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古玉形制“不标准”的原因很多,可以粗略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01徐州市博物馆藏西汉玉随形器
一、取材
玉器的材质,既不似陶瓷、竹木那般廉价,又不似金属那般可以将损毁或废旧之物重铸后焕然一新。玉器的材质昂贵且不能熔铸,制作时稍有不慎,一旦损失则无法弥补。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02首都博物馆藏北宋青白玉双孔雀图饰
故而玉器在设计上必须格外慎重,有所谓“三分雕,七分瞅”的说法。清·吴大澂所著《古玉图考》云:“古之良玉不易得,就玉琢器,或有不足耳。”也正是因于此,相玉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受限于玉石原料的大小、形状、色泽、质地、绺裂等量体裁衣。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03淮南市博物馆藏西汉弧弦纹谷纹璧
一块纯洁无瑕的美玉,必是“大圭不琢”(P01),因为任何一点玉材的浪费,都会使其成品的价值大打折扣。反之,一块玲珑剔透的两明造,必是因为玉材本身杂质过多,不得已通过“挖脏去绺”(P02)彰显其技术含量以其保值增值。即使是大宗的璧类玉器,其孔径之大小也不像《尔雅》、《说文》中所说的那样整齐划一,更遑论纹饰(P03)和造型(P04)。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 [转载]出土古玉形制超“标”成因初探(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0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方形素璧
由此可知,玉石原材料的特殊性,使得玉器的制作从一开始就是去了“制式化”的基础,其形制的不规范亦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