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辽史》中的契丹圣山——木叶山通考(二)
(2019-05-24 10:28:26)
标签:
转载 |
四、木叶山的历史沿革与历史上的地理学意义考
木叶山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辽代契丹人编著的《始祖奇首可汗事迹》。后来被耶律俨编入《皇朝实录》。两书均已失传。通过对二十四史检索“木叶山”,辽、金史和其它相关史籍中记述的有关木叶山的资料共有38处,其中旧五代史3处、新五代史2处、宋史1处、明史1处、清史2处、辽史29处。综合分析这些史料,证实辽代的木叶山,在唐代中期称为勃突山。由“辽国五代祖勃突,貌异常,有武略,力敌百人,众推为王。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没,葬山下”⑤而得名。辽代开国之后,在当时的勃突山附近,建立了上京临潢府。并将勃突山命名曰“天梯山”,民间习惯称为木叶山。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上京道》记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这条史料说明:辽上京临潢府是在“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之上建城的。辽上京临潢府坐落在一片苇甸之上,附近有一座山名叫“天梯山”;天梯山阻西来的土河、北来的潢水,使二水合流形成辽河。这座山就是辽代最著名的契丹圣山——木叶山!辽代契丹人把此山视为“登天之梯”。此山是他们祭祀天神、祖先的地方,也是祭祀辽河神、土河神(白马神——契丹迭剌部耶律氏先祖)、潢水神(青牛神——契丹述律部的祖先)的地方。
天梯山也是契丹耶律部五代先祖勃突出生地。故此山也是辽国的祭祀之山,也称为勃图山、勃勃图山(古契丹语,流转到科尔沁地方蒙古语中,读音没有变化,依旧叫勃勃图山),现代汉译是:“神圣之山”、“圣山”、“英雄山”。此山现今位于吉林省双辽市区城北。辽代的潢、土二河在此山下汇合形成辽河。今天辽代的潢水改称乌力
⑤《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
吉木仁与新开河,土河改称西辽河。虽然河流的名称有所改变,但是
原河道,流向,基本地理位置都没有明显改变。潢、土二河在勃勃图山西北山脚下汇流后向南折流,形成辽河。辽河自辽代至今,在勃勃图山西南形成北—南流行河道。这三条河流自辽代至今,在吉林省双辽市的勃勃图山附近从名称到其所形成的地理要素均没有变化。勃勃图山就是辽代的木叶山,它的历史名称演变如下:
蒙古灭金的过程中,金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割据辽东,自封辽王。“太祖命按陈那衍、浑都古行军至辽,遇之,问所从来,留哥对曰:‘我契丹军也,往附大国,道阻马疲,故逗遛于此。’按陈曰:‘我奉旨讨女真,适与尔会,庸非天乎!然尔欲效顺,何以为信?’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
按陈曰:‘吾还奏,当以征辽之责属尔。’收降金北边千户耶律留哥”⑥。
⑥《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耶律留哥》。
明初冯胜在金山收降蒙元太尉纳哈出。“时王保保已先卒,诸巨魁多以次平定,或望风归附,独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万众据金山,数窥伺辽。二十年春,命宋国公冯胜为大将军,率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兵二十万征之,还其先所获元将乃剌吾。胜军驻通州,遣蓝玉乘大雪袭庆州,克之。夏,师逾金山,临江侯陈镛失道,陷敌死。乃剌吾归,备以朝廷抚恤恩语其众,于是全国公观童来降。纳哈出因闻乃剌吾之言已心悸,复为大军所迫,乃阳使人至大将军营纳款,以觇兵势。胜遣玉往受降。使者见胜军还报,纳哈出仰天叹曰:‘天弗使吾有此众矣。’遂率数百骑诣玉纳降。已,将脱去,为郑国公常茂所伤不得去。都督耿忠遂以众拥之见胜,胜重礼之,使忠与同寝食。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万人,及闻纳哈出伤,由是惊溃者四万人,获辎重畜马亘百余里。胜班师,都督濮英以三千骑殿,为溃卒所邀袭,死之。秋,胜等表上纳哈出所部官属二百余人,将校三千三百余人,金银铜印一百颗,虎符牌面百二十五事,马二百九十余匹,称贺。太祖封纳哈出为海西侯,先后赐予甚厚,并授乃剌吾千户” ⑦。北元太尉纳哈出受降的金山就是辽代的木叶山。这里也是雄踞漠北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最后消亡的地方。有清以来一直称为金山。晚清、民国至今称为金山、勃勃图山、大土山。
以上史料说明,辽代木叶山地名演变过程为:勃图山—天梯山—
木叶山—天平山—金山—勃勃图山—大土山。但是不管木叶山的官方名称如何变化,民间习惯名称勃图山始终没有变。勃图是古代契丹语,
⑦《明史》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第二百十五·外国八鞑靼》。
语意是:“英雄”、“神圣”、“雄强”等方面的含义,用作山名有“圣山”、“神圣之山”的意思,契丹语勃图流转到现代蒙古语中为勃勃图,语义没有变化。
辽代的木叶山是东北平原的中心点。东北平原由辽西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大地理板块组成,这三大平原板块的交汇点,就是木叶山。木叶山是整个东北平原的中心地理坐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