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再谈“虚左以待”
(2015-08-25 10:32:36)
标签:
转载 |
昨晚发博文,谈“虚左以待”一词,论及信陵君请侯嬴时之“虚左”之实意。
及文贴出,清华BBS上随有人发表见解,以为(原文见水木清华BBS历史版)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应该就是表示尊重。御者在右的情况只是在战场上主帅所乘之车的情况,整个军队仅此一例,其他战车包括其他高级军官所乘之车都是御者在中。大概目的是为了突出主帅的尊崇地位,而御者在右对御者操纵马车的技术要求更高,所以并不作为普遍的方式。因此,一般的战车上应该都是车左是尊位,而一般的乘车可能沿袭了这个习惯,以左为尊。如果信陵君仅仅是给侯生空出一个座位,我想司马迁没有必要专门用“虚左”两个字来记载。
感谢flzt(燃藜斋主人,下称燃君)对此文的补充。而且我认为他的见解也是对的。这是否意味着我放弃了先前的论点呢?这也不是。
首先明确一点,燃君所说的情况确系战车的实际情况,古代文献多有述及。但是,在战车上,御者处于中间位置有其特殊原因。御者是战车机动性的保持者,一旦御者被伤,战车就无可避免地丧失了作战能力。因而对于无自身伤御能力的御者来说,只能被强迫地移动到居于中间的位置。而两侧二人,则持弓执戟,进行实际战斗。
王车以王居中,左射右御,是因为王车没有实际的战斗需要,不至于因为防护御手的需要而考虑将王置于外侧,可见车上三个位置,尊位实在是在中间。民间普通出行的用车制度,尊者当居于中间位置,而御手则在一侧。
前文我用了“左射右御”的说法,是以王为角度来说的。对于普通出行的情况,车上三人,除车主、御者两个位置以外,另一人称为“参乘”,或作“骖乘”,有的文献将“骖乘”与“车右”执戟之人混同一谈,这是不对的。“车右”是专用于战车的叫法,而我们看到,战车的乘车布置有所不同。
何为“骖”?古代礼制,天子六驾,公卿四驾。六驾马分两排,前三后三。前后排居于中间位置的两匹,最为重要,称为“服”,后排外侧两匹称为“骖”。四驾马分为两排,前排两匹稍剧内侧的称为“服”,后排稍居外侧的两匹称为“骖”。“骖乘”,即车上居于骖马的位置,车左车右都可以,看御者在哪一侧了。
文献中,也有除战车以外普通车的坐法的提示,只是不明显而己。《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称:
居衞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
第一辆车上怎么坐了三个人,灵公,夫人,雍渠。而且明显,御者这时只能是雍渠。夫人夹在两人中间,宦者夹在公与夫人之间,都不象话吧?可见灵公的位置应是在中间的。
又《史记·张释之列传》
上就車,召釋之參乘,徐行,問釋之秦之敝.具以質言.
御手如果在中间,皇帝只能坐左边。皇帝如果坐在左边的话,隔着中间的御手和张释之讲话也太奇怪了吧?更可能的是,御手在左边,皇帝在中间,张释之参乘坐右边。实际上,这种同车谈话的情况多见。
结论:御手居中,是战车出于御手无防护能力的变通。王车中王居中,则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用车的制度,即以中为尊位。左右则一为御手,一为参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