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乡镇等拆除老建筑的同时,民间也有大批的有识之士在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收购建筑构件。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7周园中异地保护的老房子1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7周园中异地保护的老房子2
如:(图2-7)位于南京溧水的周园中,就有于安徽拆除古建过程中,购得的建筑主体构建,包括木构件和石构建,以及大批精美的砖雕,继而迁至南京按照原样对古建筑进行恢复,这种被称为“古建异地保护”的做法,在民间屡见不鲜。
2013年,媒体曝光香港艺人成龙于10多年前收购的10座安徽老宅构建,意欲转赠新加坡,一时沸沸扬扬。
安徽省博物馆中,陈列有好多老宅子的模型。是因为在城市改造拆迁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建筑不能完整保留,博物馆只能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方面的砖雕、石雕、木雕进行选择性的抢救性的保护。而那些模型,就相当于给那些已经消逝的老房子存档。
相比已经拆掉的,成龙等转赠的老宅子,要逊色很多。所以,如果没有这些民间藏家的异地保护,它们的命运只有——灰飞烟灭!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8某处石刻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8某处石刻2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9元代石经幢
某处,陈放有近3000块老石刻,主要年代为清中期到民国早期的石构建(图2-8),形制有:云板、栏杆、柱头,门楣、门框、门槛,井栏、甚至经幢等,个别石刻的年代能到清早期、明晚期,乃至元代(图2-9)。这些石构建是一位藏家花费了近10年时间,耗资几千万,从四川、贵州、江西、安徽等地,拆迁的老房子处,抢购来的。很多的构件上还标有明显的号码,这是在拆除时为日后恢复做的准备!
虽然相对于原先的整体建筑群落,它们已经支离破碎,但只鳞片爪能的保存,意识不幸中之万幸。
作为大手笔的收藏家,他们要的并不是钱,而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举动,得到官方的认可。苏州曾有过类似的事情,而其做法上却比南京灵活很多:收藏家悉数捐献其藏品,国家给其相应的地皮用以建设博物馆,并聘用藏家为馆长。这种戏称为“诏安”的政府行为,不失为一个好做法,很值得借鉴。
另外,如果放眼大陆以外,就会发现,城市的发展建设和老建筑的保存保留并非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可以很好的共存共容。许多欧洲国家就有将墓地绿化美化,进而开发成休闲旅游或者是开放式公园的做法。意大利在保护很多古罗马时代的遗存时,也并非要异地,会因为考古发现更改原先的设计,继而以此为卖点,提升街区或者是楼盘的文化底蕴。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10台中市变废为宝的老街区
再比如台湾的台中市有一条老街巷,在新城的扩建过程中阻碍原先的规划,但拆除之则为市民所不允许。于是乎,变更规划,非但将这条老街完成的保留下来,而且还开发利用,于街边铺设一段铁轨,放置一节旧式车厢,街巷中的照相馆、电影院、门诊医所等全部改成特色展陈(图2-10)。由此,一条原本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老街巷,摇身一变而成为当地最有名的一家特色餐馆!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 [转载]散落民间的文物保护研究(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11胡同游人力车
现如今,受到域外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启发,北京的老房子也开始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利用,很多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旅馆,特色酒吧等等。且北京的旅游主管部门还开发出了胡同游等项目。每天在什刹海、恭王府周围穿街走巷的人力车,穿梭不停,接待外地或外国游客,述说着旧时京城各王府的故事,品味着老皇城内四合院的余韵。(图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