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2015-08-13 16:11:02)
标签:

转载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云螭形玉饰
元代
9.2、厚0.7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螭镂雕加阴线饰纹而作。类似于壁虎,细长身,头方,五官集中于头的前部,仅占四分之一左右,耳为旋涡耳,人字形肩,背部有一长阴刻线,线两侧有形纹饰,尾部分叉,卷向两边。螭头顶有一尖角,并有一撮长发后飘,背有从颈至尾的随形双沟线,线侧饰竹节式纹,腿有火焰纹,四脚足步细瘦且前弯,作弯曲爬行状。具有元代螭虎的典型特征。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瑞兽
元代
6.3、宽2.2、高4.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褐色沁斑。瑞兽整体造型为蹲伏凝视状,兽首微昂,独角,长眉,圆眼,如意形鼻,嘴平齐,长须。躯体肢干健壮,丰满飞扬的双翼,神采奕奕,气概非凡,充分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气势、力量和威武感。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瑞兽
元代
6.8、高4.8、宽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黄褐色沁斑明显。瑞兽前肢合抱于胸前,后腿曲卧,头部微昂,双角粗壮,管钻眼,阔鼻,嘴略尖,闭口露齿,齿以钻孔表示,双翼似宽带飘拂状,胸部以阴线表示,细部没有过多的刻划和修饰,显得古朴、粗犷,给人一种雄健有力之感。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狮子
元代
4.3、长1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匍匐状,牛角形耳,眉眼凸起相连,张口露齿,腿根部作成卷云状。眉毛、胡须、四肢外侧、脑后、背部、尾巴均用细密的阴刻线雕出毛发。腹部两侧凸起排列的肋骨。四足爪尖外露,呈握拳状。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卧鹿
元代
5.6、宽5.5、厚1.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有黄褐色沁斑,色泽莹润。鹿呈卧状,仰首,口部有穿孔,颈修长。侧饰花卉纹,造型饱满,线条圆润。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卧狗
元代
6.7、厚2.7、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整体圆雕。狗嘴微张,双耳下垂,钻孔双眼中注朱砂,脖上系一绳套。四肢精瘦有力,隆起脊背可见椎节和肋骨,均为碾磨而成。无论玉质或琢工均达到上乘水平,可称艺术精品。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龙首
元代
4.3、宽1.3、高2.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絮斑。器为一龙首形,龙唇上翘,真实而有力度,尖利的牙齿,椭圆形眼,如意形鼻,双角挺拔,长发飘拂,工艺精巧古朴,简洁豪放。龙首一侧有两组对穿孔,并有一深凹孔洞,推测应为嵌饰器。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迦楼罗
元代
6.3、宽6.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正面阴线刻兼镂雕人首鸟身神迦楼罗,冠上阴刻一坐佛,眼圆凹,凸鼻,两手托腮,阴线刻羽翅及尾。背面凹圆,其边缘对钻三孔。此器似帽饰。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鱼
元代
10.5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和田白玉籽料,有红褐沁,呈扁状,嘴凸,二目凸出,鳍、尾为阴刻,上部饰二圆孔。更显古朴优美。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鱼
元代
5.5、宽2.6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黄色,带黄褐色玉皮。立体圆雕大鱼衔小鱼。大鱼阔体扁身,头大,约占身体面积的三分之一,阴刻大圆眼,厚唇,背鳍凸起,胸鳍紧贴腹下,尾鳍较大,伸展,上阴刻多道直线。鱼身呈弓形,雕琢粗拙,豪放之气显而易见。鱼头、鱼身和尾部用宽粗阴线分隔。小鱼用阴线雕琢轮廓,两鱼头连接处形成一孔可系挂。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鱼
元代
4、长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沁成鸡骨白色,有黑黄色斑点。圆雕,鳜鱼形,环眼,大嘴,身阴刻细小网纹以示鳞。尾上翘呈花形。上鳍部穿有一孔,可穿系。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鱼
元代
6.5、宽4.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黑白两色。透雕一条鳜鱼游弋于荷莲之中的景象,鱼身饰细密的网格纹。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双耳玉炉
元代
口最大径11.4、最小径10.4、底最大径7.4、最小径6.3、高
6.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色。椭圆体,尖唇,口略外折,腹微外鼓,圈足底,两侧有对称双耳。磨制精细,造型美观。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兽耳玉瓶
元代
