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苏美尔人楔形文和3400年的殷墟甲骨文,被史学界称之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系统文字,但在时间上,前两者比后者提前了2000多年。应该说三大文字系统起点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所缺的就是过渡期字源部分。近几年,考古界和史学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搜寻查证。目前,在陶文考古上有了新的进展。受此启发,笔者利用九年多时间,对红山文化区内的沙漠山川认真搜寻,在百余座山上共发现40处数千幅岩画,其中有上下联贯初始文字符号的岩面12块,独立体初始文字符号岩画373个,这些文符年代久远、数量之多,在内蒙古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此,抽出大黑山有代表性的一幅文符岩画,经测考此幅岩画属红山文化晚期至小河沿文化期,距今已有5500-4200年的历史。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黑山文符岩画全景照一
文符岩画地处内蒙古阴山以东,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沐沦南岸和老哈河北岸的中间地带。这幅文符岩画石质是黑灰色磁铁石质,硬度经华北地矿普查大队高级工程师陈仁华测定,为8度左右。文符岩画在大黑山顶一块独立石上,面朝南(全景照一),在两平方米的岩面上有各类文符30个,比龙山文化陶文符多19个字,是国内迄今为止史前陶(石)遗存文符字数最多的一块。而且它向后人展示了文字由初始的象形图画,转变为由多种符号组织的抽象化图文,用来表达较为复杂的抽象概念(大黑山文符拓描图二),至止到甲骨文字应用之前的发展历程。这幅图不是孤立出现的,应与下面岩画有某种内在关系,在此图的半山腰有一幅人面鱼纹像(照片三)和两幅小河沿文化期的巫字岩图(照片四),这些图文的出现应该说都与史前巫术活动有关。也证明史前这里拥有一支有宗教意识、掌握表达意念的初始文字和制作各种陶器石玉器的智人族群,应该说他们为中华民族初始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人研究史前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及其珍贵的史料。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黑山文符岩画拓描图二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石棚山小河沿文化的陶文和龙山文化陶文
这组文符岩画,请中国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认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之作。这也给英国著名世界历史学家夏洛特·尹万斯所预测“中国人在公元前2800年前就开始使用文字”找到了答案。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 [转载]赤峰首次发现多组史前初始文字符号岩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大黑山人面鱼纹照三
这幅岩画直观讲,它既不是新石器早期拟人写实图画,又不是西方音符字、方块汉字文符,它是介于它们之间的一种过渡文符,是由单体形象符号向多体抽象化符号过渡的文符,大黑山这幅个体文符形态各异、极富方向时空感的记事祈福图,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试读空间。我国著名汉字学家周有光说:“如果没有上下文可以连成词的一般不认为是文字”。而大黑山文符岩画,文符上下连贯一起,与龙山陶文有共同之处。我国著名文符专家黄亚平说:“龙山文化出土的陶文是成串的文字,显然属于记录语词的有史文字体系的一部分”。按上述说法,大黑山文符岩画已具备比龙山陶文符内容更丰富、关联体更直观的文字功能和特性。它是不是早期甲骨文的前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北方草原独有的文化现象,古文字在人们迁徙交往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多种复合文化体系,它的出现应该说证明了中国古文字与古埃及形象文字一样,应有5000多年的历史。
文章作者:吴甲才
发布媒体:《内蒙古日报》_第07版:文化博览
发布时间:2008年9月22日
网页链接: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08-09/22/content_143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