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钱币收藏五代元通宝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清泰”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后唐明宗义子),于公元934年杀从弟后唐明宗三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篡位所建年号,历时三年(934—936)。清泰年间,铸没铸过钱币?史书无载,但自民国十年后,长城南北曾屡见“清泰元宝”实物。民国十年,钱币收藏家郑家相,在上海曾见到一枚大如折三的“清泰元宝”(见图1、),但他错认为是寺观钱,由于价昂,加之错误认识,他没能购买。对此郑家相在其所著《梁范馆谈屑》中曾嘲笑戴丁说:“至(民国)二十四年间,辗转为戴葆庭所得。无锡丁氏入采《历代古钱图说》,列为后唐末帝钱,并谓:‘制作、铜质,与篆书永通泉货相侔’然明眼人谁信之?”
一时,郑家相将其断为元代寺观钱的说法流谬全国,并在上海部分泉家的追捧下,成为定论。马定祥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说:“清泰元宝乃元朝清泰寺观钱,‘宝’字仿崇宁也。但亦仅见。”出版家华光普在他一系列在泉界影响巨大的古钱币谱录中亦称:“(注)宝字仿崇宁重宝钱文。《马批》:‘清泰元宝乃元朝清泰寺观钱’,可信。”在这些“砖家”的合力绞杀下,后唐清泰年成了铸钱绝户年。
然而,并不是所有“明眼人”,都跟着郑家相鼓吹“清泰元宝”是元代寺观钱,都不相信戴葆庭、丁福保,“清泰元宝”是后唐末帝钱的真知灼见。2008年8月3日,泉痴山人在全国第一个公开批驳,“清泰元宝”是元代寺观钱的谬论。他在新浪博文“每日一钱之五十:后唐·李从珂清泰元宝”中,开门见山地宣称“后唐清泰非元制,五代风韵形制存。岂是庙宇供养品?
文章得到广大泉友的认可,呼应者成百上千。时至今日,“清泰元宝”为仅见孤品的说法,早已躲到了角落。不但折三型钱陆续面世,而且小平钱和折十大钱也有所见,版式尚不止一种。更让人拍案称奇的是一枚“清泰通宝”小平钱(见图3、),竟然横空出世。从钱币实物观察,该钱铜质熟旧,铜色与当时北方炼铜未能脱锌的状态契合;钱体岁月磨损自然深沉,包浆老到润译,锈色晶莹入骨,形制符合五代特征。钱文以隶写楷,虽书体与元宝隶体有别,但确是循唐五代元通宝同铸楷隶为双铸的惯例。综合情况说明这枚“清泰通宝”小平钱确系真钱,是清泰年间后唐末帝李从阿所铸元通宝年号钱之一。
五代各国各帝均铸年号元通宝钱,是循唐高祖李渊开国建年号武德,即铸武德元通宝钱的以宣示“皇权天授”的故事而来。后唐末帝李从珂铸清泰元通宝年号钱,就是遵循这一传统而执行的,十国虽个别有例外,但五代无一例外,即梁、唐、晋、汉、周各代皇帝,应均铸有年号钱。经战火反复荼毒,当时冶铸本就稀少的五代年号钱到明请时,几乎湮灭在人世间。但这并不说明五代各帝没铸过年号钱,只不过是那时没发现而已。近年大量五代年号钱的面世,证明笔者的判断是实事求是的,是正确的。
清代、民国泉家在史籍无载,又不见实物旁证的情況下,断代错误情有可愿。然而不可饶恕的是某些人的瞎猜式断代法,仅因钱一个字的部件象后代某钱的某字。就敢认定这个字是向后代某钱某字模仿。断定这个钱早不过后代某钱。这种形而下学,连最其码的逻辑都不讲的断代法:“父亲因为某些地方象儿子,就说父亲肯定抄袭儿子,父亲的诞生一定在儿子之后,父亲只能变成孙子”,实实是祸国殃民的杂碎汤。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信口开河,竟有人信,而且立马进入新出饭的各种钱币谱录书藉。试想,有这样的权威,有这么多无知的盲从者,中国钱币研究怎能不停滞不前?
唐五代是中国钱币最缺少研究的领域之一,有许多秘密尚侍揭晓,有无数珍钱尚待发掘,是还能拣到“大漏”的,仅有的几个历史时期之一。象清泰元通宝的现象还会继续出现,希望广大泉友抓住时机,向唐五代钱币领域进军,拣大漏,写宏文,重写唐五代钱币史。阴阳太极泉先生已经开拓出很大一片领地,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朋友们,向他学习吧!向唐五未开垦的处女地进军!
泉痴山人2014/10/8于京东康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