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水书文化与中华断代文明》---第十八章 水文字与甲骨文的先后分析

(2015-09-07 11:18:04)
标签:

转载

                第十八章 水文字与甲骨文的先后分析

                             韦章炳

 【引言】:水书是用象形字记录的古代易经,当今天下,唯水书中还有活态象形字,从这些字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造字的“六书”之法,还看到水书创制的年代可能比甲骨文还早,并搜索到古易经的文化源流、天象历法、造字心理等古文明孑遗。 

对于我国文字的起源,《尚书·序》称:“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可见,我国的第一个字符诞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生活百事,而是同水书一样为了表达《易经》。《易·系辞》也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文字与天地并焉。”可见,我国最原始的文字可能出自伏羲、炎帝,而不是黄帝时期的仓颉。所谓“黄帝之吏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之说不合乎史实。这我们还可从距今八千年以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和河南舞阳湖的陶符得到佐证,这些文字符号远在黄帝时代之前便已产生。

《尚书·序》又云:“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乾凿度》认为“八卦”就是“天”、“地”等八个字的“古文”。随着含山玉版的告破,太极却是文字“山”相绕而成,可见,有易之初便逐步有文字。郑樵《通志·六书略·第五》因文成象图肯定“天”、“地”等字均出自相应之卦形。此说虽有些玄乎,但古易太极图由文字“山”组成,那是肯定的了。清初明末学者刘师培亦认为:“八卦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离之卦莆即天地水火之字形。”可见文字当为易而诞生。《尚书序》还曰:“伏栖(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文”是文字,“籍”是书籍。孔颖达疏:伏栖时始有文字以书事,故曰由是文籍生焉……又依《易纬通卦》验燧人在伏栖前表计寘其刻曰: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郑玄注云:“刻谓刻石而记赞之。据此伏栖前已有文字矣。……”又《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文字与天地并与焉。而天地之数则与易并生,可见伏羲前可能已有《易》甚至有文字存在。

水书是我国水族民间现在还使用的最接近汉字的活态象形字,外人称其为“鬼书”,意即其文字像“鬼画符”一样,常人很难看懂。它由水书先生代代传抄方得以保存,其载体有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等,主要用来记载古代的天文、地理、宗教、生产、民俗、伦理等文化信息。常用水书单字468个,加上异体字为2000余个。文字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类似于甲骨文的象形字(图画符号),主要以自然界日、月、山、水、花、草、鸟、虫、鱼等物象为造字对象;二类是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如天干地支、春、夏、秋、冬、阴、阳、凶、吉等。其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行文无标点符号,是典型的随古易而诞生的字符。

 一

对于神奇的水文字,有许多专家考证后得到的共识就是:水书为远古时代的典籍。并先与汉文化同源,后来才分化为民族之典籍。如晚清“西南巨儒”莫友芝先生经考察之后称之为“云自三代(夏、商、周)”的典籍,“且云其初本皆从竹简过录”。这里的两个“云”字分明告诉我们,在莫友芝之前已有专家对水书进行过研究,他们都认为水书来自远古。

莫友芝先生通过对水语的辨听,对水字的分析研究后得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其声读迥与今异,而多含古音,核其字画,疑斯篆前最简古文也。”莫友芝作为晚清著名学者,他观察了水书独特的字形结构之后作出的“疑斯篆前最简古文也”的推断,即认为水文字比秦代李斯的大篆还早。后来民族学家张为纲深入水族农家调查后在《水家来源试探》中也说:“细考其(水书)字形,竟有与武丁时期之甲骨文极为近似者。”岑家梧先生据水书起源之传说及水书结构的特点等分析,认为“水书制造之时代极为古远”。他认为“水书至少与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间,当有苦干姻缘关系,亦可断言也”。

怀化师范学院教授阳国胜,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符号文字,当他看到水文字之后,在《用贵州水书破译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石质人头像上的三个神秘符号》中把水书的创制年代往前推到了7400年的时期。原因是他发现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石质人头的三个神秘符号与水文字一模一样。经考证,这些符号可能是炎帝时期的文字。

