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代锻制手雕黄金捺钵钱存世知多少?

(2013-05-13 16:19:11)
标签:

八卦

鉴定家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辽代锻制手雕黄金捺钵钱存世知多少?辽代锻制手雕黄金捺钵钱存世知多少?


辽代锻制手雕黄金捺钵钱存世知多少?

辽代锻制手雕黄金捺钵钱存世知多少?

辽代锻制手雕黄金捺钵钱存世知多少?

朋友来电询问辽代锻制手雕黄金钱制造与存世数量各多少,其中数量应最多的四季捺钵钱存世知多少?这个问题确买难住了我,因为我所见到的仅仅这不足三十枚,据我所知在北方七省市藏家手中还雪藏几枚,不肯面世。全国到底有多少藏家手中收藏有此类钱,我确实不掌握这个信息。至于网上钱币网站和博客中偶而露面的所谓辽代手雕金钱,因为笔者未亲自过手,不能确定其是否锻制是否手雕,故不敢统计在内。

辽代锻制手雕黄金钱始造于辽圣宗统和年间,天祚帝保大年间终止,前后制造了一百四十余年。刨除战乱等不能制造的时间,至少也造了百年以上。假设每年四次捺钵兼祭祀,每次仅造一枚赏赐或祭祀或封官钱(这是不可能的),那数量也应有400枚上下。如果每次制10枚,那数量就应有4000枚左右。虽经战乱毁失,遗留至今,也不会仅显世这三十几枚。按历史上常见的金器毁失与遗存比率,1001,存世锻制手雕黄金钱亦应在40枚以上。笔者相信至少尚有十几枚锻制手雕黄金钱沉淀于民间。

赏赐钱、封官钱一般很少有图案文字都相同者,传世仅见耶律奴瓜两对大小不一的,锻制手雕黄金钱。产生的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但图案相同,在锻制手雕捺钵金钱中却是常见。目前存世锻制手雕捺钵金钱中虽仅见“春捺钵”与“秋捺钵”两种捺钵钱,尚未发现“夏捺钵”、“冬捺钵”钱,但图案却仅有“双天鹅”(春捺钵),“双虎”,“双鹿”(秋捺钵)三种图案。笔者感到“春捺钵”钱中,似乎还应该有一种“双鱼”图案钱。中国艺术讲究对称,平衡,对比,和谐。既然“秋捺钵”钱有“双虎”,“双鹿”两种图案钱,“春捺钵”也就应有“双天鹅”,“双鱼”两种图案钱。这不仅是艺术要求,而且是表现历史真实的要求。深度汉化的契丹人,绝不会在这样肤浅的艺术问题上“跌份”。

据宋绶《行程录》载:“(契丹)俗喜罩鱼。设毡於河冰之上,密掩其门。凿冰为穴,举火照之。鱼来凑,朗垂‘钩竿’,罕有失者。”(见《宋会要》一六二册,番夷录,契丹条)程大昌《演繁露》也说“达鲁河(即长春河混同江支流,)钩牛鱼,虏中盛礼也。意慕中国赏花钓鱼。然非钓也,钩也。其钩是鱼也,虏主(道宗)与其母皆设帐冰上,先使人於河上下以毛网截鱼,令不得散逸。又驱之使集虏帐。预开冰穴四,名为冰眼。中眼透水,旁三眼环之,不透,第凿减令薄而已。薄者,所以候鱼.而透者,将以施钩也。鱼虽水中之物,若久闭於冰,遇可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放鼓水一眼,必可以致鱼。而薄不远水者将以伺视也。鱼之将至,伺者以告虏主,即於已透眼中,用绳钩掷之,无不中者。”(见厉鹗《辽史拾遗》卷二十三。)形象生动地记载了契丹春捺钵中皇太后皇帝钩鱼场面。和捕鹅雁后设头鹅宴一样,钩鱼后要设头鱼宴。

《辽史·国语解》是这样记载头鱼宴的:“正月上旬以後,天鹅未至之前,上岁时卓帐水上,凿冰取鱼。钩得头鱼,即置酒张宴,庆祝作乐,名曰头鱼宴。与头鹅宴同。”《演繁露》说得更详细:“虏主於凿透眼中,用绳钩乡鱼。既中遂纵绳令去。久之,鱼倦,即曳绳出之,(若足首次)谓之得头鱼,头鱼既得,遂相率去冰帐,於别帐作乐上寿。”得不得头鱼关乎一年的吉凶顺逆。方以智《通雅》说:“牛鱼,北方之鲔类也,契丹主达鲁河钩鱼,以其得否为岁占。”这证明达鲁河钩鱼是在年初皇家祭祀后进行。钩鱼在春捺钵中这么重要,不制作“双鱼”钱可能吗?可惜的是至今未见“双鱼”钱问世,不能不说是捺钵钱的一大遗憾。

