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七章 水族基本概况

标签:
转载 |
--------摘自《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韦章炳著
一、水族语言
经语音专家鉴定,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其语音中的韵母有55个,声母有71个,是全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中最复杂的一种。专家研究发现,水族语言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华夏古音。如水族人在现代生活中仍念“筷子”为箸,念神龛为“娜干”(洞口前边)等。现代水语仍保持与汉语相近的有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已、辛、癸、寅、卯、辰、申、酉以及金、糖、熔、碾、晓、帽、马、笔、垫、松、阴、阳、媾等。水语还有一部分语言仅在水书中念法与汉字相近,而与现代水族人常说的语言却不同,学者称这部分水族语言为古水语。《中国水书探析》第二十页中列举了许多的这类水文字。如水、小、牛、土、吉、虎在水书中分别念虽、消、纽、土、简、夫。我认为,这应当就是水族人在上古时期与今汉族共用古汉藏语(古华夏语言)和古伏羲易的佐证。
二、水族生活习俗
水族不仅有独自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而且还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主要表现在:
(一)、水族婚姻习俗
在水族地区,家庭结构形式为一夫一妻制。据考,在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恋爱婚姻就比较自由,靠对唱山歌择偶。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理念逐步变异和扭曲,被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讲求“门当户对”,讲求 “婚姻论财”。并且青年男女的婚姻上多由父母包办。一般由媒婆提约三斤猪肉,五斤红糖,装于新制竹箩中,提到女方家,称为提亲。一般要选水书中的“大旺日”、“金糖日”去提亲。不管女方同意与否,都要尽数把男家带来的东西退回,一是以示衿特,二是一时不知那日是否对女方不利。待第二次提来时再收下,接着就“送八字”、“吃小酒”、“吃大酒”到出阁结婚。但近年来,由于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受大城市及先进民族的求偶方式感染,而今的水族青年的恋爱方式又已十分自由。
(二)、节日习俗
水族有三个来自古代的节日,即端节、卯节和斜(霞)节。端节来于远古时代的“谷熟为年”、“阴终为端”;卯节来于远古时代的“生殖崇拜”及绿色生命“卯则茂茂然”;斜节则来于远古的“祈天求雨”、“敬猪神”。
水族民间大部分地区过的年节是 “端节”。除了潘家端节外,全都按不同地域分别用阴历八、九月的各个亥日过。过去水族地区共有九个“端节”,后来并去两个,今仍存在七个。第三个端在农历九月的第一个亥日,这天正是水历的新旧年交替日。端节这天,赛马前不许吃荤,只能吃水里的鱼虾及瓜果,这天不仅举行赛马及跳铜鼓舞、芦笙舞等活动。还举行盛大的联合宴会。三都九阡一带和荔波部分村寨也有一些水族人以卯节为年节,即以七、八月卯日为节日。
在古代,“卯”字有非比一般的文化底蕴,无论从水语读音还是字形分析,此字均与女阴有关。水族过此节时,不仅在卯日过,且十分虔诚地祭供“神奶菩萨”和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石笋”。这无疑是生殖崇拜观念的延续。《说文解字》引《律书》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淮南子•天文训》也载:“卯则茂茂然。”这怎么与水族先民庆祝卯节的宗旨——“祈求生命旺盛”不谋而合呢?我认为,这只有一种解释,即卯节是古代母氏社会的文化孑遗。
此外还有“额节”、“苏宁喜节”、“瓜节”和春节等。并都与其他民族同胞一样还过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节、七月半等节日。
(三)、穿着习俗
在过去,水族男女均好穿青、蓝两色服饰。男穿大襟长、短衫,并以青、白布条包头。女士好穿蓝布大襟无领半长衫,胸前围一块马尾绣花围兜,下身穿青布长裤,且裤脚及衣袖衣领皆镶有花边。妇女将长发盘成斜绾头。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便配带各式银饰,如耳环、项圈、手镯、胸花、牛角式头翎等。弄得一身花姿招展,富丽堂皇。
(四)、饮食习俗
今水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大豆、小麦、红薯等则次之。水族古歌称:“初到贵州,砍断荆棘。种上小米,才得生命……”。可见水族先民初到广西、贵州时,因无田无地,故靠的是吃小米度日。水族喜食糯米饭,凡宴待嘉宾,必备糯食,鱼类及自酿米酒、甜酒。苦酒多为祭品和节日招待亲友之用,平时待宾,上者杀小猪,次者杀雄鸡,再次者肉类或黄豆颗即可。除此之外还有独特的水书习俗、崇巫习俗、丧葬习俗等。
三、水族居宅
水族传统居宅。按《中国水书探析》和《贵州民居研究》所云,水族可能是我国上古时期共工治水氏族后裔,后辗转到“豕韦”、“楚”地,继而融入南方民族。是一个不断吸收他族文化、经验发展而来的具有远古生活习俗、远古宗教信仰的民族。其居宅十分有特色。全为青瓦干栏式建筑。穿榫式结构,柱与柱之间用穿枋连结。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并有吊脚楼,在古建筑中,多为高低式结构——橱房平二楼,橱房是进出必经之道。主楼一楼为牛圈等农具柴火存放处,二楼为寝居及待客场所,三楼多为女孩闺房或存放粮食之用。可以说这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智慧的结晶。木质楼房,小青瓦盖顶,因房屋一边建于高地或水边,而另一边临空而建,其下以柱支撑,故成“吊脚”样式。这种造型很别致精美。
