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挂钱瑰宝“大安元宝背上京”鎏金挂钱赏析

标签:
八卦收藏感悟文化文学/原创研究文章艺术赏析杂谈真伪鉴定钱币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辽挂钱瑰宝“大安元宝背上京”鎏金挂钱赏析
挂钱,是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钱币佩饰物。它与其它佩饰物的区别,根本在



于:挂钱上必有钱币,或作为主体,或作为主体的附属,内涵必定都是围绕钱币确定。普通佩饰物绝对和钱币无关。
《护身符》一书的作者,任职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的王青煜先生,在其书中曾介绍了多种挂钱:“偶币合一护身符”,“钱符合一护身符”,“动物钱合一护身符”这些护身符或在头顶,或在背上,或在脚下都铸一枚“千秋万岁”钱或“天下太平”钱。这种东西与其说是护身符,不如直呼它为“挂钱”。因为它所反映和要表达主体思想,是为国家祈福,为社会祈福,体现的是皇帝的思维和国家的意识。它的护身作用很小很少,最多是祈盼在“国家万年、社会太平”的环境中过上好日子。
这些挂钱应是辽太祖,辽太宗建国初期开展造神运动时的产物(以后历代皇帝均有续铸),是官铸免费发给或赏赐给部民佩载的宣传品。种类很多,估计最少有千种,铸造数量也很大,故流传至今,仍能见到。辽早期挂钱还有镂空龙、凤,双面龙,人物,花卉,“皇帝万岁”、“福德长寿”等钱文挂钱。这些钱是辽代挂钱的主体。是传达天皇帝的“王信”的宣教钱的一种。
太宗之后,历代皇帝除续铸“千秋万岁”或“天下太平”挂钱外,每朝每代都铸有以本朝年号钱为主体的挂钱。但这些年号挂钱,品种绝罕,数量绝少,流传至今,仅见到三品年号钱挂钱,它们都已成为挂钱中的大珍品。如,“天禄通宝”面天帝像挂钱;“大康通宝”下双天鹅挂钱,以及本文介绍的“大安元宝背上京”鎏金挂钱。前两种挂钱,将专文予以介绍,今天仅就“大安元宝背上京”鎏金挂钱作一介绍和分析。
这枚“大安元宝背上京”鎏金挂钱(见图1-3、),分为:上挂穿鼻,上橫盖,钱体,下托,下挂穿鼻五部分。挂钱通高97毫米,上挂穿鼻高18毫米,宽17.5毫米,厚3毫米,顶成圆弧形,中心有直径8毫米圆穿,是吊系挂钱的主孔;鼻下是一长63毫米,宽13毫米,厚5毫米的外弧形横盖,横盖接近上穿鼻左右各6毫米处,各斜刻两条向内倾斜的,距离5毫米的平行线槽,在横盖两侧顶2毫米处各有一径5毫米的穿孔,斜平行槽和穿孔应都是穿系装饰用穗使用;
横盖下是挂钱主体钱币“大安元宝”钱,钱为标准当百型钱,径50毫米,穿径9毫米,穿郭缘宽3.5毫米,钱缘宽2.5毫米,钱厚4毫米。钱文“大安元宝”四字,手工雕刻而成,大小错落,拙稚雄浑,朴茂天成;钱下为一两层内弧形托盘,上层托盘长60毫米,宽5毫米,下层托盘长52.5毫米,宽5毫米,托盘厚5毫米,弧形托盘左右两侧各画两道表示云层的起伏线;托下中间是宽17.5毫米,高12毫米,厚3毫米,中孔7.5毫米的下挂穿鼻,是穿系主穗用鼻。
钱背与钱面各部构造、工艺均相同,只是在钱穿右左两侧各铭刻一个字,“上京”。这是纪录该钱铸造地名的纪地铭款,是辽挂钱中唯一刻有地名的挂钱,也是辽代民俗钱中唯一刻有地名的挂钱,亦是中国民俗钱中最早的刻有地名的民俗钱。挂钱通体鎏金,虽逾千年依然金光灿灿,尽管有些地方已有剥落腐蚀,斑驳陆离,但更显现出千年岁月的沧桑温润,浑然有致的成熟美貌。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已知这种挂钱的佩戴方法(见图4、):上鼻穿丝縧系到腰间的鞢鞾带上,横盖两侧孔和下鼻均穿系上装饰红吊穗,使金钱在红穗映衬下,显得更富丽堂皇,温文儒雅,风流倜傥。“大安元宝背上京”已表明此钱是于辽道宗大安年间(1085-1094年),在辽国首都上京城铸造。其钱主人必也在辽上京佩戴它。这在辽道宗时期佩戴这么高档的明金饰品,说明挂钱主人必定是皇亲国戚,有资格服用明金之人。因为从辽圣宗开泰年以来,朝廷已多次下令“禁天下服用明金及金线绮;国亲当服者,奏而後用。”(《辽史》卷十七)。由此而知,此“大安元宝背上京”鎏金挂钱的价值,也非同一般。它虽是一枚民俗钱,但它的设计,铸制,刻镂,鎏金工艺,说明它绝非私铸,而是“国亲当服者”向官钱监订做,“奏而後用”的产物。
小小的一枚民俗挂钱,凝聚了多少历史往事?背后隐藏了多少让人或心酸,或警醒,或愤怒,或催人泪下,或让人慷慨高歌的故事?收藏钱币,即是收藏历史,即是收藏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这话有理,这话不假。
泉痴山人2012/5/18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