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钱币试译论坛之十: 契丹文“八臣议事”背四决日金铜合金小平钱试译

标签:
鉴定研讨辽契丹钱币研究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契丹文钱币试译论坛之十:
契丹文“八臣议事”背四决日金铜合金小平钱试译
这枚契丹文金铜合金小平钱(见图1-2、),径23.31毫米,穿径4.84毫米,厚2.23毫米,重5.1克。形制规整,辽韵十足。钱文四个契丹小字,“八(上)”,“臣(下)”,“议(右)”,“事(左)”。都是专家已译释出字词。四字的选定和组合,因译者阅历的不同、学科的不同、闻道先后的不同、术业专攻的不同,往往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译文。
比如,此钱文就见到多种译法:有“八臣仪司”,有“八臣仪式,”还有“八臣威仪”,和笔者的“八臣议事”,至少有四种译法。译文哪个最优最劣?自有专家评判;哪个译文最忠实于史实原意,历史最终会认真检验。既使这些译文都不对,真正对的译文,也必将在这些译文基础上产生。这就够了,这就是契丹文钱币试译者的心胸,他们只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声名荣辱早已置之度外。
前辈在研究契丹文过总结出一条宝贵经验“以己知猜未知”,其对契丹文钱的释读有着重要的拨云见日般的指导作用,这是笔者破解契丹文钱的一个法宝。因为契丹文钱四字钱文,都是表达一个观点,叙述一个事件,解答一个问题,封赠一个官职,纪念一个人物等等与契丹社会密不可分的实用“王信”。契丹文钱的内容无一不和契丹社会的人和物,史实与记载有关,没有一枚契丹文钱的钱文是文人拍脑袋瓜子编造出来的。基于此,在破解契丹文钱时,只要四字钱有两到叁个字正确解读,剩下的一至两个字,通过“以己知猜未知”方法大约就会猜个八九不离十。
当然,这个“以己知猜未知”是有限制条件的,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不能脱离钱文语境去胡猜。二要根据已知的契丹政治、经济、体制、军事、宗教、民俗等等知识,确认钱文反映的是哪方面的事,寻找出钱文与契丹社会现实的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可信的“未知”。比如,笔者曾在一篇试译文章中根据已译出的“安州之”三字钱文,推导出第四字钱文为“税”。
这不是胡猜,首先是依据第四字具体情况,如在已识读契丹小字中查不到;左旁原字表中不见,和其相近的“岁”旁横上无竖;没办法只能考虑它是万岁之“岁”的异体字。其次是在分析了已知的“安州之”三字钱文,得出第四字,一定事关安州与中央关系。查辽史和安州地方志,知安州历来是契丹的大粮仓,安州农业的税赋对契丹来说是一条重要的供血基地。在此基础上,我才敢确定其字是“岁”的同音字“税”。“安州之税”的译文虽不是天衣无縫,但应属确能自圆其说之译。
再比如本文之译“八臣议事”,也绝非心血来潮,凭空想象得来。首先钱文四字都已经被译过多年,被证明读音无误。常见四字被译为“八臣仪司”,可“八臣”成立,“仪司”并不成立,辽代并不存在这样一种机构。考虑到契丹小字同音,即可替代,形近就可假借的特点,就在“仪司”的同音字中,寻找能与“八臣”和谐组成四字短语的语词。短语中“八臣”作为主语,与它组合的词语只能是动宾结构的谓语。经排查笔者感到只有“议事”与“八臣”结合最为合理。而辽代恰也存在这样一种议事制度,《辽史》称作北南大臣会议,契丹人钱币称此议事制度为“八臣议事”。
北南大臣会议在《辽史·营卫志》中有简要的记载:“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1055-1100)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冬捺钵: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即辽每年冬夏各有一次北南大臣会议商议国事。参加人员为北南宰相,北南枢密使,北南院大王,管领皇族事务的大惕隐,管领后族事务的大“常衮”等等大臣。“八臣”并不就是指八位大臣,而是虚指参加北南大臣会议的主要大臣。“八”在契丹是个吉祥数字,什么“八宝”、“八部”、“八耆”很多。但都不是确指。
北南大臣会议议事制度,即“八臣议事”制度,源于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八部大人会议”是初期契丹的行政制度之一。契丹的北南大臣会议议事制度,即“八臣议事”制度对后世金元清的影响极大,金的“勃极烈议政”、元的“诸王大会”,后金的“八王议政”,清“议政王大臣会议”无不源出于辽的北南大臣会议议事制度,即“八臣议事”制度,有专家说辽是金元清政权的老师,此言不虚,“八臣议事”金铜合金小平钱的现身就证明了这一点。
泉痴山人2013/7/25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