四、水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水族分布地区,北起贵州福泉市,南接广西的宜山、都安县,西抵云南富源县,东达江西吉安等。地跨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全境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区具有“溶洞多,断层多” 的在水族聚居区的贵州是明显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神奇的大自然给这里造就了“山山有奇洞,洞洞有奇溪,溪溪有奇瀑”和“处处有奇山,山山有奇景”的美伦美奂之景致。
水族居住地区多为边远山村,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三都县、荔波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等的部分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0%–80%之间.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其东南面的总面积约为19639.1公顷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里,森林覆盖率达97.56%。林区内多种珍稀植物丛生, 仅已经鉴定的维管束植物就有148科,408属,801种。林区内生长的荔波山橙、荔波球兰、石山木莲、荔波桑、网脉楠等树种为区内独有,南方红豆杉、香果树、福建柏、篦子三尖杉、黄枝油杉、鹅掌揪、杜仲等皆为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林区内不仅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且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经相关部门普查,兽类有7目、17科、27属、34种;鸟类有12目、28科、103种;两栖类有2目、6科、6属、19种;鱼类有4目、7科、17种;昆虫类有17目、89科、289种之多。
按《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所载,水族聚居区多为水稻土质,如红黄泥、黄泥、灰泡泥、紫土泥、石灰土、潮土泥等。
总之,水族是一个来自古远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神秘民族。他们现仍然使用的活态水文字,被学术界称之为“活化石文字”,从其诸多习俗特别是祭祖习俗和交往特征完全折射出一种远古贵族的文化气息。故被学者们赐予“从远古走来的贵族”的美誉。其所居住的都柳江、樟江、榕江。常年四季如春,到处都是葱葱茏茏的山景美色。景致得天独厚,山水风光迷人,故被日本友人称为“美像凤凰羽毛一样” 的地方。神秘的水族是智慧的民族,善良的民族。因此,对其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文学史的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五、水族族源的定位情况
关于水族族源及迁徙史的研究,至今未见文献有明确专著记载,只有本民族纷繁复杂的口头传说和富有神秘色彩的古歌零零乱乱地提到一些。于是研究者们对水族族源的形成持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水族主体是西南的土著民族以及水族主体是外来民族。
而这两种说法却包含了以下几种不同具体观点。
(一)、西南的土著说:
此说者认为水族源于南方“僚”、“俚僚”、“濮”、“夜郎”、“骆越”、“西瓯”、“百越”、“南蛮”、“西南夷”、“东谢蛮”等。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土著民族。由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一直没有统一的研究和确切定位,故造成今人把居住在干栏建筑里的人们通通说成南方土著。这种拢统的“一把抓”的观点我不赞成。人类搬迁到哪里便会根据哪里的条件而“入乡随俗。”很快地居住当地格式的房屋,并很快就被当地语言所渗透、影响。但他们却不一定就是这里的土著民族。
(二)、东谢蛮后裔说:
邝福光先生根据史籍记载,结合水族语言、文字、习俗特征等方面信息推出论断,说水族的远祖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到了唐宋时称为东谢蛮,刘日荣也赞同这种看法。
我也认为此说有些道理,由于受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古代的民族是经常游移不定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民族都曾经进行过多次大范围的迁徙。现在居住在西南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之间并非都是当地土著。例如彝族就是从古蜀国迁移过去的。更何况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别的民族成分且本部族也会不断转化成他族。故此说即使成立,也仅为水族迁徙史中的后半部历史。
(三)、龙番氏后裔说:
胡羽高先生于民国年间曾在其编撰的《三合县志略》中,根据《宋史·南蛮传》记载,牂牁郡诸蛮进贡团的代表龙光进尊宋太宗令,演本国歌舞后自名其为“水曲”的记载,论断水族因曲名而得御赐族称,并说水族是宋代西南龙番氏的后裔。但孙易教授则认为:“史料中记载番龙氏演‘水曲’时用的是芦笙伴奏,芦笙并不是水族最擅长的乐器。”并且,如果水族是龙番氏的后裔,那么,现在水族中以龙为姓的为什么那么少?
