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之玺——安诺玉石印

标签:
军事印文石印黄帝族徽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安诺石印(见图0、)印文(见图1、)的破译,是二十一世纪世界考古界的难题。2004年6月,该石印在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伯尔特(F.T.Hiebert)博士发现,2005年5月,希伯尔特(F.T.Hiebert)博士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公布了该发现,立即引起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文字,考古专家的研究破译热潮。然而十多年过去,世界上参与研究破译的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数以千计的研究破译沦文,竟无一人一文能准确参透石印印文,写出让人心服口服,有理有据的研究破译文章。
问题在哪?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国外专家学者不敢把石印印文与中国汉字相联系,错误地认为安诺文化时期(约和中国夏朝相同时期),中国还没有文字(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在殷商时期才有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面对明明印上是中国汉字的事实,不敢从中国汉字角度去研究去破译,这种研究破译岂有不钻进死胡同的道理?
国内体制内专家除追随洋人,拾取点人家的牙慧外,基本对这一关乎中国历史可能要重新改写的重大课题,无动于衷,无所事事,不敢触及,生怕打不着狐狸惹一身骚。倒是国内很多民间学者不迷信洋人,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大师,不迷信典籍书本,重实物重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写出了一篇篇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破译石印印文的文章。然而,由于民间学者多为业余个体研究,知识面局限,撰写的破译文章往往仅与作者熟知的领域有关,而与石印实物涉及的专业领域距离甚远。以至这些文章把明晰简洁的印文复杂化,东拉西扯,故弄玄虚,东方西方,云山雾罩,给人自说自话离实物过远的感觉。
如明明是印文,却被解为日蚀记录;明知道4300-5000年前人类还处于氏族社会,近代意义的民族还未生成,有文章却声称石印是蒙古单于之印;面对印上汉字,有译文竟无中生有曲解印文,臆译为和官私印文毫不沾边的“上帝午祀”。凡此种种,都是作者不瘖印信功能,印文读写规则,把石印印文等同在岩石、陶器刻画符号。不能透过成熟的玉印形制,流畅刻写的印文,推测出当时社会文明的程度,文字发展的成熟程度。仍用陈旧的社会发展观看待红山文化后期的社会状态,认为该时期尚不可能产生文字,产生信用工具,产生国家信用体制。以至研究破译都远离石印本身去找依据,弄得研究破译结果都远离实际。
笔者认为研究破译安诺玉石印,首先要把它当作印信印章,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印信这一特殊信用工具入手。先不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能不能有印文所表达的内容?而先要严格按照印文读写规则,一个字一个符号地把印文本义直译和意泽清楚,最后通过石印本身破解当时的社会奥秘。
什么叫印?《説文解字》说:印,執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音节)。凡印之屬皆从印。意思就是说:印,是执政者所持的信物,即公章。字形为用手抓个符节。所有与印相关的字,都采用“印”作边旁。石印的形制、文字显示,安诺石印应为那个时代执政者的官印。安诺文化时期相当于我国五帝至夏朝初中期,石印的发现证明,这个时期国家体制已完整形成,符印制度已完备建立,文字系统的创造已经成熟使用。安诺石印材质为为润泽的墨玉(玄玉),《檀弓》有云:“夏后氏尚黑。”此印可证。石印形制为上古标准的一寸见方(约25×25毫米),印面正方,印背有横置圆柱形钮,大概取天圆地方之意。印文阴刻,共有四字,刀工粗疏,宽松随意。大小错落,布局自然。文字似篆似隶,古朴方正,古意盎然。既具象形又具会意,其拙其朴,妙趣天成。
四字印文为上古古文,属没有变篆前的刻石文字,印文分为三组,字义浅显明白。各字均可在大小篆,先秦货币文字中找到孑孓。印文第一组由右上第一字和右下第二字组成。右上第一字,在空首布、匽刀、各种布币、五铢等钱上都有出现,是汉字数字“五”(见图2、)。印右下第二字,在钱币印章都曾出现,是汉字天干之六“己”(见图3、)。印文第二组为印中最大一个字篆书“木”字(见图4、)组成。此“木”字,在辽“大朝通宝”银铜钱背加盖字和蒙古四大汗国回鹘文钱币上都曾出现过,是作为黄帝系族徽铭记。印文第三组为印左一个字,象一竖又象篆书“人”字(见图5、),在甲骨文及刻玉印文中多见。
故此,“戊己”直译即为“中央”,意译即为“黄(土色)帝”,也可径直译为“中央黄帝”。第二组篆书“木”。笔者在拙文《大朝通宝钱背加盖的木字乃天地契丹之族徽》谈到“木”本是“阳(地上叶枝干为阳)”、“阴(地下根茎须为阴)”二字合体而成。而黄帝是阴阳学说的创始人,此“木(阴阳学说代表物)”字即成为黄帝的尊称与黄帝系的族徽。为使木字变成权威象征,人们在木字顶端加了一横,表示捆扎一利刃,使其所向无敌,人们称顶端带利刃之木为“帝”。
帝,是对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个境界之后的称谓。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与天地一样并且和天地贯通且和谐的地步,这个人就称之为帝。而这样的人必然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来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导教化大家,于是所有人推举他为最高管理者。轩辕之所以被推举为“帝”,就因他是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佳的最高管理者。“木”字在这里虽没顶加利刃,但也应译为“帝”,强调其利用阴阳学说创立的造福万代的大功德。
第三组一字为一竖,“丨”,读作读作“衮”(音gǔn),意为上下相通。《集韵》作:古本切,读若衮。象数之纵也。《说文》:下上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音信)。引而下行读若退(左辶,右上日下夕)。凡丨之属皆从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上通也。依玉篇。引而上行读若囟。囟之言进也。引而下行读若退。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秦代李斯《仓颉篇》曰:“丨,下上通,曰玺。”知此“丨”字,意译为“玺”。
有人谓第三组一字一竖,“丨”字,应解为独行“人”。其实,说其为“人”字,与解其为“丨”,意思是相近的。独行“人”即单立人,是为古文“信”字。造字当初,“信”指帝王用名誉担保。故用单立人表示。这个单立之人非一般人,乃是帝王、皇帝。后来,人旁加了一张嘴。表示开口许诺发誓,仍称作“信”。《説文解字》:“印,執政所持信也。”印又称“玺印”。“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可知,“信”即“玺印”。所以这个单立人“丨”字,即可译为“印”,也可译为“玺”。考虑到印材玄玉的宝贵和“黄帝”之名的出现。笔者认为“丨”字译为“玺”才真正贴切。
笔者在拙文《大朝通宝钱背加盖的木字乃天地契丹之族徽》曾指出:安诺文化是红山黄帝文化的延续,是部分西迁南下黄帝族民在当地的杰作。安诺的“黄帝玺”出色地证明了这一史实。因安诺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奇地一致,由此也可推断出良渚文化亦是南下黄帝族民在当地创造。总之,自七八千年前气候变冷时红山黄帝民族开始的西迁、南下、东移、原地坚守的大迁徙开始,黄帝文明才真正流布中华大地,揭开华夏文明的华美篇章。中华第一玺印,“黄帝玺(安诺石印)”的发现,再次证明了史载黄帝史实的真实可信。古籍所载“黄帝建国家,王天下,始祭祀,立宗庙,设军队,树城郭,创分封,造书契,画八卦,制文字…”无一不得到了红山黄帝文化西迁、南下、东移、原地坚守的考古验证。事实证明,黄帝确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