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龙泉务的三彩瓷佛像谈辽代的同类佛像

标签:
转载 |
《佛教美术丛考续编》 华龄出版社
1983年北京西部门头沟龙泉镇龙泉务的村民在基建工程中发现了两尊三彩残菩萨像和一尊加彩佛坐像以及多件佛像残块。经勘察这里是一处辽代瓷窑遗址。从出土的大量各种生活用具和建筑构件以及佛教遗物看,瓷器釉色以白釉为主,酱釉、黑釉、茶叶末釉和三彩次之。初步探明了瓷窑从辽到金的发展脉络。
内中这尊较为完整的三彩菩萨坐像(高32厘米、现藏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颇可驻足欣赏,菩萨束发戴高冠,右肩上可见绿色垂发,面型丰润,眉间有白毫,袒上身,细腰,胸部饱满,云头状项饰,上搭璎珞珠串,肩搭帔帛,下着绿色裙,结跏趺坐,尽管双手已残,但姿态依然生动。菩萨帔帛、裙部等处施黄、绿釉,皮肤部分施乳黄釉。整体比例匀称,局部细致,面部塑造尤为精道。雕塑手法简洁概括又不失精致,可说是即可远观,又可近取的辽代三彩佛像佳作。(图1)
1980年笔者参与郑隆老师带队的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仑旗前乌力布格村发掘辽墓并临摹壁画。听当地老乡说,辽河对岸有一农民在村外取土时挖出了三个瓷人,队长认为线索重要,就派我去查看。淌水过河十几里路,实际上已经是辽宁省的彰武县境内。当我看到农民手中的瓷佛,暗吃一惊,一佛二弟子,应该属于辽代白瓷,主尊佛像略有伤残,并无大碍。与农民交涉收购,第一次没有谈成。第二天众人再去,终于谈妥,现已成为内蒙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多次在海内外博物馆的《契丹文物展》上展出过。此三尊瓷像写实性很强,尤其是老年的迦叶像塑造的人物造型生动,须眉毕现,目光如炬,表情深邃睿智,年青的弟子面目单纯俊朗,单纯可爱,可见辽代的雕塑艺术功力极强。(图5-6)
从龙泉务瓷佛和易县瓷罗汉及内蒙的白瓷佛像可知,辽金时代由于严重乏铜,大型佛像多不用铜铸而以瓷质代替,三彩器佛像一时多有烧制,且达到了技艺纯熟的境界。龙泉务的三彩佛像与易县罗汉,内蒙的白瓷佛像艺术风格相通,技艺上也可相互媲美。重要是龙泉务瓷佛添补了易县瓷罗汉群中至今还没有发现菩萨像的缺环,为我们今天全面研究辽代陶瓷佛像的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