”的白话交意思为:“命令我弟弟(隆庆)那小子,不要忘了拜我为师的事,他写的那篇《辞京赋》还可以,算他赢了!”
跋语与画无干。是年青皇帝记录自己与弟弟隆庆开玩笑逗乐的趣事。逼弟弟拜他为师,要同时行君臣礼与弟子礼。打赌写文章,论输赢。短短十五字,把年青皇帝的调皮,仗势欺人的囧行,兄弟间亲密描写得活龙活现。可见耶律隆绪的文笔亦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