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水族习俗连载(3)

(2015-09-07 11:19:25)
标签:

转载

                                韦章炳(文)

 水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和文明的民族,而且还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于是,水族民间至今仍袭传着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来自远古时代的习俗。水族人虽十分笃信鬼神,但却没有明显独特的宗教信仰,佛教、天主教等均不被水族人所传承与崇拜。

水族在建国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和麦子,兼有小手工业,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这个特点,在衣着习俗方面明显的表现。水族男子多穿大襟无领蓝或黑色布衫,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黑布包头。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衣襟宽袖长衣,下着青色土布长裤,结布围腰,多穿绣青布鞋,走亲戚或过节时,穿马尾绣花钩头鞋。胸前的银饰也是节日才佩带的。结了婚的妇女用背带背着她的小宝宝。背带绣得十分精致,特别是古老的马尾绣花背带,虽费工费料,但十分富丽堂皇。

一、饮食习俗

日常生活中,水族人的饮食主要以大米、玉米为主,大麦、荞麦、红薯为辅,喜欢吃白米饭、鱼、烧酒、甜酒及酸辣食品,以肝胆酒待客。视糯米饭、鸡粥为上品

据调查,清中以前水族地区还以糯米为主食,此后粘稻种植逐步推广,粘米逐步变成主食。包谷、大麦、小麦、红稗、荞子、饭豆、红薯等是辅助食物。蔬菜以青菜、广菜、罗卜、南瓜及豆类最为普遍。辣椒、蕃茄、葱蒜为主要佐料。水族人民有南方生活的特性,喜吃酸辣味的开胃食品,因此家家常备糟辣、酸汤、盐酸菜等。副食品中的内类牲口有猪、牛、狗、鸡、鸭,鱼类在水族地区有悠久的喂养历史,并且以鱼作为祭典和待客的珍品。水族人民喜糯食,通常以之和为待客上品,糯米饭、糯米粑、棕子常作为馈赠口,甜酒、腊酒和汤粑也多以糯米为原料。水族人民喜饮酒,从制曲到酿酒的工艺,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掌握。酒类有大米酒,糯米酒、杂粮酒、甜酒等。其中以九阡地区所产的糯米酒为上品。九阡酒都要窖藏,下窖时间越长越佳。上好的九阡酒其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清甜可口,适量饮服能助兴提神,舒筋活血。即使误饮过量,也不打头伤胃,是远近闻名的特产

水族饮食分便餐、客餐两种。日常多为酸汤菜及米饭。造饭多用木甑蒸,少数地区也有鼎罐焖饭。客人到家多以豆腐、肉或鸡鸭招待,上客多以小猪及鱼招待。

饮食有吃火锅的习惯,味鲜而营养丰富。

人口仅有四十万的水族人主要居住在四季如春的南方,这里气候不甚炎热,故平时很少喝粥,可一旦落客或祭祖杀鸡杀鸭时,务必煮上鸡、鸭粥来喝。是鸡粥有独特滋补功能还是水族人来自热带地区的缘故呢?学人认为这可能与水族是“从远古走来的贵族”有关,亦即这是袭传古代某国宫庭里的饮食文化。

据记载,粥确实是大补之品,粥熬好后,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质,中医里叫做“米油”,俗称粥油。很多人对它不以为然,其实,它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可以和参汤媲美。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因为它和人参一样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中医又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即说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如果常喝粥油,可以起到补益肾精、益寿延年的效果;产妇、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经常会感到元气不足,喝粥油能补益元气、增长体力,促进身体早日康复。据《紫林单方》记载,这种吃法还对患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据此看出,水族人用鸡、鸭熬粥招待重要客人和祭祖是有科学道理的,但过去水族人贫穷落后,为何热衷于此粥呢?结合其使用的与现实生活水平极不相称的马尾绣花鞋和酷似西周辫子股刺秀的马尾绣背带,水族人的这一生活习俗可能来于西周宫庭的善食文化。

