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收藏家与古董商

(2017-08-27 08:45:1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收藏家与古董商作者:蔡暄民

收藏家与古董商

蔡暄民

     前天端午佳节,在即将竣工的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的五楼会议厅,迎来了全球大名鼎鼎的古董商埃斯卡纳奇先生。他是来出席他的《中国古玩经眼录》中译本的首发式的,同时,助他此行的,还有与他对话的马未都先生。

    并不大的会议厅,到了近三百多人,济济一堂,颇为热闹,可见喜欢这一行的人员之庞大。短短二十几分钟的对话中,埃氏还是遵循外国人的严瑾作风,谈吐十分谨慎。

    他说,自己是个商人,故不收藏东西,否则对买家不公平,如果既收藏又做买卖,那往往会将好的顶级的藏起来,将自己不喜欢的或者档次低的卖给客户。细细想来,尚有商榷之处:古董商在选购任何一件古玩的过程中,从付款购入到出手一定有个过程,也就是说中间有个时间段,除非他在下手时已找好了买家,否则必有个间隔,这间隔也是个暂时的收藏过程。所以,究竟藏多長时间才能算收藏?三年?五年?还是八年十年?或者必须是一辈子?从埃氏的分析来看,是指终生收藏。

    终生收藏,只进不出的藏家,历史上确实凤毛麟角。就以近代的大藏家孫瀛洲为例,他少年时在硬木傢具店当学徒,后转古玩行学艺,1923年始自己开古玩店,取名“孰华斋”,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先后经营了近三十三年,在买卖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藏品。光捐给北京故宫的古陶瓷就有3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余件,还有玉器、犀角等杂项不计其数。

    这个积累有两个因素:一,是自己确实喜欢,不愿轻易割舍的;二,是买进后一时遇不到买家的。特别是第二个原因,即使你无意收藏也成了实际的收藏品!亦或者一些藏家未公开表明而已,即“我的东西没有不卖的,主要看你出的价到不到位”?

    我推断,即使埃氏坚持以上经营原则,他那已经经营了五十几年的古玩店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没出手的古玩。记得去年底,我去到他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店里,当我提出想看清雍正时的官窑器,他的服务员一下就用小车推出三对盘子,而且对对都如新出窑一般完美,我是他的老客户,这类品相的东西我能接受。他懂得客户的喜好和心思,故他在此行能做得如此成功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也坦言,进这一行,眼光和学习很重要,他提到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我认为,买卖的过程是提高鉴赏力的最好途径。虽然他没有谈及这个,但他的经历已明白地告知了我们这一点。买入一件东西,搁着无人问津或者客户不予认可,就逼得你好好反思:是东西的真实度有问题?还是不够开门?要么价位偏高了?…等等疑惑会终日伴随着你,逼得去学习,去弄清楚原因所在,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你的眼力自然会提高。

    孙瀛洲能成为一代宗师的鉴赏大家,与他开古玩店的经历分不开的。因此,我也坚信埃斯卡納奇的鉴赏眼力必定好,否则,他的古玩店绝对不可能有那么长的生命力!

    他更成功的是他古玩的价位,几乎和苏富比佳士德齐平,而且客户大多是各国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机构及大藏家。要做到这一步真的不容易,全靠独到的眼力和信誉!

    一个洋生洋长的老外,竟然能将中国古董经营得那么成功,简直不可思议。除了他的信誉和眼力,擅于炒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试想,他会时不时地搞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2亿多的元青花鬼谷下山;近300万美金的镏金小熊;合1300多万人民币别人花6美金从跳蚤市场拣的宋定窑碗……等等,总是在浪尖弄潮。他不时传递一个信号:没错,我的东西要价是高的,但是,我的进价也不便宜啊!这就是埃氏的高明之处!    

     一个七十六岁的耄耋老人,还在满世界地奔波,表面上看他是为了经营生意的需要,但是如果对中国艺术品不喜欢不痴迷,是绝对焕发不出这份激情的。客观上,他对宏扬中国传统文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作为中国人,在他面前会产生莫名的肃然起敬之情,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喊出“好棒,埃斯卡纳奇先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