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叶子寻珍【9】 <wbr>宣和牌上说象棋 [转载]叶子寻珍【9】 <wbr>宣和牌上说象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宣和牌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牌类娱乐用品,是我收藏的主题之一,十几年间天南地北,也陆续收了些各具特色的宣和牌具。它们或高贵儒雅,显示出不凡的身世;或凡凡俗“子”,却不失自我个性。它们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人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人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记载下旧日珍玩的独特魅力。
宣和牌又称骨牌、牙牌、牌九等,呈长方形,一般用骨头、象牙、竹子、木料、以及卡片等制成。宣和牌是由骰子演变而来,其32张牌是两个骰子不同点数的组合。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象棋,呈圆形,但巧的是正好为32枚棋子,分为红、黑两色,代表着对弈双方。棋子每种颜色16枚,据说16是当时军队里官职和部门的数量和。
这里展示的是罕见棋牌类历史遗留物——两副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的象棋宣和牌。骨质棋牌质地温润,光滑细腻,熠熠生辉。竹制棋牌质地粗犷,竹雕深峻,浑厚古朴。说起这两副牌的寻珍轶事,骨质棋牌我印象深刻,那是2005年在上海东台路古玩市场,我被古玩商带到附近的巷子里,在他杂乱的家里翻箱倒柜找出来的。
说是印象深刻,还有件趣事,我从巷口出来遇到位北京古玩商,说是已经跟了我三个市场,并且一一列举了我的所作所为。我晕,这中间我在繁华马路上打过2次车,还进过数十家店铺,竟然能被人全程跟踪,而我却悠然自得,全然不知盯梢人。这几年谍战片看多了,倒真有了几分后怕,这要是在战争年代,也许会上演最惨烈的一幕。
![[转载]叶子寻珍【9】 <wbr>宣和牌上说象棋 [转载]叶子寻珍【9】 <wbr>宣和牌上说象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比起宣和牌来,中国象棋对我更加亲切熟悉。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象棋,还常常抱着家里的棋盘满院子找人陪我玩。长大了虽说也试图读棋谱,但棋谱如天书,它不属于我,但有机会也还会在棋子间跃跃欲试。那时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个小姑娘见男人们下棋也会去凑热闹。虽说有时也会侥幸赢上第一局,但接下来就会输得一塌糊涂。
说起下象棋,过去可是北京一景。四合院的石榴树下、胡同的街头巷尾,有俩人对弈自娱自乐,更多的是一圈人围着看俩人下棋。这时看不见对弈者,却看得见市井百态:坐着的,蹲着的,站着的,猫着腰的;光着膀子的,摇着蒲扇的,挺着大肚子的,抽着烟斗的;逗闷子的,侃大山的,随便支招的,急赤白脸的,应有尽有,乐也逍遥。
现在已很难再看到此情此景了,倒是电脑旁多了不少对弈者。棋手们隔着屏幕,看不到对方容颜,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五花八门的网名,电脑与网络成为棋迷们释放自我的一方乐土。与过去面对面交流相比,网上下棋虽说是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风吹不着,雨打不着,还可以品着茶,听着音乐,但总还是觉得似乎缺少点什么。
中国象棋和宣和牌,同为大众娱乐用品,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同为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历史遗留下来的每一件宝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静静地守护在那里,谁也不知道它们身后的故事。它们看似朴实无华、平平淡淡,却渗透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却留住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印记。
北京 • 荷叶子
文/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