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钱币试译论坛之二十: 契丹文“大同失三(三失)”钱译释考

标签:
鉴定研讨辽契丹钱币研究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契丹文钱币试译论坛之二十:





这是一种至本文撰写前,尚未全部译出的契丹文钱,目前已发现钱文相同、形制不同、材质各异的三枚此种契丹文钱。一枚金铜合金背上星小平型钱(见图1、),径22.76毫米,穿5.04毫米,厚2.68毫米,重6.3克。为哈尔滨冯爱军先生收藏。一枚铜鎏金背上星小平型钱(见图2、),径23.6毫米,重量不详。一枚青铜背契丹文“宫”特大型钱(见图3、),径92.9毫米,重量不详。两枚钱均为聂盈泉先生收藏。
钱文四个契丹小字,除未译出的穿下一字外,其它三字都是最常见的契丹小字,只要稍具契丹文知识,会查阅《已译出契丹小字表》的朋友,都认识这三个字是“大(穿上)”,“同(穿右)”,“三(穿左)”。未译出的穿下字,字形为“上父下山”。这个字不见于《已译出契丹小字表》,字形为父亲之父的原字,也不见于《目前已拟音的契丹小字原字表》,更未发现已释读的所有契丹小字墓志铭中有此字译释。
笔者分析朋友们没译出此钱的原因有三:一、“同”译成了“通”、“统”、“痛”等同音字,被领入死胡同;二、没往年号“大同”上想,认为是吉语类“天下大同”的大同,和“三”字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钻进了牛角尖;三、想到了是年号“大同”,可无办法把“三”字,未译出字组合在一起。遇到了拦路虎。这三点是初学译释契丹文钱者的通病,是学识不足,死译、硬译的表现。俗话说“译功在文外”。翻译契丹文,如果对契丹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民俗一无了解,那契丹文翻译一定无法进行,译出的东西也一定是不着边际的“胡书”。
契丹文钱的译释更是如此,契丹文特用钱的钱文不是简单的“吉语”,而是记录契丹当政者的语录,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人物的褒奖、悼念。无一钱不是联着契丹皇室、朝廷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外交的脉搏,反映着契丹历史的每一个真实细节。如果只把特用的契丹文钱当成汉人的吉语钱、赏赐钱、厌胜钱来对待、来译释,不想方设法挖掘出钱文所关联的历史故实片断,那这种译释可以说远远没有成功。
这枚钱文“大同×三”钱的译释,笔者是这样译释的。在查阅《已译出契丹小字表》、《目前已拟音的契丹小字原字表》等资料无果后,笔者决定从“大同”年号入手,勘查一下这个历史时期发生了哪些和“三”有关的故实事件,从而推导出未破译之字相对应的汉字之读音,从而破译钱文。这应该也属于前辈“以已知推未知”破译契丹文的方法之一。
“大同”年号,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在灭了后晋,进入后晋首都汴京后,于公元947年(辽会同十一)二月丁已朔,所建年号。此年号辽太宗耶律德光使用了三个月(947年2月-4月)辽世宗耶律阮使用了四个月(947年5月-9月)共存在七个月(名义上八个月)。这期间确确实实发生了一件令契丹人唏嘘万世不堪回首的与“三”关联的大事,即:“辽太宗黎阳渡痛谈灭晋‘三失’”。《辽史》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大同元年四月乙丑,辽太宗)济黎阳渡,顾谓侍臣曰:“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
太宗自责的“三失”,即政策的三个失误,是契丹灭后晋大捷后,胜利成果很快丧失的原因。更是契丹民族不应丧失而却没有抓住的一次“一统天下”统一中华的机会。这个“三失”确实是一代英主“大同帝耶律德光”,不堪回首,唏嘘不已,感叹万端的,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契丹人能铸造这样一枚揭示先皇过失,警醒后世辽帝的训政钱。说明铸钱的契丹人有着非常睿智的政治头脑和高度敏锐的哲学目光。这个人,笔者推测就是辽契丹英后承天皇太后萧绰。这枚“大同失三(三失)”钱应就是承天太后特意为辽圣宗铸造的训政钱。
“大同失三(三失)”钱,旋读,穿下字汉译为“失”。钱文的意思为“大同(皇帝灭晋)三失”。即“辽太宗灭晋的三个失误”。这里的“大同”是替代太宗名讳、尊号、庙号的替代词,是一种修辞手法,辽前后各朝代都有此种以年号称呼皇帝的事例。小平钱背上星和大钱背上契丹文“宫”,都是指明钱文说的是皇帝,“大同皇帝”。因为辽钱穿上下的星(日),专指皇帝。而契丹文“宫”专指皇帝的“宫帐”,“斡鲁朵”。“三失”即契丹语倒装语“失三”的整理。
最后借《辽史》论句及笔者感言成结语:太祖之兴,燎灰灼原矣!太宗继之,承祖父遗基,擅遐陬英气,遂登大宝,诞受鸿名。乃控弦鸣镝,径入中原,斩馘华人,肆其穷黩。卷京、洛而无敌,空四海以成墟。谋夫虓将,卒莫敢睨。然大同三失,碎契丹一统之梦,遗英后诫子之泉,契丹赵宋得结百年之好。弊兮利兮,祸兮福兮,亦莫之究矣。
泉痴山人2013-8-5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