由于水文字多为图画符号,并多为独体字形,而且没有形声字,据此专家称其可能来源于遥远的时代,于是,对水文字的观察与研究,或可窥视到华夏古文明的一些蛛丝马迹。

严格地讲,水书是一种既似甲骨而非甲骨,既像图画又不全是图画,并有部分方块独体字的多个时期的文字相组合的数易典籍。就其特征看,水文字的创制阶段至少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其文字当历经了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和周代以后的时期。下面列举几例分析华夏祖先造字的心理,并由之探求出水文字与汉字甲骨文的先后顺序。

见上表:水文字的“刀”显然不像甲骨文那样脱离刀型而抽象地成为文字字样;水字的“风”更加形象,为风吹之形。而甲骨文却以“凤”代“风”,并已初步步入“字”的笔画特征;水字的“死”是一个人头朝下(不能站立,入土为安);看水字的“弓”、“雨”、“日”都明显感觉它们不仅是一幅幅图画,是典型的“人之初”的原始符号,且明显要早于甲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墓葬陶器上刻画图纹,以碳-14测定,其陶器至少为公元前2780±145年的遗物。其上的文字“日”,和水文字一模一样,就是一个圆圈。故推知这些字符至少为炎帝时期的文字,然而,这些字符都十分近似于水文字。故疑水字创制时期当早于黄帝时期的甲骨文。

特别是上表中水字的“祖”字,下面的三角形即是女阴(见前章分析),分明为母系氏族时代所造的字。此字上面是“天”,即水书的“祖”字是由“天”、“帝”组合而成,可见那时只知奉“天帝(古代皇上)”为祖上,而不知血缘关系的“祖”。那时是以母性为祖,而不是以父性为祖,这分明是母氏社会之风。而甲骨文的“祖”简直就是一根男性生殖器,是典型父氏时期才创造的文字。由此看出,水字应早于甲骨文。

下面再来仔细分析几个水文字。

 (一)“人” 

水文字的“人”,水书先生念“认”或“任”(古汉藏音),是指人类的“人”。当看到水书中这个平举起张开十指的双手的裸体“人”字,我们就会想到《易经大传新解》中那段描写古人类生活情景的话:“回首人类直立行走时的情形,是那么的天真、活泼和率性。”观此字之造型,确实仿佛记录着上古时代的男男女女们行走时鼓之(拍着肚皮)、舞之(举起双手,蹦蹦跳跳)、呼之(发自内心的感叹)的情景。这仿佛是一幅记录着一群原始先民们“咿咿呀呀”地“踩踏着苔藓、草地,拨开灌木和荆棘,穿行在树林之中,寻找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的一幅图画。再看甲骨文,却不再突出远古的“蒙昧”特征,而为单纯的文字特征。由此证实,这个水文字符号当产生于相当遥远的上古时代,甚至要早于甲骨文。

 (二)时 

  传古人以太阴历为基准,为确定时间的标准。特有“时间”单位:年、月、日、时。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均分为三十天;每天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时又分三刻。这种星象历法的时间观念,由来久远。相传远始于黄帝时代,这事是否可信,另当别论。但古人确以太阴(月亮)为基准,所以代表了十二时辰的十二个符号,便叫作“地支”。扩充“地支”符号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年的代号,例如子年、丑年而到亥年以后,再开始为子年、丑年等循环性的规律。古人除了四季统率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以外,又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候为一节”作为季节气候划分的基准。

水文字的“时”,水书先生念“习”(也是汉藏音)。当看到水文字的“时”时,可知此字当创制于“立竿测时”的古代,因为若把此字旋转一百八十度,便得一根插有三条刻度签的竹竿,并被固定在平地上的古代先民用于计时的器具。专家称,由于水族先民在古代被压迫,特别是共工常年治水,应当功在千秋,却无端被颛顼等历代统治者讨伐,心中不平衡,为泄愤恨而把原来宫廷统一用的字反写倒写。古代以“三”为多数,一根竹竿上插上竹签,由日照后的倒影的变化规律,便可估计时辰晨昏。可见这个水文象形字是从一个“民之初”的年代就有的古字。水书反写、倒写是常有的事,我认为这里的“时”也不例外。于是旋转后才得真正意义上的字的真正内涵。水书的“时”字正是反映这么一件事的一幅图画。据考,这种“立竿测时”之法是华夏先民普遍使用的绝作,如今却原原本本地反映在这个象形水文字里,再看表中下栏“时”字的甲骨文,其已完全没有“民之初”的感觉,而用抽象笔法作字,这说明图画文字已经脱胎换骨为甲骨文字,水族先民创下的文明与华夏文明有内在联系,水书造字法与汉字的造字法完全相通,或者说,水书文字有可能就是华夏前最早时期(如共工或豨韦时期)的正宗法定文字。

