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释画研究与探讨(上)

标签:
转载 |
一、道释画的起源
道释画为水陆道场画范畴。起源于古印度。中国的水陆道场画创始于南朝,为梁武帝为超度他的亡妃郗氏所设。水陆画便是举行水陆法会时所悬挂的一种道释人物画。
水陆道释画内容以佛、菩萨、罗汉、诸天为主,兼及道家人物及世间众生,是佛教世界观中各种有生命群像的体现。和西方绘画艺术(尤其是人物画)的兴起发达一样,中国的最早人物画也起源于宗教人物画。因为,画家们只有怀着宗教的虔诚之心,才能创作出丰富灿烂、千古流传的传世佳作。所以,中国人物画的鼻祖,莫不推顾恺之、张僧繇、阎立本、吴道子这些道释人物画家。(图一、吴道子观音菩萨像文革前碑拓本)
二、道释画的形成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时间与中国本土的道、儒文化相碰撞、融合,最终与儒道并立为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受佛教影响非常大,先后出现道释画、僧家画和禅意画。后与中国绘画融合,历经魏晋南北朝、隋,至唐代达到鼎盛。
最早系统全面地讨论、整理、研究道释画的资料是北宋晚期的《宣和画谱》,作者将“道释画”列在卷首,详细记载了善于画道释的画家四十九人,道释画作品一千一百七十九件。《宣和画谱》的作者认为,儒、道、佛三家的圣像都应该属于道释画之列。最早的佛画,完全照搬印度画法,汉明帝遣史“写浮屠遗范”,并“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1、2],在其后的很长时间里,佛画仍用印度画法。蜀僧仁显《广画新集》记载:“昔竺乾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天下盛传曹矣”[3]。康僧会是一名印度僧人,三国吴赤乌十年到建业,孙权尝为其建造佛塔寺。《历代名画记》记载:“连五十尺绢画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遗法度,曹不兴能之”[4]。通过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到,曹不兴绘画技巧非常高超,然其所画佛像为“西国佛画”。另外《历代名画记》中还记载:荀勖、卫协、晋明帝等人都长于画佛像,并且他们所画佛像,和曹不兴一样,也是运用印度佛画方法。因此,东晋以前和东晋前期中国人画佛像,都完全没有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进行再创造,而一直沿袭从印度流传过来的方法。最早将佛像、佛画中国化的人是戴逵。[5]逵之前无此记载,戴逵为东晋末人,而卫协大约活动于曹魏、西晋之交,当时佛画是不可能中国化的,所以就无从谈道释画了。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北两方,有不同发展方向,其佛像和佛教绘画发展也不同。在北方,统治者大多为西北少数民族,其文化较之汉族有很大差距,因此,他们崇信佛教,并很快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统治者大力的提倡与支持,他们为佛教设立太学,建立寺院,大量的翻译佛经,其中译经最著者是姚秦时期,龟兹僧人鸠摩罗什被请到长安翻译了《大乘佛经》等大批经文。为中国道释画的产生营造了文化氛围。促成道释画原因有:
其一,五胡乱华,晋室东渡,大批文人名士也纷纷过江。这一大规模的迁移运动,不仅给江南带来先进的文化技术,魏晋盛行的玄学,也很快在江南大地流行开来。在这一社会环境之下,佛教要想在江南传播,就不可能象在北方那样,直接地去宣扬印度佛法,因为南朝名士大都热心于谈玄,想让他们接受并且认可,必须与玄学结合,以适合其口味。因此,释道生及其弟子慧远的“佛玄”思想,便在此时应运而生。所谓“佛玄”,是以佛法为主,玄学为辅,以佛法来融汇玄学,用玄言来解释佛法。[6]为佛教的中国化迈出重要一步。更为道释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名士、士大夫们,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们接受佛教,首先接受的是佛学思想,然后才是佛像和其他。而一般的人接受佛教,首先是要接受的是佛像,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要说佛教流行不久的南北朝,就是千余年之后的我们,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剃度的出家人,也根本不知道佛学思想是何物。那么普通人要接受佛像,就必须是神人或者是圣人,他们才能有所求,才可能参拜。然而印度传来的佛像(画)的形象,无论从审美习惯,还是从思想感情上,都不能引起人们崇拜的意识,要使人们望而生敬,就必须是中国样式的佛像。因此,就需要有艺术家进行改革创新人物画,既要融汇中国的传统绘画方法,又要能为国人认可是神圣的形象。这样道释画就产生了
其三:在魏晋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道家思想,主要是玄学)的第一次融合,促成了中国道释画的形成,又经南朝的宋、齐、梁、陈,隋,唐几代人的完善,而终蔚为壮观,并逐渐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宣和画谱》中,记载了善道释画的画家就多达四十九人,居所列各科画家数量之首。从这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在山水画兴起之前,是道释画占画坛主流地位。随着唐代中期禅宗南宗的兴起,山水画逐步代替了道释画的主流地位,道释画走向衰落,唐以后各代善道释画的画家也不乏其人,只是道释画处于从属地位了.(未完待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