25、口径9×6、底径10.5×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有褐色斑。圆雕,扁圆形,长方口,直颈,阔腹,双耳,圈足。口沿外刻一周回纹,颈上部雕双兽首耳,颈下部雕兽面纹带,腹部饰兽面纹,足外撇,上饰变形夔纹带。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飞龙纹双耳玉壶
元代
15.5、宽12.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通体有数层纹饰:颈部刻花瓣或叶形纹,二云纹半圆耳,腹部浅浮雕有翼舞龙腾跃于波涛汹涌的海上,下腹部为莲瓣纹,椭圆圈足。飞龙气势磅礴。此器粗犷之美正是元代玉雕的典型风格。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玉鱼
元代
3.9、宽2.7、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黑色斑。造型为圆雕扁平体,鱼体宽大肥胖,小鳍,分叉形尾。头部小,嘴微张,圆圈眼,下唇与鱼腹处似锯齿状,并以刚劲有力而细密的斜格纹表示鱼鳞,特别有趣的是在大鱼的上尾部,还雕有一条与大鱼体态相似的小鱼,构思巧妙,十分可爱。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莲花纹玉壶
元代
口径9.5厘米,底径9厘米,高14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浅褐色沁。仿青铜器造型。扁圆形,微弧颈,宽腹,矮圈足。口外沿饰T形纹饰,颈部两侧对称雕龙首耳衔活环,环饰绞丝纹,双耳之间浮雕回纹衬地的变形兽面纹,颈腹间隔以宽带纹,腹部有等距的四凸戟,其间饰左右对称的莲花纹。整器玉质温润,造型大气浑厚,雕工精细。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双螭耳玉杯
元代
7、口径8.4、底径3.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直口,弧腹,圈足。杯把为两条攀附于杯口的卷尾螭,造型古朴。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龙柄匜形玉杯
元代
11.1、宽5、高2.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青白色,局部石灰沁、褐色沁。仿青铜匜造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流,口外撇,内腹可贮物,单柄,圈足,杯身浅浮雕乳丁纹,柄为镂雕龙体上半部,龙首紧吻杯沿,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龙纽玉押
元代
5.85、宽5.1、高4.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押面略长方形,片状,上圆雕一蹲龙为纽。龙镂雕,独角,低首,前肢爪抓住台面。龙身短而似兽,尾分三歧,中歧长而上冲,与发相接。印押下有剔地阳纹图记。押为古代在契约或文书上代替签字的一种符号,元代使用最多,此与蒙古色目人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而以印刻代之有关。玉押非特赐不能用,此押龙纽,可能为帝王之物。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龙纹玉盒
元代
20、长14.5、宽10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多处留有玉皮。盒身略呈长方形,子口,直腹,圈足,一侧饰双龙戏珠纹,一侧双龙口吐云气,足部随龙纹高低雕山峦起伏。盖口为椭圆形,中部隆起,饰大小狮子各一。玉盒雕工圆润,随材成形,古朴自然。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龙纽玉押
元代
通纽高5、长6.4、宽5.8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押面略作长方形,上为剔地阳文图押。纽镂雕成龙形,蹲卧状。昂首,细颈,弓身,头上勾云形双角,角后长发过肩,与上卷火焰形尾相连。粗眉上挑,眉骨凸起,龙眼圆而外凸,宽鼻上翘,张口露齿,下颔有飘逸的长胡须。身体及关节处有凸起的火焰纹装饰。龙下身及四肢都很粗壮。掌厚,四爪,爪锐利。龙头上雕刻朵云纹。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兽纽玉押
元代
4.5、宽4.2、高3.5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略呈长方形,器钮为镂雕兽形纽。押文为篆刻阳文(朱文)。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龙纽玉印
元代
12.2、宽12.2、高12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方形,龙纽。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整器雕琢粗放,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交龙纽玉玺
元代
9.5、宽9.5、高4.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丝状褐沁。正方形印台,较薄,印面光素,但有后人磨光的痕迹。印纽为两龙交缠的交龙纽,龙大眼横眉,两角细长,长发后披,三爪,吻部触玺面。元代玉印大多高纽薄身,与汉印全然不同,可能受到宋金铜官印的影响。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山形玉笔架
元代
4.4、厚1.8、长16.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黑白两色。此器利用黑玉自然的陈色与纹理,犹如自然山石的剪影,山峦叠起,峰峰相连,一派天真自然,不失为书房中的案头山水奇景。笔架是文人在书写中途,临时用来搁笔的器具,若作成山形,又称笔山。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渎山大玉海
62、直径150、周长493厘米
北海公园管理处藏
