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标签:
辽代官窑粗细瓷民族契丹文款识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辽代官窑不只汉式瓷有大量铭刻契丹文款识的器皿(皇家与朝廷用瓷以阳镌为主,日常用瓷以阴刻为主,礼仪祭祀用瓷以契丹大字铭款为主,普通用瓷以契丹小字铭款为主),民族粗细瓷中亦有大量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其铭刻方式亦与汉式瓷大同小异,也是皇家与朝廷用瓷以阳镌为主,日常用瓷以阴刻为主,礼仪祭祀用瓷以契丹大字铭款为主,普通用瓷以契丹小字铭款为主。当然,不管汉式瓷还是民族瓷,更多的是铭刻汉字“官(官办瓷窑务窑)”、“新官(新建官办瓷窑务窑)”、“盈(大盈库定制)”、“尚食局(尚食局定制)”等款,和大量不铭刻款识的器皿。
如果说,硬要按存世数量、珍稀程度给辽代官窑粗细瓷分个档次的话,阳镌阴刻契丹大小字混用的精细贡瓷肯定排名第一;以契丹大字铭款为主的礼仪祭祀用瓷理应名列第二;阴刻契丹大小字的日常用瓷自然排名第三;而铭刻汉字“官”、“新官”、“盈”、“尚食局”等款,只能屈尊名列第四;无款识的各种精细贡瓷本应排名第二位,可是因为没款识,往往被人误划入唐宋瓷中,故只能暂列第五位;无款识汉式瓷排名第六位;大量的无款识民族瓷只能位居末位(因目前无款识民族瓷仿品充斥市场,高仿品几近乱真,辽民族瓷已成为重灾区,故排位居末)。







陶瓷器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契丹人正是为适应生活地域长期干旱、畜牧业要长期流动的实际需要,运用制瓷技术,生产出了这种独特的储水器“鸡腿瓶”的。常见定型的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器身保留有成型时的沟痕,肩部有的刻有汉文“官”字或类似契丹文的文字。
鸡腿瓶设计的初衷是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因此,它的胫部作成近似于楔形(倒梯形),口部为短颈的翻卷形式,这就为在瓶上系背带留下伏笔,口部的形式系结不会脱落,胫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往上提越紧。修长的瓶身也符合当时人们用于背水需要,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为了增加瓶身的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二是、它肩上所刻类似契丹文的文字,既不是契神册五年(920年)颁行的“契丹大字”,也不是一些专家所说天赞四年(925年)颁行的“契丹小字”,而是契丹人参照汉字隶书,增减部首笔画,创造的“胡书”。所从它铭刻此文字时间必定早于神册五年(920年),肩上的“胡书”为两个字,上面一字类似汉字“山”字,只是最后一笔,一竖减为一顿。它应就是契丹小字“山”。汉译意为黄金的“金”。下面字左边为类似篆书“子”字,右边为隶楷体“子”。它应就是后来契丹小字的“子子”,汉译意为家族的“族”。两字合为一词,汉译为“金族”。何为“金族”?应即是“黄金家族”的省称,也即契丹天皇帝耶律阿宝机一系直系子孙族群的别称,亦称“横帐”。
“黄金家族”之称始于耶律阿宝机接受遥撵汉国痕德堇可汗之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大中央辽契丹国”的“天朝元年”(契丹文年号)、“辽元年”(汉文年号),唐天佑四年、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据此可推知这只敞口“鸡腿瓶”烧制时间,应在辽契丹国开国之年“天朝元年”、“辽元年”(公元907年)至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期间。烧制地点应在“大中央辽契丹国”的第一首都,首个辽上京上京府(原龙化州)的瓷窑务窑。而在瓶肩刻上“金族”二字,说明此瓶是为“金族”家用订制。从敞口“鸡腿瓶”烧制工艺的成熟度及大量同类产品存世情况看,契丹人掌握制瓷技艺已非一天半天,而是长达数年数十年。换句话说,就是在契丹遥撵汉国时期,契丹人就已全面掌握了陶瓷烧造工艺,并已烧造了大量日用粗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