二、节日习俗

水族地区人民,通常过的主要节日有端节、额节、卯节、苏宁节、霞节等。宴请佳宾时,都要按来客辈份杀小猪或大雄鸡,那迎宾气氛之热烈,那招待规模之宏大,就象古代国宴一般。待山珍海味、九盘八碟搬上餐桌司好酒后,席间所有人都把酒杯平肩举起,右手和右边的宾客共端捏自已的酒杯,左手和左边宾客的右手端举左侧客人的酒杯。在将饮之际,都要共举金尊高声唱颂三声:“元——元——元----。”然后方一饮而尽。

(1)、端节

“端节”是水族人民的年节,“端”,传来自于上古时代的汉藏语,意为“年之末”关,按水历推算端节确实就是新旧年交替之节。但由于榕江县的党戈、党得、同流、乔央等地水族人称此节为“瓜节”,并改用农历九月的狗场天过。故有的学人说此节可能沿于华人肇根“瓜瓠”之故。

无论是端节还是瓜节,他们的祭供仪式都一样:即初一凌晨三、四点,以鱼蒸韭菜、自酿米酒、南瓜、糯米饭、衣物、烟叶烟杆及部分农具等为供品进行祭送,多分神龛桌和堂屋中柱下祭送。祭供前将全家的碗、锅、桌几擦洗干干净净,不沾半点禽畜类肉和油。

                [转载]水族习俗连载(3)

荔波县、三都县、独山县水族的端节多在亥日,三都塘州乡一带潘姓则用午日过。水族中最盛大的端节为韦氏的“端十略”,除夕在农历九月第一个亥日,新年初一则为次日。从水族“端节”的称谓、时期、习俗可知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首先水族称这个节日为“端”,水语中没有任何意义,而是在水族还未从汉藏族中分出化出来前的一个“汉词”。“端”为年终,从水书的“年”字看,专家解为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二,季节的中点,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的“自然历”,这是古水历的著特点。年本意为“谷熟也”。过年,古为庆“谷熟”之节,水族年节“端”选在“水稻收割”期间,又以此月为年之交替,专家又称“正月建戌是共工所为”(《神秘水书寻根录》),足见此传统之节由来之远。借端。此节日是荔波甲良镇板培村和播尧乡的拉棒寨的水族过,时间选择在农历九月的第一个戌日举行。各家事先备好蒸过鱼包韭菜、豆腐、甜酒、糯饭等供祭物,这些供祭物必须素做。戌天凌晨,在堂屋中间设一张八仙桌,然后将备好的供祭物用碗盛满置于桌上,并烧上香、钱纸供奉一天,这一天家里所有的炊具必须用热水洗刷干净,不能沾点油腻,当天全家人只能素食,第二天亥日才能吃荤菜,午后开展赛马活动,接待亲戚朋友共度端节,一般欢庆三至五天。

(2)、“斜节”崇猪神习俗

水族十分崇拜自然物和自家祖先,如崇拜树神、石神和水神等,“斜节”就是以敬“斜神”为主的宗教信仰活动。以奉供“斜神”保佑人畜安康兴旺、风调雨顺、年成丰收的祭奠活动。“斜神”是什么神?《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中说“斜神”就是“猪神”, “斜” 是“豨”的谐音,而“豨”则是猪的古称。“敬斜”活动前,先选好风水宝地,派人到山上寻找像人形的石头,选吉日,各家各户出米揍钱购买牲畜祭品,安置“斜神”,请巫师念咒祷告。安放“斜神”时,全寨男女老少抬着供品,耍着龙敲着铜鼓前往“斜神”庙安放“斜神”。斜(霞)庙根据财力而定或盖草房或盖小瓦房。

