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属文博场馆基本没有文物征集经费或文物征集经费不多,囊中羞涩、文物征集难以开展,造成文物征集制度的落后,使得大批流散民间的文物,“报国无门”。试举一例: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十)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十)](//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溪山春晓》(图4-8),仅就画作本身而言笔墨平稳,构图均当。典型南方山水面貌。动人心魄处少,规矩老实出多。墨色稍显干枯,树法,石法,手法单一,
变化不多, 属中乘之作。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十)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十)](//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观其题记:“岁初,裕东侄来宁。相聚于随园筱轩。索画。谨以旧作赠之留念。叔。道之。六十八岁。”仅此聊聊数语,便透露了许多重要的信息,惜印文模糊难识,裕东、道之亦无可考。仅“来宁”与“随园筱轩”证明这幅画作与南京有关,随园亦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从“癸亥”二字推断,赠画的时间当不晚于1803年,而该画本为旧作,且时年,道之已年近古稀,故当属于清中期(乾隆晚期)的作品。而“道之”能轻涉随园,足见其与随园主人袁枚的关系非同一般。凡此诸条,皆可圈点。
可惜文物行政部门或博物馆无征集经费,将将这幅作品拒之门外。这幅画作,几经捐献无门,后来不知所踪,笔者亦仅获允保留照片一张。
上面这个例子,也许从画作本身出发,真的如专家所言“无甚价值”,但对于藏家而言也许不然。这个案例背后其实反映了“文物征集制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