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1)

(2015-09-17 09:28:44)
标签:

转载

         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

[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1)

四、道释画艺术特征与鉴赏

明以前道释画流传至今难得一见。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存保持最完整的明代宝宁寺水陆画,徽州壁画和民间散落道释画进行研究分析,对其表现种类形式和艺术特征做一归纳:

1、具有宫廷艺术水准的道释画与艺术特征
明代宝宁寺是保持最完整、藏水陆画最多的寺院,以七十三幅本为多,是明以后重修水陆仪轨后的简本。藏画多达139幅,在目前已极难一见。
共有道释人物画108幅,各种世俗人物画12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13幅。各种世俗人物计有:帝王、妃子、孝子、贤妇、烈女、九流百家等。从上述统计数字可看出,当时道释画占主流地位,所画人物,主要以佛陀、观世音、四大护法和相关佛事为主。其人物大多丰颊厚颐,大部份服饰均为明人装束,偶有元人衣履,兼有唐人丰采,集中体现了明代人物画最高水准和特点。是中国人物画史标志性绘画之一。

据考证,元未明初,在山西大同、宣化一带与北方鞑靼、瓦刺的兵戈不绝、战事频仍、伤亡重大。洪武五年,天下初定,太祖即于南京蒋山设水陆法会,并命宗泐作《赞佛乐章》八曲,交太常歌舞演奏,而水陆画亦较昔日隆重,由皇室特命画师专意为之,幅数亦较昔人为多,达一百二十九幅之众,水陆画发展到明时已达顶峰。天顺年间,明廷为安抚边境,特命宫廷画师绘制的保宁寺水陆画,这是为了安抚守边将士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其绘画水平、风格是代表明代早期宫廷人物画水准,故在清康熙、嘉庆年间的重裱题记中,均称此画为“敕赐镇边水陆画”,这在水陆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这堂保宁寺水陆画珍稀程度。我们从近年民间散在的、包括海外回流的道释画看,这个时期传世的道释画确实具有宫廷绘画风格,水准,与民间绘的道释画人物相比,二者差距甚大,只要比对不难识别。这些具有明代宫廷绘画水准的道释人物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是造型端庄、大方。全身结构合理,衣纹简洁。佛像头饰螺发,肉髻高隆,大耳垂肩,面形或方或圆,额部宽平,眉间饰圆形或长方形白毫,高鼻深目小嘴。身着袒右肩袈娑,胸前、袖口和腿部有衣纹。躯体一般很挺直,比例匀称。下摆衣褶呈扇形(放射状),)菩萨装造像头戴五花冠,面形或方或圆,眉间白毫也有方有圆。
二是绘画手法十分细腻、繁复。菩萨胸前的装饰为明朝固定格式,先是项圈,接着是缀以璎珞的胸饰,最外圈是挂在脖子上垂于胸前的U字形长链。大多呈双层或三层连珠纹形式,下身装饰多穿长裙,裙子的衣纹呈波谷状,薄透而贴体。波谷衣纹也用连珠表现,在每两条连珠线中间一般都绘出各种花纹图案,或小碎花,看上去极为华贵而有气势。佛像大多坐莲花座,莲座为当时流行的半月状束腰式,上下各施一层莲瓣。莲瓣呈核仁状,,也有的是座在八宝法台,菩萨偶见伏龙驮座,佛陀宝座下可见天犬。均为明早期道释画特征。
三是男性菩萨装造像方脸,女性菩萨装造像圆脸,皆有唐代人物开脸风格。面象、手姿、坐姿,人物比例合理,服饰线条细腻、流畅,没有接笔、断笔,补笔、笔划粗细一致,色彩雍容华丽,具有典型宫廷绘画风格。
四是道释人物主画面多见有各种背光,上方常绘有宝盖、祥云或其它图案,胁从菩萨也均有背光,造型端庄,体态优美。主画面绘有宝盖等图案、不但增加了画面富丽色彩,更能张显威武、皇家气派,民间道释画同类体裁很少见主画面绘有宝盖、冕的图案。这是区别民间和具有宫廷绘画水准的道释画重要一点
五是绘画风格上也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构图、绘画繁复,重彩工笔,所设色都是矿物质石色颜料,虽历经千年,可颜色仍古艳如新。道释画所上色彩都是三矾九染,绝无一蹴而就。无论是菩萨或胁从,人物服饰上复以金粉再勾一遍,显得富丽堂皇,是区别民间和宫廷道释画重要特征之一。
六是无论是什么体裁画面,何种表现形式,如来,观音菩萨和罗汉的面相、手相、脚相及佛的姿势绘画基本技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绘画风格十分正统,严谨一丝不苟。基本遵照统一样绘画的。而民间绘画的道释画,“三相”描绘各具不同,而且,姿势、身材比例,及头冠五花八门,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简本,完全根据画家个人对人物的理解画出来的,因此,同类体裁道释人物画、民间与宫廷道释画差异非常大,只要对比风格明显不同。[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1)

