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给哪位皇帝的“圣碑”? —辽契丹文“圣碑奉君”背狻猊图锤锻手雕金钱译释图说
(2016-07-20 15:49:45)
标签:
契丹文钱手雕锤锻金钱狻猊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奉献给哪位皇帝的“圣碑”?
这是一枚大型的辽契丹文锤锻手雕金钱(见图)。直径70毫米,穿径10毫米,厚3毫米,重103克。面文四个契丹小字,汉译为顺读(1上2下3右4左)“圣碑奉君”。“圣碑”,这里代指“哀册”。“哀册”,亦作“哀策”。是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一种文体,一般为先叙事后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遣葬日(契丹称作“掩蔽日”)举行“遣奠”时,由史官宣读由其撰写并刻于册上的最后一篇祭文(相当于现代追悼会上的悼词),埋入陵中,称为哀册。辽代帝后哀册作石碑状,一般刻契丹文及汉文两种书体,故称其为“圣碑”。古代能称为“圣”,只有皇帝,故“圣碑”,应仅指皇帝的哀册。
钱文“圣碑奉君”所说的要奉献给的“君”,是辽代哪位皇帝呢?为什么强调要以“圣碑”祭献给死去的皇帝呢?这背后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和不可告人的秘密?现发现辽代皇帝的哀册,只有辽圣宗(汉字)、辽兴宗(契丹小字)、辽道宗(汉字、契丹小字)祖孙三代的哀册,其它皇帝是否有哀册现不得而知。我们知道汉字哀册是写给汉人看的,里面的内容肯定是按照儒家的通德观加以规范的。所以汉字哀册不会有事实真相,只会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陈词滥调。故圣宗、道宗汉字哀册可一笔带过,它们绝不会直抒皇帝的难言之隐和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契丹小字哀册是表現契丹人自身的世界资料,里面一定会秉笔直抒死去皇帝生前在一些重大事件关头真实的心理和行动,揭开部分事实真相。所以兴宗、道宗两通契丹小字哀册,才可能是“圣碑”候选之物。
然观兴宗一生虽无大功于社稷,亦无大错亏欠国家。正如元编《辽史》对其评价:“兴宗即位年十有六矣,不能先尊母后而尊其母,以致临朝专政,贼杀不辜,又不能以礼几谏,使齐天死於弑逆,有亏王者之孝,惜哉!若夫大行在殡,饮酒博鞠,叠见简书。及其谒遗像而哀恸,受宋吊而衰,所为若出二人。何为其然欤?至於感富弼之言而申南宋之好,许谅祚之盟而罢西夏之兵,边鄙不耸,政治内修,亲策进士,大修条制,下至士庶,得陈便宜,则求治之志切矣。于时左右大臣,曾不闻一贤之进,一事之谏,欲庶几古帝王之风,其可得乎?虽然,圣宗而下,可谓贤君矣。”中主之质,行事做人,坦白面世,不可能有难言之隐和不可告人的秘密,要求史官笔下留德。兴宗之嫌亦可排除之。
剩下的道宗,一生劣迹斑斑,叔叛灭门、杀妻亡子,养奸护佞,一岁饭僧三十六万,一日祝发三千,佞佛祸国。但在治国方面却亦筹措得法,和宋友邻,逢灾必赈,休养生息,轻赋薄税,重商励农,改革币制,科举十三次,网罗天下精英不遗余力,使契丹经济达到继太宗、圣宗后的第三个高峰。道宗一生有许多不解之谜,如清宁出现许多清宁反书钱、反书镜,谁铸制?为什么?皇后与乐师是否私通?当权的乙辛集团怎么会一夜间溃败?种种疑窦在汉文典籍中始终无解,撩拨着代代史人。这“圣碑”要奉献的必是辽道宗无疑。这从钱背的狻猊图的选用亦可见铸钱者的良苦用心。祭祀皇帝的钱币,不用龙、天禄、玄武而选狻猊,道理何在?
原来,狻猊是佛门神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祭祀皇帝钱用狻猊图陪伴,象征看该皇帝已一心向佛,已用佛语荡涤身心,即将乘狻猊飞向佛国极乐世界,人世的一切烦恼是是非非也将随风远去。契丹文“圣碑”也不会纠缠于是非烦恼,它也必是让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颂歌诗篇。这正是:霜锋擗石鸟雀聚,帆冻阴飙吹不举。芬陀利香释驎虎,幡幢冒雪争迎取。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苦却乐,乐却苦,卢至黄金忽如土。(前蜀贯休《送颢雅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