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在佛教神祇世界里,与我国人最有缘分的神祇,应首推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信奉和青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他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
观世音常简称为观音,是印度梵语的意译,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在危难之中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寻声解救。可见,观世音这个名号蕴含了菩萨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随着佛教的传入,胸怀慈悲精神的观音从佛经里走进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因此,他在我国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大悲观音”、“救世观音”等种种美称。
观音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阿弥陀经》宣称的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的观音,给人以来世利益;一种是《法华经》、《楞严经》宣称的“观其声音”而救众生苦难的观音,给人以现世利益。而后一种形式的观音走出莲台,遍历下界,寻声救苦,随类化度,受到世人普遍信奉,影响极为深远,是观音信仰的主要内容。
观音信仰始于我国东晋时期,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全面发展和兴盛,观音在民间进一步深入人心。并且在唐朝时出现了他的独立道场——普陀山。从此以后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信奉他,为他单奉香火。除居家念观音、信观音外,许多信徒还千里迢迢到普陀山朝拜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普陀山普济寺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 (1987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圆通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这一类观音造像,我们一般称“圣观音”。
(1986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在我国佛教寺院殿堂里,我们看到的观音大都是女性形象,他面目清秀,头戴花冠,衣着华丽,宛如我国古代的贵妇人。可是在印度和我国的早期造像艺术中,他的形象都是长有胡须的男子像。而这一现象后来发生了变化,到隋唐演变为“非男非女相”,唐朝以后,观音形象就完全女性化了。
菩萨由男性全都变成了女性,在各大菩萨中,观音是这一变化最突出的代表。其原因有一,佛经称观音能示现三十余种化身,其变化身中就有女身。其二,观音大慈大悲的伟大胸襟,与人间母亲对子女的关爱相似。其三,观音女性化是佛教在我国传播中愈来愈多的妇女信佛要求的结果。随着观音形象的女性化,观音的称呼也女性化了,民间普遍称之为“观音娘娘”。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磁州窑瓷塑观音(元)。观音头部发髻高耸,长发披肩,面容慈祥,五官端庄。在嘴唇左右及下巴处绘有胡须,呈男相。胸前绘有璎珞纹的花样,观音身穿宽袖大袍,双手自然平放在腿上,双腿交叉端坐在绘画有海水、龙纹的瓷座上。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199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甘肃安西榆林石窟水月观音壁画(西夏)。背景南海茫茫,景色寥廓,在透明的巨大圆光里,显现出头戴金冠,长发披肩,佩饰璎珞环钏,腰系长裙的观音菩萨,其双腿一屈一盘,轻拈串珠,若有所思地坐在水边的岩石上。然在嘴上留有蝌蚪形小髭,整体看又显“非男非女”相了。
(200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唐以后,观音形象完全女性化了。头戴凤冠,长发披肩,脸形丰满、端庄,秀眉凤眼,高鼻小嘴,体态丰腴,项佩璎珞,宛如一位高雅娴静的贵妇人。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观音及供养菩萨、比丘(57窟-唐)
(1996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在佛教诸神中,观音的种类和形象最多,也最复杂。佛教各宗派都有自己信奉的观音,有常统称的“三十三观音”,再加上民间又演化出许多形象的观音来。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观音中,每个观音都蕴含有深刻的佛教内涵和中国文化内涵。下面展示的是本人部分明信片藏品。
1、圣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木雕观音像(北宋),右手持未敷莲花,表示一切本来自性清净,左手作出要打开莲花的姿势,表示众生本来清净的自性一时被无明覆盖,而不得显现。一腿盘起,一腿下垂,示现自在庄严之相。
(199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2、水月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元)。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
(199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鎏金铜水月观音(五代)。整体造型优美自然,观音坐在岩石之上,右腿屈起脚踩岩石,左腿自然垂下。头戴宝冠,长发披肩,短袖薄纱衣裙,身佩璎珞,端庄得体。头略低微,双目视下。身后的背光圈,边缘装饰镂空火焰纹,整体极富宗教神圣光彩。
(199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川安岳石雕彩绘紫竹观音(北宋),应称水月观音。她坐在一张弧形荷叶上,背倚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贴金花冠;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璎珞象随身而泻的金色瀑布,网坠于胸腹;下身长裙薄如蝉翼,紧贴于腰腿之间,衣裙飘逸,富于动感。该观音一副怡然自在的神情,洋溢着美感,而宗教气氛则被淡化。
(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3、自在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泥塑自在观音(元)。通体贴金,法式前后分髻,如意额子花冠压于发上,双辫垂肩;胸佩璎珞,肩披长巾,腰束抱腹,下体着长裙,随体起伏;右臂搁在屈起的右膝上,左手扶撑于座上,盘腿而坐。尤其面部表情充满人性的悲悯和关怀之情,这在观音造像中是很少见的。
(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山西长治观音堂(明)观音坐于莲台之上,面和目慈,身体徽微前倾,目光俯视,左臂自然伸直,左腿下垂,右腿弯曲,右手悠闲地搭在膝上。
(2000年山西长治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4、持经卷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德化白釉观音像(清),梳结高耸,长发披肩,头戴宝冠,胸垂璎珞,身披天衣,赤足而立。右手持经卷,左手优雅微翘。双目低垂,一副深思熟虑的神态似乎忘却自我。
(199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5、白衣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川安岳华严洞石雕彩绘观音菩萨(北宋)。“白衣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常着白衣坐白莲花中。白色代表纯净,用以说明观音具有纯净的菩萨之心。此像端庄宁静,脸形饱满,白衣处理简洁舒适。(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景德镇窑青白釉白衣观音坐像(宋)。结跏趺坐,宽额广颐,眉间饰白毫,丹凤目微睨,直鼻小口,梳高发髻,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通体素白,仅袈裟边缘施青白色釉,袈裟自头顶披下,袒露出面部及前胸。胸前佩璎珞及丝带,用粗线条捏塑形体及衣纹,面部及胸前塑造精细,容貌秀美,神情慈祥。
(199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重庆大足石窟白衣观音(南宋)。头戴高花冠,身着敝胸天衣,广袖飘坠,胸前及两肘皆饰繁丽璎珞珠串,双手捧摩尼珠于腹前,珠出毫光,袅袅升起,氤氲神秘,达于窟顶。衣饰厚重繁絮,于堂皇富丽中 具见静穆庄重。
(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观音菩萨(宋),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鸭蛋脸,体态阿娜而动人,神情安详而温婉。头顶方巾,袒胸、内穿斜领小衣,外着开领长衫,两手重叠于腹前,手心向上,作观音相。
(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6、渡海观音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泥雕彩塑渡海观音(元)。观音立于一朵祥云之上,祥云似一缕青气由东海普陀山而来,善才童子参拜于左下侧,大海呈现出万顷波涛。菩萨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衣裙随风飘扬。体态生动,人物、祥云、海水浑然融为一体,使整个造型达到了完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山西平遥双林寺渡海观音(泥雕彩塑-明)。观音在16罗汉护持下普渡苦海。她安详地端坐于莲瓣之上,漂浮于大海波涛之中,具有乘浪而行的动感艺术效果。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 [转载]中国佛教观世音造像(1)](//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渡海观音(清),用一块呈橘皮黄色的通灵纯洁的田黄冻石雕刻而成。观音脚踩波浪,右手提飘带,左手执花瓶,冠顶及璎珞嵌宝石珠,眉发染墨,酷似石窟造像。
(200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