[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道释画与14—15世纪的北京明宫廷铜鎏金佛造像在造型、装饰和衣纹表现手法等方面如出一辙,故有理由相信,这类道释画不是一般小型寺庙和民间画匠所能绘画出来的,如同当时画道释画与宫廷佛造像一样都很少有署名,落款。就是民间画的道释画署名款的也很少,只是到了清代以后在道释画中署名款的才渐趋多了起来。纠其原因可能是依照唐、宋以来的道释画传承规矩或参照明以前的道释画简本绘画的原故。如见有明代署名款的道释画,应谨慎鉴赏是否出自宫廷画家之手。虽然这类道释画具有很明显明代宫廷绘画艺术特征,历史上也确有资料记载,但都为佚名之作,我们只能根据绘画人物造型、风格、着色等方面认定具有明代宫廷艺术水准的道释画比较合适。相信,随着人们对道释画研究不断深入,一定会有让人信服的证据面世。

2、明代民间道释画的艺术特征

主要绘有帝王将相,仙道人物画,以集中反映出人物个性面貌为主:释门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崇上圣天日之表,儒贤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识肥遁高世之节,贵戚尚纷华侈靡之容,鬼神作魏魏驰越之状。这些人物画,作者根据各种不同人物的身份予以刻划,对男女老少、正邪美丑,均能表现得恰如其分。如帝王、后妃都画得面容丰腴,体态端庄,服饰华丽,色彩秧艳,表情矜持;武臣将士则着重表现其勇猛威武的神情;画僧、尼、道、冠则外表虔诚,内心恬淡等。
这些道释画其艺术特征为:较少部分具有绘画水准较高,大部分出自是当时知名或不知名的民间画师之手。它们其同的特征:一是人物“三相”面相、手相、脚相随意,开脸着重突出人物个性,表情生动、动感十足,神态自若、栩栩如生。线条粗细不均,着色明快,但红绿反差较大,符合民间欣赏需要。
二是其开脸,及“三相”参差不齐,细心观察其笔意画风功夫不一,常可见人物服饰人物勾勒有断笔、接笔,续笔现象。
三是少有用金线勾勒服饰现象。背光绘画粗简,勾勒线条轻重不一,这些现象明显暴露出与宫廷画家绘画功底差距。因为道释画是在白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画多在墙壁、或较大幅的绢纸上,其人物甚大,(因多悬挂在庙宇、殿堂之上,多在五至20平尺)人物线条是否均匀一致,流畅,人物身姿是否合理是衡量一个画家有否一笔画(划)功夫的标志,如果没有相当熟练的绘画技巧和多年绘画经验是万万画不了艺术水准要求很高的道释画的。所以,在鉴赏道释画时,观察人物比例是否怀协调、合理,线条是流畅,是鉴赏宫廷道释画和民间道释画的关健。
四是同体裁的道释画由不同画师绘画,其人物造型、“三相”及服饰绝大多数不尽相同,人物的表情,着色及画面图案均有不同,这不但反映出,民间绘道释画存在地区,时间及执笔人不同,更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可以依照的简本,只能是照搬前人某个样本或根据人物故事创造一个样本。因此民间道释画同一体裁风格大不相同。
五是,用材用粗简,特大尺幅的少,很少看到金粉勾勒服饰及绘有宝盖、冕现象。画面较宫廷道释画显得粗简,单一,没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之感。

[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1)

[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下1)

 
3、徵州壁画及道释画的艺术节特征
相比保宁寺水陆画,徽州壁画及道释画,主要出自明代徽州从事道释画画家之手,如丁云鹏、郑千里、黄柱、吴敏等人,他们熟知道释画这门艺术,与民间艺人共同创作,在明代的徽州的庙宇、祠堂、尼庵、甚至白云深处的民宅中的粉墙上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壁画主要体裁有童子拜观音”、“观音渡海”、水墨观音罗汉图,“打坐”、侧坐等形象,慧明僧,《布袋和尚图》、陀罗《布袋图》等。徽州歙县小溪的丛林寺有丁云鹏的壁画,徽城郊的圣僧庵有黄柱的壁画等,这些道释画与保宁寺和海外回流道释画不同的是,绝大多数道释人物画皆绘有山水花树背景。画面线条流畅,构图用心;人物丰姿怡态,眉目传情;不失壁画中之佳作。另有一幅壁画,高2.6米,宽4.16米,由于粉墙损过甚,画作已漶漫不清,从残留墨迹中,似曾画有山林胜境。
书画大家丁云鹏,于二十九岁时就在歙县溪南金竺山的圆道庵就画了一幅很著名的水墨观音罗汉图。庵始建于唐武德年间,据(歙县志》记载:“有僧慧明善医,时人多患眼病,慧明用庵左灵脉泉为病人洗眼,云翳全消,里人敬大师,尊为圣僧。庵由此得名。”井侧有篆额“洗眼泉”三宇石刻,,据《安徽画家汇编》上有词条:“其人物佛像,皆人妙品。”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