目前存世最多的,是秋捺钵的,“双虎”、“双鹿”钱。这其中的原因笔者曾在有关秋捺钵博文多次讲过,即景圣两代皇帝都曾和虎、鹿结下不解之缘。《辽史·营卫志》载:“秋捺钵,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契丹国志》卷七圣宗年谱载:“帝性英辨多謀,神武冠絕。遊獵時,曾遇二虎方逸,帝策馬馳之,發矢,連殪其二虎。又曾一箭貫三鹿。時幽州試舉人,以一箭貫三鹿為賦題,駙馬劉三嘏獻射二虎頌

秋猎入山射鹿,是秋捺钵的重要节目。《辽史·营卫志》说:“(秋)七月中旬入山射鹿,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鹿既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其实,“舐碱鹿”与“呼鹿”,实系两事。《辽史·国语解》谓“舐碱鹿”曰:“鹿性嗜碱,洒碱於地以诱鹿(集而射之)。” 呼鹿,则多以女真人为之。《三朝北盟会编》载“(女真)精射猎,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辽主岁入秋山,女真人常从呼鹿。”又《辽史·圣宗纪》载“统和九年(991年)八月,女真进唤鹿人。”可知“呼鹿”为女真人的绝技。“呼鹿”,亦名“哨鹿”,清查慎行《人海记》曰:“哨鹿之说,辽史已有之,但未详其说,今特志之。好岁於白露後三日,猎者衣鹿皮,戴鹿头,天未明潜伏於草中,吹木简作声。牡鹿闻之,以为求其偶也,遂踊跃至,至则利镞加焉,无得脱者。”(《热河志》卷四八“哨鹿赋”,可作女真族长於呼鹿的旁证。)

因景圣二帝和虎鹿结有仙缘,故秋捺钵的“双虎”、“双鹿”图案,在捺钵金钱中使用频率较多。据笔者所见,已见一对“锻制手雕面双虎汉语契丹语降福无畺对译秋捺钵金对钱”;一对“锻制手雕面双虎双天鹅背汉文《诗经•小雅•天保》诗句春秋捺钵金对钱”;一对“锻制手雕契丹文年号大安镂空双鹿秋捺钵金对钱”。本文再介绍一对“锻制手雕面双虎双鹿背契丹文‘德兴’秋捺钵金对钱”。以满足总体对称对应平衡的艺术理念,为珍稀的“锻制手雕捺钵金对钱”画上圆满的句号。

“锻制手雕面双虎双鹿背契丹文‘德兴’秋捺钵金对钱”。双虎钱径55米,穿径7.8毫米,厚2.4毫米,重83克;双鹿钱径54毫米,穿8.01毫米,厚2.4毫米,重69克。双虎纹图案仍是剪纸式憨态可掬的老虎,大大的脑袋,炯炯放光的圆圆的大眼睛,宽大的鼻头,连鬓络腮的嘴与胡子,支楞起的尖耳朵,组合成一幅中国古代最可爱的虎头。漫画式细长的虎身与长尾,健壮的四肢,把虎的灵动,虎的神威勾勒得简明而传神。空隙中点缀的几朵祥云,把两只虎烘托得神姿飒爽,如同在云中欢舞。

双鹿纹钱和镂空双鹿钱布局大体相近,均为上下各一奔跑方向相反的奔鹿。鹿的奔跑姿势各不相同,上鹿为后腿用力后蹬,前腿扬起,整个鹿身弹起向前窜跃;下鹿为飞跑中鹿身腾空刹那瞬间的定格,前腿后弯,后腿弹起,箭一般掠过空中,其足踏祥云的优美的飞跃,就犹如马踏飞燕一样如诗如画。八朵如意头祥云点缀在留白中间,更增添了画面飘飘欲仙的神秘色彩。此双鹿纹比镂空双鹿纹,无论在设计、刀工、工艺纯熟度诸方面都高超一些,其制作时间肯定比镂空钱要早,最少应在兴宗重熙时期。

两钱背各有一契丹小字,虎钱背字,汉意译为“德”;鹿钱背字,汉意译为“兴”。合二字,为“德兴”。“德兴”,来自古诗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意为高山河流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只有施行德政,用仁爱之心爱民,启用有德之官管理百姓,真心为民谋幸福,才能够发挥资源宝藏的作用,富一方黎民百姓啊!“德兴”,简单讲就是振兴德政,以德兴国。这显然是祭祀时的祈祷文词。捺钵祭祀钱在祭祀仪式完成后,多用来赏赐参与祭祀的官员,让大家分享祖神福份。契丹人的四时捺钵纠其源,来自远古时代的天子四方巡狩,乃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的一种手段。捺钵期间,当地的部落首领和官员要来拜见皇帝,汇报工作。皇帝根据功过得失赐以奖赏。都和古代天子巡狩,异曲同工。

至此大家可能已知晓,目前显世的锻制手雕捺钵金钱共有四对。锻制手雕捺钵金钱作为契丹特制祭祀赏赐钱,是异常珍贵的,在当时也仅是有影响部落首领和相当级别的官员才能获得。经千年沧海桑田,到如今还能保存四对,实属不易。虽不敢说世上不会再有此种捺钵钱,但可以肯定说,再有的话,一定和这四对捺钵钱有区别。所以,这四对钱可以名实相符地进入中国名钱之列。

泉痴山人2013-5-13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