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对契丹文金钱的试译  再次请教契丹文字学家

(2013-03-19 23:48:26)
标签:

八卦

鉴定家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从一对契丹文金钱的试译

再次请教契丹文字学家从一对契丹文金钱的试译 <wbr> <wbr>再次请教契丹文字学家


从一对契丹文金钱的试译 <wbr> <wbr>再次请教契丹文字学家

从一对契丹文金钱的试译 <wbr> <wbr>再次请教契丹文字学家

从一对契丹文金钱的试译 <wbr> <wbr>再次请教契丹文字学家

这也是一对笔者未见实物,只见照片的契丹文金钱(见图12、),据推测该对钱径大约在45-55毫米之间,发照片人告知该对钱材质为金质,含金量大约在70%上下。审观钱的工艺,此时已有了简单的旋床,旋车加工的痕迹非常明显。钱文手雕,但技艺粗造。。他要求我为他翻译钱文并进行考释。说实在的,翻译契丹文现在并不难。只要认识汉字,会辨认契丹文的形体,把当前契丹文字学家已经翻译出的近五十通契丹大小字墓志铭收集齐全,遇到不识的契丹字,到里面查找比对,任谁都能翻译契丹文。天长日久,熟而生巧,你翻译的契丹文也会博得藏友们的一片喝彩。

把契丹文译成汉文有三种译法,一是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契丹语与汉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汉语文化体系和契丹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汉民族的语言特征。简单来说,意译就是用汉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契丹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目前,契丹文汉译大多为意译。(参见即实先生新作《谜田耕耘》)

二是直译,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直译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样,翻译才能实现“达”和“雅”。直译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由于契丹文和汉文有着不同的结构,所以不可能都进行逐字翻译。直译就是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有时甚至连原来的情绪或情感,比如愤怒或窘迫,挖苦或讽刺,喜悦或幸福都不应忽视。契丹文的汉语意译与直译,区别甚大,甚至可说大相径庭。如道宗第一个年号汉文意译为“清宁”,如直译为“天眷佑”。而兴宗的第一个年号汉文意译为“景福”,直译竟是“长寿”。所以,为避免词义的混乱,契丹文字学家汉译契丹文多采用意译,很少用直译。

三是音译,在翻译契丹语人名、地名,及一些特殊事物的词汇时,或因为译者对所译的内容未能完全把握,或因为读者对这些新事物甚感陌生,或因为汉语中无对等的词汇,人们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即是以读音相近的汉字翻译契丹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语,还有的是从古今外族(如突厥、回纥、蒙古、女真、达斡尔等)语言借来的词。如契丹语“辽”,有专家汉译为“胡里只”,其实这只是一种音译。因为“辽”的本意和专家认定的“胡里只”本义,“自家人众居住的地方(辽)”是一致的。在蒙古语中“Hol”的意思是远方,“Holş”有“向远方”的意思, 正切“忽里失”或“胡里只”的音. 也就是说, “忽里失”就是“辽”。“辽”是意译,“胡里只”是音译。以大家很少懂得的音译“胡里只”,偏要去替代契丹人自己都采用的汉语意译的“辽”,不知这对契丹文研究有什么好处?音译,是契丹文汉语翻译中常采用的方法,但笔者认为纯音译并不可取,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音译的契丹文只是“半成品”,不能真正全面概括契丹人对该词语赋予的内容。特别在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词语汉译上,应慎用音译。

