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4年07月31日

标签:
转载 |
笔者在近20年的收藏实践中,收集到了来不少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元青花整器、残器、重要标本、照子、窑具、棋牌玩具等、从反复实践摸索中体会到了元青花的六个鉴赏鉴别基本方法:
1、看型:过去的窑工们,在器物工艺上的把握是非常熟练的,元代的成形工艺,大都是分段印坯、再用泥浆接胎塑造成形,其工艺手法潇洒自如、大方优美;无论是大罐或者是小鸟食罐儿,器形外表都可以隐隐约约看出有接胎的痕迹。元朝淳朴的窑工们,在被管制的状况下,靠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高超娴熟手艺,所创造出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着古朴的神韵,有表现出时代的印痕,器型设计灵活多变,反映出元青花器物的丰富随意。
2、看青:元代青花瓷的青花色彩,仔细区分应该是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这种绘画青花的“画药”、或者叫“画料”,是根据器物的档次和质量来得到分配使用的,我们从各地区发现的元青花色彩并不是统一的,不都是发色艳丽、铁锈斑明显深入胎骨的,也不都是有夕光和触摸有凹凸感觉的。有的浓艳、有的淡描。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件器物会出现几种不同的青花色调,窑工们使用这样的浓淡不一的装饰手法,体现出元青花绘画的一大特点,这样既能节省优质青料,又能突出主题,还能表现出青花色泽所产生的层次感。这种元代特有的“青”色,和明清时期的“青”色有着明显区别。
3、看花:我们所说的花,就是绘画。绘画的技巧可以说是元青花的灵魂,画工随意流畅、用笔豪放粗犷、粗细结合,笔功有速度、笔法有气度,不迟钝而有气势。仔细研究可以看出来,一些开光内的精彩部位,比如人物故事的重点场面,画技非常高超,有可能是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的画家参与其中,这种超级水平的发挥,带动了整个元青花水平的提升。元代人物绘画塑造,和明清时代相比,数量还是蛮大,说明了一种社会需求和流行。当然,也有绘画相对比较迟钝的图案,比较潦草的画法,我们应该总体观察这时代的特征特点。现代仿品中也有绘画不错的,我们不能单从绘画角度上来鉴赏,一定要有一个综合判断。
4、看釉:真正质量上乘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够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的特征,看多了优质真品,就会感觉出釉色质感非同一般,能够感觉出无法超越的姿态。普通元青花的釉感,同样有着一种釉色气质,简单的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观察釉面,都能够看出这种特殊的质地感。而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当然,练就一双对真品熟悉的眼力,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5、看胎:元青花的胎土有二元配方,或者是三元配方,这说明元青花的胎土并不是一致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越是高档器物,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有的元代器物胎质可以达到我们所说“糯米胎”的样子,观察胎质的总体感觉是,坚硬有支撑力、带或大或小均匀的褊狭气孔,气孔和气孔之间有凹凸面。一些胎质洁白细腻支撑力好,使用在大型、模印、堆硕、薄装等器物上成型。元青花大器看上去显厚重,但实际手头感觉并不压手,非常适中,会给人一种稳重感。这胎土,是仿品的致命弱点,即便能够仿制出胎内的小气孔,仔细和真品对比,就会看出这些气孔没有自然张力,看得出空隙之间的胎质过于致密,尤其表现在没有釉的底足上,并不是脏兮兮覆盖的样子,历史沧桑和自然痕迹是漫长岁月造成的,仿品是无法超越的。
6、综合看:首先要综合观察元青花的神韵,元青花从制作验收到输送分配,分着地区差别和等级,可以发现大部分元青花器物,都会多少带有一些缺陷,比如:器形不够规正,生烧、过烧造成的发色不够艳丽,还有少量窑沾、窑裂、缩釉等现象。当时的窑工,会根据手里现有的泥料,随意塑造制作出胎质薄厚不一的产品,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件器物胎釉的结合部位,要区分出淡淡“窑红一线”的变化,还要注意区分自然磨损和人为打磨带来的手感,更要提醒故意破碎沾合、带锯子眼有过分磨损痕等这些做旧手段。
总之,民间元青花的收藏鉴赏研究,是一件严谨严肃的事情,如果偶有失误,就会影响到众多收藏爱好者,因此正确引导民间收藏是一件大事,千万不要盲目迷信名气很大并不熟悉真品的“外行专家”错误鉴定,误判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收藏者,没有比较靠谱的鉴别知识,千万不要独立去购买藏品,因为,制作仿品的人有可能比你的鉴赏水平要高的多。
以上就是笔者对元青花的理解,还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