 (三)山 

水文字的“山”,水书先生念“散”。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柄6500年前的巨型石斧和一块精心雕刻的玉版和玉龟甲,玉版藏于玉龟腹中,其纹案非常奇特:玉版中心部位刻有两个同心圆,圆中心有一个八角图像。按《中国水书探析》的分析:这个八角图像是四个意象水文字的“山”围成(《水书》中“八山”即似《周易》八卦)。表面上看“四山”指向四个方向,但若细细推敲,实则巧妙地排成“山生山”的“山山相连,卦卦相生,周而复始,永无终结”的太极之式。按以上分析,这个意象水文字“山”应当创制于六七千年以前。表示方向、方位图画符号,代表本命和方向。这块玉版上代表“卦”的“山”在出土于牛河梁的“双猪玉龙”上也有,为伏羲易太极,至今七八千年之久。

 二

这里着重指出,当水书先生念诵这三个字时,用的却都是相当古老的“近汉音”——汉藏语,可见,造此字时,水语可能还没诞生。炎帝由中原来南方,此前便已有伏羲易,故疑作为“卦象”的“山”的意象形字最初或由伏羲首创。炎帝是少典之后,为中原人氏,持的当然是汉藏语音了。而共工古居河南辉县,自然也操中原古汉语。

共工后裔随炎帝到南方后继伏羲再创《连山》,操的语音一定还是来自中原的“汉藏语”,并且,持续的时间还相当长久。所以水书中的“近汉音”象形字如“人”、“山”、“时”等或当先于水语象形字(如“花”、“梯”等),也早于甲骨文。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部分水语象形字是由部分“近汉音”象形字后来人为地转化而成。因为水语产生的时期当在共工与颛顼开战之后,其余部潜至南方崇山峻岭之中,为除“后顾之忧”而仿学当地土著语,从此水语诞生。此后造的字全用水语念诵。不排除水族先民为泄心中的不平,一面把原版的部分文字倒写反写,一面将一些原有文字改用水语诵读,不再用汉藏音之由一是为了泄怨恨,二也是为了使朝廷不易查到。就算是这样,水语、水字产生的年代也是相当遥远的,否则,他们不会用洞居时代名词而称祭供祖宗的神龛为“娜干(洞口)”,由此看出,象形水文字当比甲骨文还要早。

 应当说明,《常用水书字典》和本书后页附的水汉文字对照表里“山”为三岔,那是一些学人仿甲骨文或一些水书先生为了更加形象化而将原来的两岔的山写成了三岔,实际上水书古本全为两岔(见上图第十三代水书传人韦光荣家蓝本中“酉山凶”的“山”字字形即可作证)。

我们又来看下图的水文字“兑”字,两股水流似分似合,完全对称,给人以上下合和、随心顺意之感,并带有浇泽之象。但据载,“兑”果然为泽(泽卦),刚内柔外,属上上卦, “这个卦象真可取,觉着做事不费力,事事总会随心意”。这个卦是同卦(下泽上泽)相叠。泽为水。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相和,团结一致,朋友相助,欢欣喜悦。兑为悦也。内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相和,团结一致,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坑洼地,纵横沟渠。这个水文字的“兑”完全体现其内容,为早期的象形文字,经与甲骨文相比较,此字当早于甲骨文的兑。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水字创字者的心理特征,亦可管窥出其与汉字的先后顺序:例如水文字的“星”字用土(大地)上闪烁的星星表示,而甲骨文的“星”字则用人类用仪器观察星空来表示;水书的“文”字是指原始的植物花朵之美,而甲骨文的“文”字是指人体装饰之美;水书之“区”字原始表意为一定的区域,而甲骨文的“区”字表意为若干小区。水书的“秋”字是树木凋零之季;而甲骨文的“秋”字会意于农夫在秋季的田野收割。由此,不难看出,水书更为原始,更显现“生态”感。说明水书文字的发明期应当早于甲骨文。

