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二、辽代官窑民族粗瓷深灰釉阴刻契丹大字“安至”

标签:
辽官窑民族瓷契丹文牛腿瓶译释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二、辽代官窑民族粗瓷深灰釉阴刻契丹大字“安至”牛腿瓶译释图说。







“牛腿瓶”顾名思义,其形状应与牛腿相似,即上部似牛大腿般粗壮,下半部逐渐缩细,成真正倒三角形。目前瓷界对“牛腿瓶”的定义,尚无准确界定。网络所见标名“牛腿瓶”的辽瓷瓶,其实大都是“鸡腿瓶”。要知道“牛腿瓶”是从“鸡腿瓶”发展而来。两类瓶的区别显而易见。
“鸡腿瓶”均高应在900-1100毫米间;口径有大有小,但都不会小于40毫米;腹经与底径之比,没有超过2:1的;肩上所刻契丹文大多为神册五年以前的“胡书”。而“牛腿瓶”均高不超600毫米;口径只有小口,径没超过50毫米的;腹经与底径之比,都超过3:1;肩上所刻契丹文均为神册五年以后颁行的契丹大小字。有瓷友称“牛腿瓶”为“辽代梅瓶”。笔者觉得这个名称虽然把明代才出现的瓷称提前了数百年,有违史实,但也的确点到了事情的要害。
“牛腿瓶”确实是后世“梅瓶”之根和祖源。契丹人好酒,“牛腿瓶”即是做为一种盛装美酒的器皿出现。契丹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实践经验,经过不断修改创新,使修长敞口的“鸡腿瓶”逐渐变成了,小口、翻唇、短颈、颈肩之间圆弧渐渐转为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体态秀美的“牛腿瓶”即“辽代梅瓶”。
本文展示的这只辽代早期官窑民族粗瓷深灰釉阴刻契丹大字“安至”“牛腿瓶”即原始“辽代梅瓶”。高550毫米,口径35毫米,颈径50毫米,最大腹径375毫米,底径125毫米。深灰色釉,釉质光亮,玻璃感强。胎质较鸡腿瓶略有进步,但仍较松软。器型较鸡腿瓶变化较大,高度变矮;瓶口进一步缩小,口沿部成龟头状;肩腹部更加宽大浑圆,使倒梯形身躯渐变为倒三角形,曲线更加妩媚的女人腰下形态。
肩颈部阴刻有入炉前手工刀刻契丹大字两个:上面一个类似汉字“至”,下面一个类似“卅”只是第四笔一竖帶了弯勾。两个契丹大字可汉译为“安至”,意为“安全抵达”。这是一句祈祝语,说明这是瓷窑当局发货祭祀时的祭祀礼仪用语。符合契丹大字是“大礼之字”的规定。
契丹大字的使用,说明此“牛腿瓶”的烧制,上限必在辽太祖神册五年之后。而下限必在此类瓶定型之前。定型与否依据有二:一是除作为普通酒具之外,是否成为官家皇室礼仪用品(贡瓷)?答案是肯定的。等者在《辽代官窑铭刻契丹文白瓷彩瓷器皿制作译释考》中曾介绍一只辽世宗时期(947-951年)辽代官窑贡瓷白瓷契丹文“福佑”款花草纹束口球颈肩四系经(梅)瓶。足证辽世宗时期“辽代梅瓶”(“牛腿瓶”)已定型,并已在此型瓶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品种。二是在辽末,此“辽代梅瓶”(“牛腿瓶”)仍在使用,即可证明此瓶在辽世宗前应该就已定型。天祚帝时宣化张世卿墓壁画中的三个嵌在木凳的“牛腿瓶”形状与本文“牛腿瓶”一模一样,也足证辽世宗时期“辽代梅瓶”(“牛腿瓶”)已定型。
综上所分析,可以判定此“牛腿瓶”四个特征:一、烧制时间应在辽太宗改皇都为辽上京年号改为会同(938年)后的几年里;二、烧制窑口应为临黄府瓷窑务缸瓦窑;三、应为“辽代梅瓶”(“牛腿瓶”)定型后首批产品之一;四、“辽代梅瓶”(“牛腿瓶”)虽系粗瓷,在辽晋和好的七八年中,应曾大量出口中原,为宋“经瓶”、明“梅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辽代官窑民族粗瓷深灰釉阴刻契丹大字“安至”牛腿瓶,虽看着没有贡瓷御用瓷精美值钱,但其蕴涵的丰富历史信息却足以对《辽史》、《中国陶瓷史》起到纠正、补充、证明的作用,其研究价值应是千金难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