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国家慷慨投资80万元发掘研究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国家慷慨投资80万元发掘研究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作者:轩辕文明
国家投80万元发掘研究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www.nmg.xinhuanet.com 2015-02-02 14:57
坚固的城墙、错落有致的院落、精巧的房屋、细致的做工……所有到访过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人无不为之惊叹:“太神奇”、“太壮观”、“太好看了”!有人甚至感叹:“这是东方的庞贝城”、“东亚保存最好的废墟”!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一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是可以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相媲美的方国文明。无论从北方青铜器起源,还是从早期国家形成方面来看,该文化都在夏商时期诸考古学文化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而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是目前发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组成要素最为齐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遗址,对其进行科学的考古学发掘与综合科学研究,这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历程中将具有里程碑性的学术意义。”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曹建恩说。
昨日,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召开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
在当日的论证会上,记者了解到,国家将资助80万元经费,用于被立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同时,专家也提出,依照内蒙古自治区及赤峰市整体文化战略布局,夏家店下层文化申遗工作亦已提到议事日程之中,而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与综合学科研究工作,必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申遗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申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多个领域研究
“针对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研究对象以二道井子遗址(居址和墓地)发掘出土的所有人工制品、各种遗迹现象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遗存为主,包括动植物遗存、人骨材料及汇集遗址空间范围的多重信息,涉及考古学、人类学、植物学、古地理学、建筑学和环境学等多个领域。”
据介绍,被评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的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配合赤朝高速公路建设,2009年至2010年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中,2009年度,发掘区域主要集中于居址部分,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环壕、城墙、院落、院墙、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单位300余处,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2010年度,发掘区位于2009年度遗址发掘区南侧墓葬区,发掘面积7800平方米,清理房址两座、灰坑86座、墓葬268座、陶窑两座、灰沟1条,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近300件。该遗址距今约4000年。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多死在青壮年时期。
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金松说,考古工作者在对赤峰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墓地各年龄段的死亡率进行分析发现,居民主要死亡年龄集中在青年、壮年和中年时期,其中,壮年死亡率比较高,是二道井子居民死亡高峰年龄段。
曹建恩说,此次对遗址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内容涉及根据遗址内不同遗迹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和陶器的逻辑演变关系,对遗址进行整体分期,并明确各期特征和文化内涵。
附:中国文物报《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edit/UploadFile/2010114134038544.jpg
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edit/UploadFile/2010114133946227.jpg
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edit/UploadFile/2010114134020304.jpg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坐落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二道井子村打粮沟门自然村北部的山坡之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自4月开始,为配合“赤峰一朝阳”高速公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揭露面积5200平方米,清理环壕、城墙、院落、院墙、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单位300余处,出土陶、石、骨、铜、玉器及毛、草编织物等1200余件。
