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藏语不是单音节语言

标签:
转载 |
中国语言学家普遍坚持的“汉藏语系”观念,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即认为藏语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语言,但这是错误的,属于讹传。
藏语是多音节语言,只不过没有蒙古语、突厥语那么典型而已。但蒙古语、突厥语的许多特征却可以在古藏语中找到它的源头所在,从而看到其原始状态。
嘉绒藏语最能反映藏语的多音节语言属性。古藏文就是按照嘉绒藏语发音拼写出来的。例如,数字“二”和“八”,嘉绒藏语和拉萨藏语的读法有别:
二,藏文 གཉིས་
八,藏文བརྒྱད་
虽然写法一样,读法大不相同。你能说嘉绒藏语是单音节语言?
清史记载,乾隆十五年,清朝皇帝致信当时的藏王,这位藏文的名字汉字注音为“珠尔默特·纳木扎勒”(འགྱུར་མེད་རྣམ་རྒྱ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藏文是一种多音节的黏着语,与单音节汉语大相径庭。
藏文词汇都有一个基本的词根音(基本字音),加在这个基本字上下、前后的字母就是黏着成分。许多黏着成分原本都是有含义的,可以独立出来,这些黏着成分赋予这个词汇以新的内涵。这就像汉字的“臧”,加上“艹”之后,变成“藏”,便赋予了“贮存”之义。所不同的是,藏文黏着成分会改变它的读音,此“艹”则不会。
藏语的虚词如maba之类,本质上也是黏着成分,例如“日月”,藏语读作“尼玛闸巴”(nyi-ma
藏文的前缀如gd之类,几乎不发音,即不改变读音,例如藏语“破旧”叫gzan,“毁坏”叫dzan,读音都是“残”,但含义和用法就不同了,这情形犹如汉字加上不同偏旁一样。
藏语“西藏”བོད་ཡུལ་
如此,我们就有理由推测,雅言古字“域”最初就是读作“yul”或者“yu-la”的,即在它刚造出来的时候是一种介于单音节和双音节之间的读音,而不是单音节读法“yu”。
藏语言学家说,藏语有日益单音节化的趋势,以拉萨藏语最为显著。笔者的推测,可能是因为中世纪之后,西藏处在了单音节语言的包围中,变成了一座语言孤岛的缘故,如此就不可能不受到汉语的影响。但是,今天的拉萨藏语也仍然称不上单音节语言。
为此抄录两行藏语经咒,注音分析如下:
ཕྱིན་ཆད་སྲོག་ལ་བབ་ཀྱང་སྡོམ།
拼音转写:qen qad sog la pacb gyang sdom
汉字注音:顷 恰特 索克 拉 帕巴 殃 突木
译文:命罚必至啊天殃必遇
ཕྱིན་
ཁྱོད་ཐུགས་ཟླ་བ་རྒྱས་པའི་སྟེང་།
拼音转写:kyod tugs dawa rjas bawu sdeng
汉字注音:寇特 突克
达瓦 家斯 巴兀 登
译文:你心如月(显),运如顶(现)!
ཁྱོད་
从上述注音可见,在藏语词汇中,很少有真正的单音节词汇,大多带有前缀音和后缀音,并非是像汉语一样的单音节语言。
特别是古籍记载的吐蕃大臣、显贵的名号,都是复杂的多音节读音,越复杂就越尊贵,例如:
直司如贡堆
涅赤桑羊顿
这是因为,中世纪以前的古藏文中,不管是前缀的“复辅音”,还是后缀的“复韵母”,原本都是有含义的,可以独立出来,只是到后来才失去独立性,以致完全消失不见。
还要注意,藏人并没有一词一音节的概念。藏文虽也用点号分隔字词,但一个点号并非就是一个单音节,常见有两个甚至三个音节的,例如:
赞神之王,名叫“者乌玛尔保”སྦྲེའུ་དམར་པོ་(拼音转写
蒙古黄教首领的藏语称号“眨雅班智达”ཛ་ཡ་པནྡི་ཏ་
(拼音转写za ya bandi da),
藏人高僧的名字“白玛噶尔波”པདྨ་དགར་པོ་(拼音转写batma dgar bo),其中的“batma”隐含有三个音节。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藏语不是真正的单音节语言。虽然在口语中可能被缩音成单音节,但写的时候必须全部写出,否则就不成其为藏语词汇。
藏语的音节经常可见合并在一起,例如,当后面是虚词ba的时候,要与前面合为一体,ga-ba读成gaa;tu-ba读成tuo,这是英语在内的多音节语言的共有特征。
藏语的副词常有独立和减缩两种形式,这也是单音节语言所不可能出现的情形,因为一旦缩减就不成其为音节了。
藏语言学家说,古藏语没有声调的。笔者以为,就是因为它原本就不是单音节语言,不需要用声调来区分同音字。
笔者还发现,古藏文中的复辅音、复韵母一旦读成重音,其读音就很接近蒙古语、突厥语的式样了,这也是笔者推测“藏语是原始状态的阿尔泰语”的原因。
藏语言学家还说,藏语读音有一种“由浊变清”的发展趋势。所谓“浊音”就因为包含复辅音和复韵母,当前缀音不断合并,后缀音不断脱落,其读音必然越来越趋向于单音节,声调也会随之产生,而这正是拉萨藏语的情形。
今天,只有嘉绒藏语和安多藏语还较完整地保持着古藏语的读法,他们能清楚地读出古藏文中的前置音和后缀音。就像“吐蕃”(སྟོད་བོད་
附图:“汉藏语系”的起源
今年4月25日,复旦大学金力团队宣布,他们历时二年的研究成果《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中,在国内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图就是Nature配发的“汉藏语系起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