此说也遭到水族研究专家石国义先生的质疑,他认为“芦笙既非本民族之乐,当不能以之名族。”再说从宋至今,不过千余年,水族“膺天子之封”这么荣耀之大事竟忘得一干二净而不知自己就是“水族”了吗?况且今水族几乎没有龙姓,按宋史所载,宋代时抚水州辖地内有区、廖、潘、吴、蒙姓等,却未提及龙姓,可见其时水族居地内并没有此姓,故此说不成立。
(四)、居住在水上的族群说:
另有学者从一些地名的字面上分析,又结合水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认为水族就是居住在今南方水上的群族。独山的万大章在其著作《史地丛考》中就这样说“至黔省南部土人,于苗仲诸族而外,有所谓水家者,其族人与汉人甚近。而荔波、三合间有水龙、水潘、水祥、水韦、水婆、水葛、水尧、水艮、水甫、水错、水冬、水庆、水梅、水利、水岔十六大寨,称十六水。又结合《蛮夷传》‘然窃犹谓水曲水家之名’应是其民水居种水田之故。’以及史传中所谓“‘夹龙江而居,亦种水田’是也”。推知水族乃因居住在水边种水田而得名。
此说疑点颇多,南方诸多民族都住在水边,都种植稻田,他们为什么没有被称为水族呢?而独山的天星、农力、群力,三都的廷牌、磨石寨等村名不带水,也不住在水边。然其为何也是地道的水族讲地道水语呢?
认为水族主体来源于外地(尤其是指汉族地区)迁来者。首推具有开水族文字研究先河之称的社会学家岑家梧。他通过对水族文字的分析,结合有关水族族源的民间传说,再根据水族由南到北的与别的台语民族不同的分布,推断水族是古代殷人的一支。
张为纲以水家姓氏、水家文字、水家迷信习俗、水家水歌为证,也论断水家是殷人后裔。即认为水族是外迁者,而不是本地土著。
(五)、“江南”迁移说
这种说法在水族民间流传甚广,主要来源于水族中几个大的姓氏的族谱和某些志书记载,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镇甲王村定华寨的蒙泽明,46岁,水族,平时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历史。他说水族蒙姓来于安徽凤阳,是朱元璋时代来贵州平蛮夷留下的。传最初居住在独山城南,后迁至三都阳安乡。《潘氏本源》也记录潘氏始祖原来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独山州志》和《独山县志》则都记载独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镇江府,宋代来到现在的水族地区。此外,杨、石、王、吴、莫等水族姓氏,也流传来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从广东、广西等省区,并说由于征战才迁移过来。然而,一些人又认为这些所谓的“族谱”是封建社会水族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民族歧视,为能够有资格参加科考,不得已而为之,自编自撰的。孙易教授也认为:不是所有的族谱都是家族或者民族历史的“活化石”。透露出来这样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成分。
曾晓渝在《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分析方法例释》(2002年)中则“根据侗台语的台语支、侗水语支各语言本族词语以及中古汉语借词调类上的一致性,推测这两个语支的分化时间大概不会早于隋唐时期。即认为水语(水族)仅产生于隋唐之后的一个后起民族。关于这一论点,我们只须从水族人今天仍称神龛为“娜干”(山洞口)便知水语远远早于隋唐时代的洞居时代就已存在,即认为水族是隋唐后才分化岀来的民族之说站不住脚。
水族自称为“任睢”,他称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记载为“水家”、“水”者为唐、宋年间,《唐书•南蛮传》始记载:“开元中,置莪、劳、抚水等羁縻州。”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曾在全国各地广设带有“抚”字的行政机构,美其名曰“安抚”、“关爱” 百姓。唐王朝在今广西的环江县与贵州荔波县接壤处也设立“抚水州。”然那时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连并居住之区域。”顾名思义,“‘抚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为安抚以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行政建制。”(《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韦宗林著。)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水族称谓偏引旁用,说为獠、僚、水仲等。 1957年新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启用“水族”之称谓。但随渔业的不断发展,水类动物悄然被世人称为“水族”。这给来自远古的水族族称又涂上了一层莫名其妙的阴影。
按有关史籍的记载,结合水族语言、文化等特征分析,水族最早可能源于颛顼时代的中原地区,这从水族人称神龛为“娜干”(山洞口)的“母语”特征便知。直至商、周亡国以后,水族似乎有“融于”百越族系、荆楚族系的迹象。唐宋时期与壮、侗、苗、布依等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称“任睢(水人)”一直没变。曾被汉人统称为“僚”。后于唐始称为“水”,明清时期称为“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