每逢干旱年的水历九月(阴历五、六月),水族人便择吉日举行隆重的“敬斜”,“ 斜”水语音译,也称“霞”。虽然“敬斜”并不是每年都过,有时二年一祭,有时六年有时十二年一祭不等。两年一祭的多选在丑、卯、巳、未、酉、亥日举行,如荔波县的水岩斜,多为六年一祭,用的是丑、未日祭祀。三都杨拱斜,十二年一祭,多用子日祭祀。但都是干旱了为求雨才举行。这里的“敬斜”习俗最早是贵州民院潘朝霖研究报道的,根据其仪式程序、目的,结合古老的华夏信仰,我认为,这里的“敬斜”实际上就是上古“敬豨”求雨的习俗。

水族“敬斜”这天“各寨的男性成员几乎全部岀动,列着长蛇阵仪仗队向祭祀地点的‘斜井’缓缓行进。队首是戴四耳帽,身穿长衫,打着雨伞,揺羽毛

扇的长者。接着是铜鼓、铜锣、铜钹、革鼓的打击乐队,再者是抬着猪肉、米酒、糯米饭、豆腐和鱼等。”走在队伍后面的人手持竹片、竹竿戽打田水并不断吆喝着”(《水家学研究》)。

祭坛正中央为主祭席,以特制的竹篾桌子为供台,摆上米酒、猪肉、豆腐、魚和糯米饭等祭品。祭坛前方立着一根粗大的高约两丈的竹竿,竿顶挂着装有一只大雄鸡的笼子。吉时一到,祭师手持带叶水竹,不时蘸着从“斜”井里打来的水,一面念诵咒语,一面轻轻挥洒,还不时向前方轻轻抛掷米碗中的几粒白米。当“请来”神后,还要向神灵诉说这次惊动它的原因。然后以祭物享神。接着用咒语指令公鸡啼鸣。传这是上古向天神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这时,要是飘下几滴雨点,全场欢声雀跃,人人都接受祭师指令,把雨伞关上,把头上的斗笠摘下,静静接受神雨的洗礼。接着,祭师令乞丐穿上白色长衫,并令两位后生抬着一只多乳头母猪从祭坛前慢慢走过,并命乞丐用松针戳击母猪阴部,有的地方将母猪赶进稻田里,叫乞丏学公猪与母猪作交媾动作……还将猫和蛇放到水塘或水田里,任其相互打斗,有的将黑猫、黑狗及蛇绑于竹竿上沉溺于水中……

从水族的这些求雨巫术看,可知水族先民完全把猪神化了。这是古人崇拜猪的生活写照;也可能是后来一些学人为何称黄帝、颛顼为母猪神的原因;更加是水族与豕韦的渊源所在。

在一些文献中,称雷神就是猪神。据唐代的房千里《投荒杂录》的记载,“雷公豕首麟身”。认为天干旱还是发洪水则是雷神说了算,难怪古人对猪(雷神)这么敬畏,也难怪古代王朝有“封豨神兽,封豨星”的习俗。《康熙字典》载:“豨及大豕”,而“豕”即是猪。豨的读音与“斜”很近,且“敬斜”仪式中显然视猪为神,这应当是古代“封豨神兽”的一种习俗。

 

(3)、卯节

卯节,水语称借卯,也是部分水族人的年节。

卯节的日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虽不固定,但有个选择的原则,即在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是过节的上吉日。水族人认为,过节逢辛卯就表示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与此相反,丁卯日被视为凶日,是过节的忌日。过节逢丁卯会招致旱象虫灾与或瘟疫。卯节的分批在很古的时候就约定俗成。水家节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卯,第三卯,水扒水浦卯,第四批卯节,除三都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县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节的前三四天,水家人就像汉族人迎大年一般,开始动手打扫庭院、大搞卫生,将阳尘撒放稻田里(水家认为阳尘能杀虫)。卯节的“除夕”,要杀猪宰鸡、打豆腐、开窖酒,备鲜鱼,祭祀祖先。村村寨寨取出珍藏的铜鼓来敲击,并开始接待宾客。

卯日是节日活动的高潮。人们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往卯坡,在坡上对歌。这一天,卯坡上人山人海,人们撑着各色布伞,戴着草帽、竹笠,三五成群散落在如茵的草地和碧绿的灌木林间,宛如雨后绿野上绽开的五彩花朵。