 三

据载,《连山》的八个山象分别是: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历)山、藏山、叠山。古人为什么用“山”来表示卦象呢?我想,除了“山”能寓意大地渲散内气以养万物以外,也与民间习惯用山作方向坐标有关,如东山、西山等,因为“山”本身就是“固定”方位坐标。

夏商时期易经中的卦象不称为“卦”,而是称为“山”,《周易》始改称“山”为“卦”,也就是说“山”就是《周易》中的“卦”,代表本命和方向。《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连山中东四山代表太阳升起之地,西四山代表太阳沉没之地,山分为八是因为四时八节的不同,所以连山其实已经包含了四立二分二至之四象,而四立二分二至的思想,就是八卦八节旺衰的思想。

传《归藏易》是以五行八气作为八卦的,是一种历法思想的体现。即:崇山君对应乾卦、伏山臣对应坤卦、列山民对应艮卦、兼山物对应兑卦、潜山阴对应坎卦、连山阳对应离卦、藏山兵对应震卦、迭山象对应巽卦。

按水书内容,连山(历山)果然就是离卦,位在南方,或许寓意其诞生地在南方(《历山》为何又叫《连山》,叫“连山”是因为其太极图为山山相连之故,是因太极图而得名。而叫“历山”则因创制地南方即历山之向而得名)。由水文字“离(汉藏音念‘历’)”的构架可知:左边为小溪,是潺潺之流;右边为“山谷”、为“山涧”为“坑”。此为典型的南方地理特征,是《连山易》的创制圣地之一。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师范学院阳国胜教授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后向外界宣称在湖南会同县连山乡发现了神农炎帝的遗迹,他还断定炎帝正是在这里创造了《连山易》,因为那里的高庙遗址有一墩石质人头,其上有三个神秘字符就和水书一模一样,结合水是易经,再由汉代学者皇甫谧“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推知经炎帝将伏羲大易发扬光大而得《连山易》。水书吸收了《连山易》中大量的内容,这个代表卦象的“山”字也是其时的正宗国文。

通过对水书中这些文字的观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水族文明的久远性,而且也看到夏代《连山易》并没有失传。如今贵州境内的水族同胞用的象形字易经仍有许多“连山”的痕迹(详见《水书与〈连山〉的亲缘关系》)。

《易》为六经之首,易为古字的“集中营”。通过对《易》的观察,可以管窥到华夏古文明的蛛丝马迹,探索到水书的神秘性和久远性。例如《连山》为何以山为卦,且以艮为首山,还以“山山相连”的图徽为太极的问题;在我国的断代文明中,是否真为儒者所说“伏羲八卦,炎帝连山易,轩辕黄帝归藏”或“《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呢?

夏代的“易”——《连山》,因何以“山山相连”的图徽为太极?全因古时天下洪水泛滥,面对灾难降临,人们无处逃生,只能向高山之巅奔跑。因此躲过一劫又一劫。故在落荒逃命的先民们的眼里,世上能够让他们脱离洪灾水患的,唯有高耸入云的大山。山的神力何仅于此?山中的野兽、野果能为人们充饥,仰仗大山的山洞还能夏天避暑,冬天御寒,并躲过野兽的侵袭。以炎帝为首的古代先民从中原迁往多山的南方。正是古人崇拜大山,感恩大山,视“山”为伟大之神物的见证。

由此,这一时代的易卦的首卦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那时的“易”便以首卦“艮”定名为《连山》。《说文》云:“山,宣也,渲气而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山显而大,百物毕备。且其象甚似威武、雄健,大有神雄、磅礴之势。

据分析,《连山》之名与大山可阻隔洪水有关,由夏朝君王的先祖禹因治水有功而得禅让帝位,便知其时对治水工程是何等的重视,所以以“山山相连”来表达抗洪的决心和愿望。即寄望《连山》易促使天下太平。这样使《连山》得以流传,从尧、舜时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长,所谓高山仰止也!”

