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辽史》中的契丹圣山——木叶山通考(一)

(2019-05-24 10:27:44)
标签:

转载

《辽史》中的契丹圣山——木叶山通考

                     

核心提要辽代的木叶山就是现在吉林省双辽市城北的勃勃图山。勃勃图山具备辽代所有自然要件和历史人文要件。经过笔者多年考证后认:吉林省双辽市城北的勃勃图山就是辽代历史上的契丹圣山——木叶山。

core contents indexesMuye mountain of Liao dynasty is now the BoBoTu Mountain located at the north of the Shuangliao city of Jilin Province. BoBotu mountain possesses all the natural characters and historical and human elements of Muye Mountain in Liao dynasty. The result of this years research is that the BoBoTu mountain in the north of Shuangliao city of Jilin Province is the holy mountain of Qidan in China history Muye mountain.

 

AuthorHao GuoAffiliation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mmissioner of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Tongliao City ,Inner Mongolia. Title: The holy mountain of Qidan in Liao dynasty- Muye mountain

    一、概述

(一)本文考证的重点问题及主要内容

在《辽史》地理情况研究,木叶山的地理位置确定非常重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这个区域内,辽、金时期的山川、河流、地理、地貌的基本情况。重点搞清楚辽代的潢水(即今之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下同)、饶乐水(即今之西拉木伦河,下同)、土河(即今之老哈河、教来河、清河、洪河、西辽河,下同)、辽河这四条河流形成与河道演变情况;以及这四条河流形成的四大湖泊:袅潭(即今之涅剌嘎潭也称袅勒嘎潭,下同)、广平淀、长泺、白马淀形成与演变情况。调查清楚大兴安岭中段山脉、燕山东北麓七老图山脉、辽西山地、奴鲁儿虎山脉四条山脉的自然地貌。彻底搞清楚辽西川地、西辽河平原、科尔沁沙地这三个自然地理板块的形成以及辽、金时期的地貌情况,从自然地理学意义上掌握好这个区域的地理情况。这是搞清楚辽、金史研究争论最多的木叶山在辽、金时期的准确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也是搞清楚辽、金时期上京道临潢府区域地理情况的基本前提。本文重点探讨与考证辽、金时期木叶山的准确地理位置,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1.以辽、金史料为根据,探讨木叶山与潢水、土河、辽河,与袅潭、长泺、广平淀、白马淀、藕丝淀、中川的地理关联,界定出辽、金时期木叶山的地理方位。

2.根据木叶山与辽代的永州、上京临潢府的关系认清木叶山在辽、金以及蒙元、明、清以来的流源情况。

3.理清木叶山在整个东北平原中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与地域名称变化情况。

4.根据史料与实地考察结果准确定位木叶山今天的基本地理位置。

(二)需要说明的几个客观史实与事实

为了能较为系统的理清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对《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京道》上京临潢府这个核心区域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在论述木叶山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概要的予以阐释。

    1.关于辽上京临潢府地理位置的讹传问题。辽上京临潢府自公元1230年蒙古灭金“撤藩移镇广宁后” “薛阇受命。己丑,从太宗南征,有功,赐马四百、牛六百、羊二百。庚寅,帝命与撒兒台东征,收其父遗民,移镇广宁府,行广宁路都元帅府事。自庚寅至丁酉,连征高丽、东夏万奴国,复户六千有奇。戊戌,薛阇卒,年四十六”。到公元1846年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中毫无根据的以个人游记的形式提出“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里,当乌尔图淖农河会合戈图农河之处,有波罗城,址周二十里,内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临潢”。之后至今,没人能证实那个“波罗城”就是辽、金时期的上京临潢府。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能证明那里不是辽上京临潢府。