该遗址堆积深厚,平均深度达8米,个别探方内文化层相互叠压达20余层。由于文化层多由房址的废弃堆积和使用堆积构成,因此其分布范围均不大,整个工地未见同一的文化层。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结果表明,二道井子遗址由围绕城址四周的环壕、城墙和城内建筑遗迹构成,环壕与城墙是最庞大而重要的防御设施,环壕平面大体呈环状椭圆形,南北长约190米、宽约140米。其中环壕剖面大体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状,内壁略呈阶梯状,口宽约11.8米、底宽0.2-0.5米,深约6.05米。壕内堆积包含物较少,底部未见淤土痕迹。城墙则位于环壕内侧,基宽9.6米,存高6.2米。建筑方法为先挖成隆起于地面的梯形生土墙,进而在其两侧堆土包砌,使墙体的厚度、高度不断增加。城墙内侧堆砌坡度较缓,随着聚落内生活面的逐渐抬升,墙体顶部与之处于同一平面,以至于部分房址座落于城墙之上;城墙外侧坡度陡峭,与环壕内壁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城墙顶部至环壕底部落差达12米。修建环壕时产生的积土直接用于堆砌城墙,从其剖面观察,多是由下至上斜向贴附于城墙外壁。由于城墙不断扩建,贴附于城墙的堆土多者可达7层,且各层的结合面平整光滑、剥离自然。为使城墙更为坚固,个别地段采用了夯筑技术或包砌了土坯。
遗址内除2座属半地穴房址外,其余147座房址均属地面式建筑,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余大部分房址均属于实用功能的居住建筑。从纵向关系看,房址往往在同一位置上下叠压,最多者可叠压7层,推测下面的房址应作为上面房址的地基来使用,所以除最上面房址外,其余房址在废弃后均有意识地填充或专门垒砌了土坯,门道也用土坯封堵且房址外围修筑了多重墙体,为再次重建房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平面关系观察,房址之间多有“地面”相连,2—3间房址由“地面”相连的情况相当普遍,最多可将七八间房址联系在一起。单个房址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少量为圆角方形,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房址墙体大多为土坯层层错砌而成,少量为夯筑或石块垒砌,存高0.5~2米,墙体内外都抹有多层黄土草拌泥,部分墙体之上设有嘹望孔,内侧观察为方形,外侧观察呈一直径仅约10厘米的圆孔。个别保存较高的房址,在接近房顶的土坯处有内收的趋势,推测房顶的建筑方式可能为土坯直接券顶。一些房址的回廊或侧室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回廊内土坯砌筑横向短墙,将回廊分隔成数量不等的小隔间,个别隔间之间有门道或门洞相连。其地面上多存有火烧痕迹,有的分布成排柱洞。房址内居住面保存较好,多经烧烤,一般由草拌泥抹就,可分为数层,多者可达10余层,上下高度相错50厘米以上。灶多为方形地面灶,位于居住面中部,其边缘存留方形划痕。房址门道多向西南,门道皆为上窄下宽的梯形,门道两侧土坯砌成抹角弧形,部分门道外设有门槛,门道两侧置有门墩。门道向外的踩踏面皆为斜坡状向下延伸与墙体外侧“地面”连为一体。其中F8位于发掘区北部,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墙体保存高度可达2米,面积近110平方米。其南部发现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地面”,疑为小型广场,故推测该房址应是本聚落内部的中心房址。此外,4组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坐落于发掘区南部,呈南北向排列,周围分布有纵横的道路。院落一般由院墙、房址、窖穴构成。院墙平面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院门向南,院墙与道路之间,形成宽约1米的曲折小巷。院内房址多为2—3间,功能上有主辅之分,窖穴散落于其间。F75为单圆形地面式建筑,整体为土坯垒砌而成。墙体保存较好,可见保存完好的门道及透气孔。房屋直径约355厘米、墙体残高166厘米、墙体宽约60厘米;房屋墙体为双重垒砌的土坯墙,单层宽约30厘米,为三七错缝法垒砌而成,结实而坚固。所使用土坯均为规格相当的长方形土坯,土坯之间、双重墙体之间以及墙体的内外面都抹有较厚的草拌泥,且经火烤;房址门道向南、略偏西。门道呈上窄下宽的梯形,上宽90厘米、下宽113厘米、高130厘米,门道四壁经草拌泥多次修整,壁面光滑、弧度自然;墙壁上存有一呈倒置长方形漏斗状的透气孔,内高47厘米,宽44厘米,外残宽15厘米,残高15厘米;房部居住面经草拌泥多次抹制,加工极为讲究,平整、光滑且坚实,居住面中部存有一方形地面灶,烧烤痕迹明显。
二道井子遗址共发掘窖穴149座,均位于房址周边,以圆形袋状居多,为了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部分窖穴还在坑边垒砌一周土坯。一些窖穴内发现大量的碳化黍、谷颗粒和呈穗状的碳化粮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编织物。
遗址内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为主,只发现少量玉器及青铜器等。陶器以筒腹鬲、鼓腹鬲、罐型鼎、豆、罐、三足盘、大口尊、瓮、小陶杯等为大宗,纺轮以及制作陶器的陶内模也较为常见;石器数量巨大,有斧、刀、铲、镞、锛、饼、球、槽、臼、杵、磨盘及磨棒等,其中用砂岩磨制而成制作鞋子用的楦,极具特色;骨器磨制精致,部分还刻划有精美的几何花纹,器类有三棱长铤镞、锥、铲、针、笄,另还见有为数不少的卜骨;玉器可见玉斧、小型玉环、项饰;青铜器可见刀、锥以及喇叭口式耳环。
综上所述,二道井子遗址文化内涵单纯,文化堆积深厚,建筑遗迹保存完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保存极佳的“地面”为研究不同遗迹之间的共时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窖穴、道路等建筑构成的聚落,为探索当时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结构设立了新的平台。多层叠压的房屋预示这一遗址存在着早晚相互衔接的不同时期的聚落,由此可以考察同一遗址不同时期聚落形态的变化,进而复原整个遗址始建、修缮、扩建、重建直至最终废弃的过程;通过自然科学手段,对采集的土样及出土的碳化有机物质进行检测,可以为探索当时的经济形态、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提供有益的证据。
来源:中国文物报
www.nmg.xinhuanet.com 2015-02-02 14:57
附:中国文物报《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
http://www.wenbao.net/wbw_admin/edit/UploadFile/2010114134020304.jpg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