到了殷商时代,人类大量发展了农耕,不仅洪水之害越来越消退,而且发现平原更适合农业生产。商王室从政治目的考虑,把前朝的文化及政治均来个“翻新”,《连山》首当其冲地被更名为《归藏》,商人为何称《连山易》为“归藏”?因其时人们的视野更开阔,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也更加理性,发现把种子播种(藏)于大地,便有收成,养活人类。于是以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引申为人类崇拜大地的文化与文明,这全因万物皆生于斯而又终于斯。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经过前辈专家的研究,甲骨是殷王室用于占卜祭祀的古代遗存,是对每次占卜的真实记录。作为一种带有档案性质的历史材料,其储藏手段经考古发现以窖藏居多。以上也就说明考古界目前所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其实是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文字,它只反映与占卜有关的一些用字。在这一点上,水书的存在意义与甲骨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卜筮。当然,再后来,甲骨文发展到了其他领域,而水书却停滞不前。

水书与甲骨所不同的是,水书一直是活态的,在使用上从未间断过。它是在水书先生记录、使用等情况下所凭借的文字工具,水文字的存在完全是为满足水书的“日常”使用;在水族的生活中除了卜筮之外的其他方面,水书就不能使用了。由此可以看出,其又与甲骨文不同,水书是在小范围的,比较固定的领域里使用的文字体系。可见,水书诞生的目的是仅为占卜服务的。也可见,其创生的年代极其久远。

通过对水文字的考量,我认为水书与中原文明联系密切,更与甲骨文有相通之疑,其发轫之初,也必然如同甲骨文(此处并不是指殷商后期比较完善的甲骨文,而是其最初始的发展状态)一样,趋向于发展成为成熟的、具有为氏族族群共同使用的潜质。

必须注意的是,能够为文字产生提供资源和需求的领域,必然是当时社会最为先进的部分,这些部门通常都是祭祀者或占卜者。民族学研究发现,巫师常常掌握着本部落最丰富的文化知识,他们必须精通医学、天文学、巫术等当时最先进的学问。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文字多在与祭祀占卜活动相关的遗存中被发现。那么,占卜最为盛行的商代社会和水族社会,其文字的出现也就与占卜密切相关了。甲骨文与水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前者继续沿着成熟文字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进,而水书则永远凝固在了一个狭小的适用范围中。

水书中还有很多类似这种先前于甲骨文的文字,如贵州省社科院原院长蒋南华先生在《水族源流考证》中分析水文字“卯”字的几个异体字时说:从前期水文字的“卯”与甲骨文的“卯”相比,前期两个象形水文字字形明显带有女阴“开发”、“开启”与“情窦初开”的古代生殖崇拜观,并有“卯则茂茂然”的绿色生命象征,二者合之为人与自然共同繁发。而后期的水文“卯”字和甲骨文的“卯”字一样,却只有“茂茂然”,从字形上看完全失去了人类生育观的一面。于是他也推知,一些水字应早于甲骨文。

水书先生每年使用水书之前,必须把一年三百六十天的干支、九星、宿象以及主要吉凶信息用水文字注录于《天机表》上,称曰“奠陆铎”。《中国水书探析》以2007年的前两个月为例,列出水书《天机表》为下表。

将表译成汉文后为:

二00七年丁亥年尾火虎值年、星日马管局

水历五月 阴历正月 阳历二月 干支 九星 宿象 典型凶煞

1 1 18 癸未 巨 昴 梭项月、安葬死愚人

2 2 19 甲申 禄 毕 

3 3 20 乙酉 文 觜 显列散表、恶月

4 4 21 丙戌 廉 参 的点(安葬扫人丁扫钱财)

5 5 22 丁亥 武 井 天狗啃骨

6 6 23 戊子 破 鬼 九雾的点、封溶

7 7 24 已丑 瓜 柳 

8 8 25 庚寅 弼 星 

9 9 26 辛卯 贪 张 

10 10 27 壬辰 巨 翌 的点(安葬扫人扫钱财)

11 11 28 癸巳 禄 轸 水伤姑第

12 12 3月 甲午 文 角 的点

13 13 2 乙未 廉 亢 塞宿、诸事不宜

14 14 3 丙申 武 氏 

15 15 4 丁酉 瓜 房 天狗、显列

 

我们姑且不说表中内容的超神化来于何时,就二十八宿的神奇符号就透着非常神秘的遥远时代的密码信息了。

 四

 水书中,反映事物运动、变化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方面如“红”、“白”、“你”、“我”、“他”等基本字符却未见,仅有如春夏秋冬、上下左右、大小多少及一至十二等数量词。那个“十一”、“十二”还不是现在这样的十和一,十和二的组合词,而是把“一”缩小写在“十”的右下方成一个独体字,“十二”的写法亦类似(见右图)。说明其时人类还没能掌握组句之法,数词仅为1~12,说明其时的文字还不够发达。所创的字仅供记录一年十二个月的易经推遁之所用。对于生活用词,根本就没有创制出来。由《易·辞系》“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文字与天地并生焉”推知,水书文字发明的时代当在上古原始社会。