2.关于辽代饶乐水即潢水的谬断问题。由于辽人(契丹)当时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居住、活动地域的偏远性,地域长期荒漠化、边缘化,加之民族、文化更迭复杂,使得后人无法对其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实地调查与考察。故尔辽史研究“谬误颇多”。经过笔者认真梳理,发现在辽史研究中,其核心错误是有些研究者始终把辽代的饶乐水即西拉木伦河当成辽代的潢水,致使研究区域和地理基本坐标出现了错误,导致研究的问题与辽代基本历史事实越来越远。辽代的潢水就是今天的乌力吉木仁河与新开河,是从辽代袅潭泄出以后形成的河道。“辽代的潢水不是今天的西拉木伦河” 

    3.关于《辽史》研究中诸多重大问题论证不足的问题。研究辽史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

.《蒙古游牧记》卷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巴林》。

张修柱、赖青寿:《辽史.地理志》汇释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8。

郭浩:《辽代通辽地区地理地貌1-4》,通辽日报2012年7月20日-7月26日。

该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还要尽量弄懂东北方言以及蒙古语、女真语

(满语)和达斡尔语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了解这个区域的地理地貌、风俗民情。由于历史原因,契丹人活动的核心区域历来就没有所谓的“大家”亲临现场进行长期的实地考察。也没有人应用现代化的手段:如现代卫星遥感技术、红外线遥感技术、现代水文、地质测绘技术长期现场实际勘察和研究。所以《辽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客观的论证。

总之,辽、金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史料、文献的不足和缺失,不能只停留在书本、文献上。研究《辽史》,必须深入实际,必须在地方史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从实践中学习、到实践中验证。从多方面汇集信息与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木叶山的历史传说与流源考

     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活动踪迹,契丹建国前虽然也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并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文字记载。可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青牛白马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辽代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永州,永昌军,观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楼。乾亨三年,置州于皇子韩八墓侧。东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号永州。冬月牙帐多驻此,谓之冬捺钵。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太宗援石晋主中国,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也。’因移木叶山,建庙,春秋告赛,尊为家神。兴军必告之,乃合符传箭於诸部。又有高淀山、柳林淀,亦曰白马淀。隶彰愍宫。统县三:

    长宁县。本显德府县名。太祖平渤海,迁其民於此。户四千五百。
    义丰县。本铁利府义州。辽兵破之,迁其民於南楼之西北,仍名义州。重熙元年,废州,改今县。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尝改富义县,属泰州。始末不可具考,今两存之。户一千五百。
    慈仁县。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坟西。重熙元年,州废,改今县。户四百”。

    这是辽、金史研究中有关木叶山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条史料。它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辽代的木叶山是在辽代永州所属的地望之上,而永州的地理位置是在潢、土二水合流之处。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辽河,但是已经揭示出永州亦处在辽河岸边。实际上木叶山是地处潢、土二水合流形成辽的地方。辽河这一地理特征对确认永州与木叶山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二是木叶山这个汇聚潢、土、辽三条河流的地方,是契丹人祖庙所在地。是供奉其始祖奇首可汗、可敦及其八子(八部始祖)的地方。是形成白马、青牛契丹部族神话传说的地方。三是青牛、白马的故事,记述了契丹民族两个主体部族的来源与方向。其中:“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这句话直接说明这支契丹祖部是来自辽西山地的“马盂山”这个地方。“浮土河而东”,则说明,最起码在土河与潢水汇流之前是西—东流向的。而“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则证明潢水上游有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则表明潢水是有南北流向的河段,因此才能有“上”与“下”的区分。辽代的平地松林在潢水的北部。而平地松林在辽代袅潭的“下面”。袅潭全称是袅勒嘎潭,是以袅勒嘎河(也称哈黑尔河)为主要水源形成的潴溜湖。它是形成潢水的水源地。“浮潢水而下”则说明辽代的潢水从袅潭泄出之后,是北—南流向的,只有北—南流向才能区分上—下,才能用上—下表述。四是木叶山是使北—南流向的潢水与西—东流向的土河汇合成北—南流向辽河的地方。而具备这样地理特征的地方,在辽西平原乃至东北平原之上是具有唯一性的,那就是今天吉林省双辽市城北的勃勃图山。这座山就是辽代的木叶山。辽代永州的木叶山是契丹人的祖山,是奇首可汗、可敦及其八子繁衍昌盛之地。是契丹人的神山,是青牛、白马之神相会之处。是圣山,是用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的地方,是祭祀自然山神,树神,辽河神,潢水神,土河神的地方。这些在《辽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礼志一》中都有明确文字记载。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木叶山是辽代契丹人最重要的一座山,是他们与“长生天”沟通的具体地点。因此在其正式典籍中被记作“天梯山”。