                                [转载]水族习俗连载(3)

 借卯。在荔波水族地区的岜鲜、水利、水尧、拉易、拉强、水碰等水族村寨都过此节。相传,水利是大哥,吃头卯;洞答是二哥,吃二卯;水扒、水甫是三哥,吃三卯;九阡是四哥,吃四卯;水功、水庆是五哥,吃最后卯。很早的时候,要从六月吃到十二月,时间长达半年,影响生产很大。后来有个欧公主张一律集中在六月过。因此,现在的卯节都在六月举行。在历时四天的节庆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开始举行供祭祖先的仪式。供物有牛肉、猪肉、糯饭、南瓜、豆腐等,还要放叶烟、烟杆斗、炭火等。供祭时间从寅日直至辰日晚为止。

(4)、借额

此节日只有荔波永康和水尧地区的水族过。时间选择在农历九月的第一个酉天举行。各家事先备好鱼、豆腐、南瓜、甜酒、糯饭等供祭物,这些供祭物必须素做。酉天凌晨两点左右,在堂屋中间设一张八仙桌,然后将备好的供祭物用碗盛满置于桌上。斟六碗爆火米酒,还要放上时鲜水果和甘蔗,一把叶烟,一根烟袋,数匹自织土布。旁边还要放装满碗的一只提篮,点上香楮,在桌子下面放化香树根并点着火,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楼梯脚的两边还须点香,放一把米草,将火子放于草上;放两根拐棍,以示迎接祖宗的到来。古时还要背上蓑衣,在门口放置拐棍和提篮时,全身故意发抖,嘴里不停地念道:“天好冷啊!天好冷啊!”以示当年北上迁徙,颠沛流离、受苦难之状。供祭到次日天亮为止。

(5)、借苏宁喜

过节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丑日,据说是生母娘娘牙花散给人间送子嗣的日子,水族地区普遍供祭。三都县和勇乡的水族人民还以此为年节。节日期间,倾寨的孩童提着特制的小竹篼,结队挨家逐户去讨象征长寿幸福的糯米饭、鸡蛋、肉片。家家都热情是接待他们,记他们尽情欢乐。同时家家户户剪彩色纸人、缠竹条纸须,贴插在祭桌的墙头上。节日中,对妇女也异常尊重、祭典由她们主持。苏宁喜节这一祈祷妇女平安康福的习俗,有人称之为水族的妇幼节。

苏宁喜节,水语是“水历四月丑日”的意思,水族民间节日,时间在水历的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丑日。据水族传说,这一天是“生母娘娘”向人间送子嗣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节”,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祀生母娘娘。节日当天,全寨的小孩提着特制的小竹的,结队挨家挨户去要象征长寿幸福的糯米饭、鸡蛋、肉片。家家都热情地接待他们,让他们快快乐乐。同时家家户户剪彩色纸人,缠竹条纸须,贴括在祭桌的墙头上。节日的祭祀仪式由家中年纪最大的女性主持,这一天妇女和儿童是餐桌上的主客,因此有人称苏宁喜节为水族的妇幼节,主要是三都县周覃区和勇乡的吴姓水族人民还把这个节日当作年节,而其他地区水族人民只把它作为一般节日对待。

除以上诸节之外,水族人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过清明那天上山祭供祖先;端午用糯米包粽子;吃新节采几扇稻谷挂在神龛上等。水族人在过去择日祭“伢兮登”,后来多在春节前一天进行。通常以母鸡祭送,还用各色花纸裹竹片弯成彩虹形置于神龛上,这一天,孩子的母亲穿上新装,抱小孩端坐于神龛前,并请三家六房长辈妇女一同来陪,孩子的父亲里里外外包做家务,先煮肥肉祭供,后杀鸡熬粥再供,男主人全部负责,不仅端酒端饭到她们手里,并且一定要喜笑颜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