据考,南方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百越的后裔却没有自己《数易》和历书,水族称神龛为“娜干”(山洞口前),可见秦前就已有水语存在。应当说这时他们已称“山”为“努”;称“水”为“能”,为何偏读“山”为“散”;读“水”为“睢”的近汉音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水书根本就是其先祖与华夏族同居于中原的伏羲时代初创的,后随炎帝在南方发展,再后来又经过几次变体、整合和吸收而成的数易典籍。但大都为秦前的夏、商或再前一时期的古代星占数术。看上表中的复杂的二十八宿图画字符,疑其或早于炎帝在湖南所造的《连山》,至今不会少于7000年。

看到这些图画字符,仅从字形就透出一种很遥远时代文明的信息。由于其读音并不是今水语,而是古汉藏语——也称古水语。如念“柳土獐”为“卢图藏”,念“牛金牛”为“纽驾纽”。故疑其与共工、豨韦、伏羲有关,与中原文化肇根有关。少典后裔炎帝,原生息于黄河流域,可能一因冰期降临,二因洪涝灾害,三因当地野果不能维持生活,故大部迁至南方。所谓炎、黄同为少典之子,黄帝居黄河上游,而炎居下游,因不和而大战于阪泉之野,炎帝败而被流放于南方之说不正确,因为炎、黄二帝并非同一时期的人,据考至少相隔500年以上。

炎帝来到“野果多溶洞多”的湖南的原因很多,按水族古歌分析,主要的应该是水灾频繁或那里的野果无法维持生计。到南方后,他把原在中原的地名烈山挪来新住地,称曰连山(当然,也许因见南方一山连一山之景而命的名)。并继续创制易经并发明耕种五谷,后来夏人称这种易经为《连山易》。

 五

水文字的创制手法与古汉字所用方法大致相同,也有“六书”之法。

 (一)象形 

水书象形字目前已发现有80余个。水书之象形字均为写实体,其中以动物形体造字者最多,其字无异于原始古画。在这些酷似古画的水书象形字中,有的读音十分近似于汉音,却与今水语完全不同。如读“牛”为“扭”;读“虎”为“夫”;读“木”为“莫”等,而在这些名词中,今水族人却称“牛”为“规”;称“虎”为“模”;称“木”为“梅”。然而,却又有一些象形字的读音与今水一模一样,如花朵、梯子、镰刀等。

水书的象形字十分重视物之形,如“鱼”、“虫”、“牛”、“螺”、“鸟”等全为图形符号。再如:龙,着重于须之描写;猴,作攀树状;马,着重于鞍之表现;牛,突出角的特点;狗,注重于尾;豹,着意表现尾及皮斑;蜘蛛,注重多足;獭,则写其捕鱼之状;鸟,作飞翔之态;鸡之区别于雉天鸡冠突出;燕之头细长而无冠,亦有别于鸟与鸡;兔,尾向下弯而立耳,示有别于狗……有些字采用简化方法,如虎、豹、牛常以头部代表全体。

 (二)指事 

用以指明某种意思,多用于方位词,亦有指明现象者。如:“上”、“下”、“左”、“右”均为方向性指示,再如水书中的“破”则为物品的破碎状;“花”为三朵花瓣相接。

 (三)会意 

以两个以上符号或单字合在一起造字,如“星”(指星光在大地上空闪烁);“井”(指示井口,并有流水);“坑”(有土,又下陷);“屋”(屋前有门,并有石阶)。

 (四)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某个同音的词,如“男”(男,南通用);“地”(地,第通用)。

 (五)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 

如“酒”(坛子形,坛内盛有酒)

在水书的字里行间,也有一些文字与甲骨文几乎一样,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内容不便于以图画表示,如上表中水文字的卯、门、酉、五、乙、田、八等与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的比较,不难发现它们几乎完全一样。但若结合其他象形文共同分析,这部分水文或先甲骨而创生,如水字“卯”先有象形字才过渡到表中的“甲骨体”。但汉字与其当有同源关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