    据《辽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下》记述:会同四年(公元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此时成为最早、最权威、最准确的文字记载。元朝修《辽史》时,《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除了《辽史》之外,同时期的《宋史》、《五代史》等相关历史典籍中,也有对木叶山神话传说情况和地理位置关系记述的其他史料。

一是辽朝传世文献即石刻资料的记载。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此哀册作者为耶律孝杰(即张孝杰),说明辽朝汉人对青牛白马的故事也是非常熟悉的。二是宋代文献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宋代文献中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载最早见于范镇《东斋记事》卷五:“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马,一女子驾灰牛,相遇于辽水之上,遂为夫妇。生八男子,则前史所谓迭为君长者也。此事得于赵志忠。志忠尝为契丹史官,必其真也”。以上史料证明契丹先民祭祀先祖的地方是在潢水、土河相汇形成辽水的地方。三是青牛白马相会的具体地点,是辽代的潢水与土河交汇的地方。二水交汇形成了辽河。木叶山与这三条河有天然的联系。《辽史》卷六《本纪第六 穆宗耶律璟》上记载:“六月甲午,祠木叶山及潢河”。这条史料说明在“六月甲午”这天,同时祭祠木叶山及潢河。《辽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礼志一》记载:“兴宗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山辽河神,然後行拜山仪,冠服、节文

多所变更,後因以为常”。这条史料说明在木叶山上建有菩萨堂,在木叶山上可以面对辽河,祭祀辽河神。

    这类记载在辽、金史史料中很多,只取上述两条史料足以证明辽代的木叶山与潢水在一起,木叶山确实是阻潢水与土河汇流形成辽河的实体地理山体。在木叶山上可以看见自北向南流的潢水,还可以望见自西向东流的土河,两条河流受到木叶山的阻挡,汇合成辽河。辽河在木叶山西南山脚下折向南流。今天的吉林省双辽市城市东北的勃勃图山具备这样的地理条件。因而可断定,今之勃勃图山就是辽代历史中的木叶山。

    综合辽、金史和其它相关史籍中记述的有关木叶山的资料,经过详细分析,其结论是:辽代的木叶山是一座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山,其坐落在辽上京临潢府和永州附近,都在辽河岸边,与其相关的辽代地名,自北向南的排列顺序是:永州—上京临潢府—木叶山—辽河—中—杏埚—藕丝淀—怀州(在藕丝淀西南,辽河西岸)—祖州(在藕丝淀东南,辽河岸边)。辽河(辽水)自秦、汉到清晚期、民国名称没有变化,而且始终都是自现今吉林省双辽市勃勃图山以南称为辽河。此山以西、以北汇入辽河的水系都各有名称,都不叫辽河,也不叫辽水。

    三、契丹人迁至潢河与土河流域的具体时间问题考

    关于契丹人迁至以木叶山为中心的潢河、土河流域的具体时间问题,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与观点。近年来在对潢、土二河区域内的田野调查发现了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福巨古城、科左中旗腰伯吐古城、布日顺古城、东玛拉沁古城等一系列辽代大型古城遗址。这些古城周边存在着数量不等的卫星城。每一座古城附近都有面积很大、数量很多的古遗址群、古墓葬群的存在。这些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唐代开元前后的古钱币,宋代初期、辽代初期的瓷器、钱币等相关历史文物。这充分证明隋唐时期契丹人在这里的生存及活动情况,这里曾经是那个时期契丹人活动的中心区域。

[转载]《辽史》中的契丹圣山——木叶山通考(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