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字从“牛”来,书从“水”来

(2019-05-21 16:36:37)
标签:

转载

河南安阳市有一座汉字发展史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标志性建筑物是字坊”,一个放大了的甲骨文“字”。但应知,它最初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部族名,亦即姓氏。


[转载]字从“牛”来,书从“水”来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前广场上巨大的“字”雕塑

 


甲骨文“字”,由表示蒙古包毡帐的宝盖里面一个“子”组成笔者已说过,这“子”原本与“王”同义,不是一般人可以自称的。因为这个“字”最初指部族名和姓氏,及族徽之类表示血缘关系的符号。古代的部族名就是部族首领的名号,远古时代,没有什么东西是不隶属于权力的,人也不例外。

汉字发展史上,是先有这种血缘符号,而后才有标识语言的文字。许多古汉字原本就是族徽,这使它一开始就带着神圣的光环,拥有强大的替代各种方言词汇的能力。在汉语范围内,没有哪种方言不被这种文字语言大量替代过了。

特别要注意,古代突厥语也把文字叫作užik读音与“字”相同,但突厥语首先是指“姓氏”。古代中亚普遍流行佉卢文,这个佉卢”是古藏语对乌鸦的尊称读法(雀+lu),因为乌鸦是血缘的象征。佉卢文也叫kharosthi哈喇虱叱字面含义是“黑色的王字”。所有这些,都与甲骨文“字”原始本义相通,这不会是偶然巧合。

“字”是从“子”来,那么,“子”的读音又从何而来?笔者考证,它来自古藏语对野牦牛的称呼。野牦牛就叫作“zi”,西藏有地名叫“林芝”,即是“神牦牛”的意思。藏族起源于“牦牛六部”,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在林芝下凡,曰:“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做吐蕃牦牛部之主宰因为在原始苯教中,野牦牛有“世界本源”之义。

西藏有地名叫止曲”,意为“牦牛河”。敦煌文书,孙波王被称为“止氏王”。因为藏语的zi”有滋养、繁殖、孽生之义。这“子”最初是部族首领和大夫称号的原因也在这里,他们被视为部族之本源。

有人会疑问:华夏古人难道就没有抽象的“文字”概念吗?当然有的!但不是“字”,那是)。

金文“書”由上部表示手握笔的“”,中部表示墨水的几个“丶”,下部表示话语的“口”组成。”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因为在阿尔泰语中,词根词是没有词性的,可随便用,例如: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这个“书”指文字,是名词。

《墨子·尚贤“书之竹帛,琢之盘盂这个“书”是动词,“写字”这个动作。

金文中为什么要有“水”呢?因为用来写字的都是“水”,不过是带有某种颜色而已。藏语、阿尔泰语的“水、河流”读作suusu,例如内蒙古有“毛乌苏沙漠”,其中“乌苏”就指水、河流。就是说“书”的读音并非来自汉语,来自另一种语系!

蒙古语至今把“文字”叫作“usu”。例如蒙古语

Monggol    usu-g    sur-ya  来学蒙古字吧!

蒙古              

蒙古语词根词usu后缀-g后就成了名词,特指“文字、字母”。


[转载]字从“牛”来,书从“水”来


殷墟出土的白陶残片上有用毛笔写的落笔行笔收笔可以看出它是用毛笔写上去的。

 


由于时代及视野的局限,古儒在说文解字的时候,通常把无法解释的字一概说成是形声字。例如,《说文》:箸也从聿者声商鱼切”笔者以为,这是完全错误的。

现代音韵学家为把这个者声”观点说通,通常是把“者”说成原本读作shu,只是后来声母改变了。但笔者以为,这是一错再错,他们对古儒说法太过相信的缘故。

笔者敢说,许慎《说文》里那些被说成“从某,某声”的“形声字”大部分都是错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算是被他蒙对了。

笔者已指出,在汉字起源过程中,是先有观念而后有字符,文字不过是古人已有观念的一种投射,汉字造字方式中烙印着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宗教观念,及与之而来的价值取向。但传统文字起源观是颠倒着看的,音韵学家很少会去关注汉字中承载造着的文化观念。笔者还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先有语言,然后有文字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汉字起源不可能超越语言学一般规律。但传统文字起源观否认汉字读音来自某种口语,他们认定读音也是古人创造的,也因此他们总是在汉字的范围内解释汉字,绝不把目光扩大到其他语言中去,如此,焉能不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