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2017-06-21 16:46:38)
标签:

辽代官窑

粗细瓷

民族

契丹文

款识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辽代官窑不只汉式瓷有大量铭刻契丹文款识的器皿(皇家与朝廷用瓷以阳镌为主,日常用瓷以阴刻为主,礼仪祭祀用瓷以契丹大字铭款为主,普通用瓷以契丹小字铭款为主),民族粗细瓷中亦有大量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其铭刻方式亦与汉式瓷大同小异,也是皇家与朝廷用瓷以阳镌为主,日常用瓷以阴刻为主,礼仪祭祀用瓷以契丹大字铭款为主,普通用瓷以契丹小字铭款为主。当然,不管汉式瓷还是民族瓷,更多的是铭刻汉字“官(官办瓷窑务窑)”、“新官(新建官办瓷窑务窑)”、“盈(大盈库定制)”、“尚食局(尚食局定制)”等款,和大量不铭刻款识的器皿。

如果说,硬要按存世数量、珍稀程度给辽代官窑粗细瓷分个档次的话,阳镌阴刻契丹大小字混用的精细贡瓷肯定排名第一;以契丹大字铭款为主的礼仪祭祀用瓷理应名列第二;阴刻契丹大小字的日常用瓷自然排名第三;而铭刻汉字“官”、“新官”、“盈”、“尚食局”等款,只能屈尊名列第四;无款识的各种精细贡瓷本应排名第二位,可是因为没款识,往往被人误划入唐宋瓷中,故只能暂列第五位;无款识汉式瓷排名第六位;大量的无款识民族瓷只能位居末位(因目前无款识民族瓷仿品充斥市场,高仿品几近乱真,辽民族瓷已成为重灾区,故排位居末)。

    为使众位对辽代官窑瓷感兴趣的朋友,对铭刻契丹文款识的辽代官窑汉式瓷、民族瓷有个全面的了解,笔者特将近日征集到的五件铭刻契丹文款识的辽代官窑民族瓷器皿,翻译、考释如下,供大家收藏研究时参考

    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刻契丹文“金族”二字鸡腿瓶译释图说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辽代官窑民族粗细瓷 <wbr> <wbr>铭刻契丹文款识器皿译释图说 <wbr> <wbr>一、辽代官窑民族粗瓷醬色釉阴

    大家都知道“鸡腿瓶”是契丹人发明的一种特殊瓷器。但是它何时被发明,早期的“鸡腿瓶”是什么样子,怎样使用?因无文字记载和可靠的实物资料,所以长期以来莫衷一是。所幸地不爱宝,近日有一只辽早期“鸡腿瓶”突然现身,用自己独特的形象,较好地诠释了以上瓷界的疑谜。

陶瓷器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契丹人正是为适应生活地域长期干旱、畜牧业要长期流动的实际需要,运用制瓷技术,生产出了这种独特的储水器鸡腿瓶的。常见定型的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器身保留有成型时的沟痕,肩部有的刻有汉文“官”字或类似契丹文的文字。

鸡腿瓶设计的初衷是契丹人运输和储藏水的工具,因此,它的胫部作成近似于楔形(倒梯形),口部为短颈的翻卷形式,这就为在瓶上系背带留下伏笔,口部的形式系结不会脱落,胫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带扣越往上提越紧。修长的瓶身也符合当时人们用于背水需要,小口装水不易外洒,长腹硕肩盛水较多。为了增加瓶身的稳定性,鸡腿瓶的底足制作得比较厚,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记得在宣化辽末张世卿葛壁画中,曾见到一条面上挖了三个圆洞的长木凳,每个圆洞都嵌放着一只“鸡腿瓶”的场景。(见图5、)“鸡腿瓶”紧紧地卡在圆洞中,无论怎么晃动,瓶里的液体也不会洒,除了翻倒瓶也不会破碎。笔者猜想这种放置“鸡腿瓶”的方法,应是契丹人长途输装满液体“鸡腿瓶”最安全稳妥的方法。

    今天展示的这只辽早期“鸡腿瓶”(见图1-4、)。高709毫米,口径97毫米,最大腹径185毫米,疷径134毫米。它具有显著比其它“鸡腿瓶”要早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不是小口,97毫米的口径几近腹径一半,快与足径相等。它反映了“鸡腿瓶”诞生早期设计者,为便于灌装,而忽略了运输时晃动口大易洒的矛盾。“鸡腿瓶”的小口是经过多年实践不断改进才形成的。大口径是早期“鸡腿瓶”判定的重要标准。

二是、它肩上所刻类似契丹文的文字,既不是契神册五年(920年)颁行的“契丹大字”,也不是一些专家所说天赞四年(925年)颁行的“契丹小字”,而是契丹人参照汉字隶书,增减部首笔画,创造的“胡书”。所从它铭刻此文字时间必定早于神册五年(920年),肩上的“胡书”为两个字,上面一字类似汉字“山”字,只是最后一笔,一竖减为一顿。它应就是契丹小字“山”。汉译意为黄金的“金”。下面字左边为类似篆书“子”字,右边为隶楷体“子”。它应就是后来契丹小字的“子子”,汉译意为家族的“族”。两字合为一词,汉译为“金族”。何为“金族”?应即是“黄金家族”的省称,也即契丹天皇帝耶律阿宝机一系直系子孙族群的别称,亦称“横帐”。

“黄金家族”之称始于耶律阿宝机接受遥撵汉国痕德堇可汗之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大中央辽契丹国”的“天朝元年”(契丹文年号)、“辽元年”(汉文年号),唐天佑四年、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据此可推知这只敞口“鸡腿瓶”烧制时间,应在辽契丹国开国之年“天朝元年”、“辽元年”(公元907年)至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期间。烧制地点应在“大中央辽契丹国”的第一首都,首个辽上京上京府(原龙化州)的瓷窑务窑。而在瓶肩刻上“金族”二字,说明此瓶是为“金族”家用订制。从敞口“鸡腿瓶”烧制工艺的成熟度及大量同类产品存世情况看,契丹人掌握制瓷技艺已非一天半天,而是长达数年数十年。换句话说,就是在契丹遥撵汉国时期,契丹人就已全面掌握了陶瓷烧造工艺,并已烧造了大量日用粗瓷。

    这只敞口契丹文官窑粗瓷“鸡腿瓶”的横空出世,为当代人传达了诸多千年难解的信息,平息了“鸡腿瓶”烧造时间的千年争执,为辽瓷研究立了大功。其历史价值、研究价值不输宋代任何一件名瓷,其传达的信息必将彪炳史册辉映万古。

                                  泉痴山人2017.6.21日于京东沉疴康复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