墨玉质,杂以白瑕。呈椭圆形。因玉石产于渎山,故名渎山大玉海,俗称玉瓮。翁以3500公斤巨型墨玉整块雕刻而成。外壁浮雕海龙、海马、海鹿等海兽,出没于波涛、江崖之中;内壁琢磨圆滑,清乾隆时期与内壁上刻乾隆颂玉瓮诗三首及序文。整器雕刻精美,为元代玉雕工艺之鸿篇巨制。元世祖忽必烈将玉瓮放置于北海琼岛广寒殿中。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双螭纹玉璧
明代
直径6.3、厚1.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形,中间有一孔。浮雕双螭纹,双螭呈爬行状。毛发长往后飘拂,独角,虾米眼,后腿饰密集毛纹,尾卷曲叠压于腿下,为典型明代螭纹风格。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螭纹玛瑙璧
明代
直径6.6、孔径1.8、厚0.4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红色玛瑙质。璧正面围绕璧心孔浮雕一条螭龙,龙作回首行走状,躯体修长,四肢健硕,长尾分歧。细阴线勾勒出枣核状目、蒜头鼻以及龙爪等细节部位。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螭衔芝纹玉璧
明代
直径6、厚0.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双面雕,一面浮雕蟠螭口衔灵芝,螭圆目竖耳,鬃发飘浮,身体卷曲。一面饰谷纹。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双鱼蒲纹玉璧
明代
直径13.2、厚0.6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褐黄斑。圆形,由两个半璧组成,边为凸缘。璧面上刻整齐细密的蒲纹,沿边缘有六个孔。璧中孔内镂雕相向双鱼,身肥,背有鳍,花式尾。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螭纹玉璧
明代
外径6.2、内径1.7、厚0.5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圆体。正面浮雕两螭首尾相连,另一面光素无纹。螭头部上宽下窄,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身体较长,四肢匍匐,分叉状长尾似飘带,为明代螭纹特点。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谷纹玉圭
明代
25.4、宽6.6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体。上端作尖状,下端及两侧平直,中间有脊,表面雕琢八竖行谷纹。背面光素无纹。此圭造型古朴,琢工粗放。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谷纹玉圭
明代
21.2、宽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长方形上出尖。两面各雕出175列突起的圆形谷纹。圭为礼仪用玉,《明史舆服志》载:皇后着冠服时执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篆谷文。黄绮约其下,韬以黄囊,金龙。九嫔着冠服时执圭用次玉谷文。明代一尺约为32厘米,七寸大约为22厘米。其玉质、尺寸、纹饰与北京西郊明妃嫔墓出土的谷纹圭相近。据此这件玉圭应是明代妃嫔使用的礼器。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七星纹玉圭
明代
27.5、宽6.78、厚1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沁斑。仿古礼器。作上尖下方圭形,中脊线隆起,向两侧渐薄,一端平齐。一面饰有水波纹及雕琢圆珠状七斗星象布局,甚具道教特色。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梅花纹玉圭
明代
24、宽7.1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黄色裂纹。长方条形,顶端呈三角锥形,正面浅浮雕一折枝梅花。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兽面纹玉剑格
明代
2.9、高2.1、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带沁。长方形,断面为菱形。双阴刻线琢兽面纹,兽眼扁平呈方形,眉内阴线平直,额饰如意云纹。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蟠螭纹玉剑璏
明代
7.5、口径1.5、底径2.3×1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布满黄褐色沁。长条形,短端下有长方形孔,可穿系。正面浮雕一蟠螭,长身回首,口含灵芝,两端呈圆弧形,向下弯。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蟠螭纹玉剑璏
明代
6.7、宽2.3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上有黄褐色沁。器呈长方形,两端向下弯弧,靠短端处下有一长方形穿孔。器面阳纹雕刻卷曲的蟠螭,眼、鼻、耳用阴线刻画轮廓,头发上冲,身饰二字纹,四肢用细密阴线雕刻毛片纹,关节处饰卷云纹。很生硬,不活跃,较死板,尾巴呈花叶形,图案化风格明显,有明代螭龙的特点。



[转载]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9) 

五梁玉发冠
明代
5.6、宽4、厚3.1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有褐色沁。上端拱弧,下端平弧,顶上浮雕平刻五条凸线,前端为坡形,后端内卷,下部对称二条凸线横纹,两侧有对穿孔眼,冠内镂空雕,可压发。装饰
别致,制作精美。玉簪为细长状,上端为素面方柱形,中端为圆形纹丝纹,下端自上而下由粗变细,末端呈尖锥形。造型秀丽精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