目前,契丹文释读中三种翻译方法都在使用,而且还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半意半直,半意半音的译法。致使译文异彩纷呈,令人眼花瞭乱。一些专家把自己的译法标榜为唯一正确的译法,攻讦他人,贬低别人成果。使本已举步维艰的契丹文释读更加雪上加霜。直到现在没见到一篇百分百译出契丹文墓志铭,没见一部能使平常人轻松学会契丹文的契丹文汉文对译的双语词典。对民间除墓志以外的契丹文文物,没有一位体制内专家去收集去研究。成绩应该肯定,问题不能不予指出。个人认为,目前世界范围的契丹文研究恐怕在研究方法上都走进了牛角尖,即把这个研究看得太神秘,太复杂了。笔者前几天和契丹文研究权威专家社科院刘凤翥先生的高足康鹏博士闲聊时,即指出目前的研究方法是否不符合契丹文实际?把原本简单的东西让我们给弄复杂了?我举了史籍上两个女真人学契丹文的故事:一个七岁顽童,一年私塾就熟通了契丹大小字;一个武将装病两个月就自学掌握了契丹大小字。他们的智商难道比我们的教授学者还高?肯定不会!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我们教授学者没掌握这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康博士认同我的分析。

从墓志铭中走出来的专家,一般对社会上出现的契丹文文物不屑一顾,认为都是假的赝品,特别是对他们读不顺,识不得,和墓志铭结构、书法、字义不同的文物上的契丹文,以及载有某些契丹文墓志铭章节字词的文物,连同载体一概被斥之为假货、伪造。好象契丹文的创造不是社会民生而用,仅是为刻写墓志铭和与鬼聊天所创。他们可能不知道,因他的一句假货的定论,有多少契丹文文物堂而皇之地走出国门,成为外国大佬和异国博物馆的珍藏。等到所有墓志铭全部汉译完成之日,恐怕要观看阳世人间的契丹文器物,只有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日本东京博物馆去看。国内部分契丹文字学家对传世契丹文文物的鄙视态度,确实令契丹文物收藏家感到窒息、不解、叹息与愤怒。他们曾愤懑地质问契丹文语言词语构造语音既然与汉文不同,现在拿宋元汉语语音构词习惯去看待去翻译契丹文能正确吗?拿这样的研究成果去衡量所有契丹文能不发生偏差吗?答案肯定是前一个否定,后一个肯定。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枚金对钱钱文的命运就是明证。

三年前2010年发现此契丹文对钱时,我曾将它们的照片发给几位契丹文专家,除了不回答的外,回答的都是契丹文不对,是胡乱刻上的,念不成句。由于当时笔者刚接触契丹文,所以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就一直没再理会此对钱。然而,经过两年对契丹文和契丹文钱币的亲密接触,回过头来再看这对金钱,知道是专家错了,钱的钱文是通顺的,面背文字和纹饰都准确地反映了契丹社会的百态和民俗,肯定是一对真钱好钱。两钱契丹文经笔者试译,大意如下:背字钱,面钱文四字为顺读,“光禄无尚”,背上“礼”;背三星钱,面钱文四字为顺读,“上京礼前”背上“三星高照”。

“光禄”,为“光禄勋”的省称。秦汉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宫廷杂务之官。本名郎中令,秦已设置。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光禄勋属官有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根据皇帝诏命行事。光禄大夫在大夫中最显要,九卿等高官常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唐、辽光禄大夫成为阶官之名,为从二品官员。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阶官,相当于现今的国策顾问。辽太宗朝为避太宗之讳,改“光禄”为“崇禄”。钱文“光禄无尚”,说是获得光禄勋感到无尚荣光。背礼字,表明获得光禄勋要举行授勋典礼。另一钱文“上京礼前”,说授勋典礼地点在上京礼部门前。也可解为此钱颁发是在典礼前。背“三星高照”,指有福、有禄、有寿,命运好。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出于:《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从钱文仍使用“光禄”一词,不避太宗之讳,可以断定此钱铸于太宗朝之前或金代使用契丹文时期,铸于太宗朝之前的可能性较大。

这对契丹文金对钱从无端被“枪毙”,到被考释出是辽朝授勋钱的过程,说明契丹文研究的水很深,民间流散的大量契丹文文物,才是契丹文研究的正途和待发掘的宝库。望我们的契丹文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民间流散的大量契丹文文物,把契丹文研究推向更高的阶段。

裴元博2013/3/19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