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契丹小字鹿纽“御院通进”金印考释

标签:
契丹印章金印耶律固文化文学/原创艺术赏析杂谈真伪鉴别八卦契丹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天津著名收藏家郭先生一个月前,给笔者发来一枚小小的契丹文鹿纽金印,让笔者鉴赏。由于编纂《契丹编年钱谱》的事情过于繁冗,拖了很长时间没有顾得上品鉴。上周听吉林驻军张政委来电话说,他也收藏有五六枚辽代契丹文金印,愿意为出版《辽代契丹文金印考释图说》无偿提供资料。張政委的话令笔者感动,也使笔者想起应尽快把郭先生的金印缘由弄清,要早些完成对这枚金印的考释。
可能由于拍摄技术不过关,郭先生的印文拍得有些失真,文字虽勉强可以看得清,但图形发虚色调有些偏色。印体拍得还可以,虚实协调,形象真实。印为正方形印体,长、宽均约24毫米,厚约5毫米,印台四周边框内錾有卷云纹。印台上铸有一高约30毫米,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的立体卧鹿纽,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印材为金,含金量80%。印文无分栏镌刻四个阳文契丹小字,由右至左由上至下,译作汉字为“御院通进”。
“御院通进”,是辽代始见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官职。作为实职官,好象应是属于内侍省的低级官员。《辽史·百官志》虽无载,《金史·百官志》“阁门官”却有“御院通进”官职的解释:“御院通进四员,从七品。掌诸进献礼物及荐享编次位序”。从七品官是不能使用金印的,那是逾制。这是怎么回事?笔者认为《金史·百官志》这个记载与《辽史》传中唯一记载的宦官赵安仁所任的“御院通进”不是一回子事。
请看《辽史·列传》第三十九,“宦官”:“(赵安仁)统和中,为黄门令、秦晋国王府祗候。王薨,授内侍省押班、御院通进……帝与安仁谋迁太后庆州守陵,授安仁左承宣、监门卫大将军,充契丹汉人渤海内侍都知,兼都提点。”。其为宦官充任“御院通进”官职。这里“御院通进”一职似与“内侍省押班”同级,但两官职同授一人,不知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猜测“内侍省押班”似乎是赵安仁实际执掌官职,而“御院通进”可能是个虚职官?可查遍《辽史》、《契丹国志》以及历代对辽官制考研的专著论文,不见对“御院通进”的任何考释。就连影响最大的王曾瑜的《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一文,也不见对“御院通进”一职实虚定性的只言片语。
近年辽墓出土许多墓志铭,见有大名鼎鼎的耶律固一人独冠“御院通进”官衔,而且前后冠这一职务长达二十六年,无论什么原因,实职还是虚职,都似乎任职时间过长,里面似乎隐藏一些有益的信息。请看笔者收集的耶律固任“御院通进”的资料:
“大康元年(1075)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知起居注、总知翰林院事、武骑尉[宣懿皇后哀册2]
大康二年(1076)以降(墓主人事迹的叙述截止于大康二年)可汗横帐季父房不鲁宁太师之孙、耶律固任印牌司郎君、记录起居注[韩高十墓志2]
大安八年(1092)可汗横帐季父房、耶律固任印牌司之郎君,执政总知翰林院事[耶律迪烈墓志铭2]
大安十年(1094)耶律固任印牌司之郎君,执政总知翰林院事[耶律智先墓志铭2]
乾统元年(1101)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总知翰林院事、武骑尉[道宗哀册2-3]
乾统十年(1110)
天庆五年(1115)耶律固任高州之观察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漆水郡开国伯[故耶律氏铭石2]
金代,耶律固降金后,被授官广宁尹,并奉命译书,熙宗时命纂《辽史》,未成去世。”
从墓志铭上耶律固以上履历看,耶律固首任的是“左院御院通进”,不知它与赵安仁所任“御院通进”及金代的“御院通进”是否相同?为弄清这个问题,再查耶律固所撰哀册文及墓志铭,发现所有行文在“左院”和“御院通进”之间都有一个空格。从古代行文规定看,空格应当作标点句号或逗号使用。这说明所谓“左院御院通进”,表示的是“(任职在)‘左院’(的)‘御院通进’”。这个位置在“左院”的“御院通进”与赵安仁的在“内侍省”的“御院通进”应是品级相等的官职。即辽朝只有一种“御院通进”官职,并不存在两种辖属不同的“御院通进”。
“御院通进”到底是个什么官职,执掌的是什么职责?笔者认为《金史·百官志》“阁门官”的“御院通进”官职解释:“御院通进四员,从七品。掌诸进献礼物及荐享编次位序”。与辽的“御院通进”性质应有很大差别。金的“御院通进”是实质的从七品官,职责是“掌诸进献礼物及荐享编次位序”。而辽的“御院通进”应是品级要高一些的“加官”,职责应是“有权直接觐见皇帝”。它可以由宦官担任,也可以由皇帝亲信的官员担任。它的性质类似皇帝的私人秘书。要不然就不可能发生兴宗皇帝“与安仁谋迁太后庆州守陵”及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26年(大康元年1075-乾统元年1101)的事情。如不是皇帝的近臣皇帝怎敢把谋迁太后的生死存亡之事与赵安仁商议?如不是特别的“加官”,不会26年不升迁?
从《辽史》上仅发现的两位“御院通进”官看,一位大宦官,一位大文豪。一位在内侍省,一位在北院。一个在皇帝身边,一个在政权中枢。通过对比可以知道,辽的“御院通进”,是个极特殊的官称,它既不是实职官,也不是虚职官,而是一个皇帝给予的特殊身份,“皇帝的贴身秘书”。它有随时觐见皇帝的特权,所以尽管可能有“御院通进”官称的人实职官品级不一定高,(赵安仁的内侍省押班应为正六品,御院通进应比押班低1-2级,约为从六品至从七品间;耶律固的“知起居注”、“知掌管文字之事”与“御院通进”品级亦应在从六品至从七品间。)但它的“御院”(皇宫内院)可以自由进出,可以随时见驾面圣(通进)的特权,实在令人艳羡和眼红。这恐怕是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26年(大康元年1075-乾统元年1101)无怨无悔的主要原因。
知道了辽“御院通进”的性质和用途,就知道为什么这样低级官员的印,会用黄金铸造的原因了。因为辽“御院通进”印是皇家特殊人员的身份证明!“御院通进”金印的使用方法应也是“印牌”制的“印入牌出,牌入印出”。既在铸造颁发“御院通进”金印的同时,亦铸有同名金牌。平时职官只使用“御院通进”金牌履行职责,“御院通进”金印在符宝郎处保管。
从目前的资料分析,辽“御院通进”官职是在内侍省为宦官所设,最早的设置时间,有记载的是辽圣宗统和年中期,即赵安仁被授内侍省押班、御院通进。最晚见的是乾统元年(1101)耶律固任左院、御院通进。前后达一百多年,只任命了两人,可见其职务的重要,选人的谨慎。
郭先生这枚辽“御院通进”金印的印主应为耶律固。因为耶律固是有辽一朝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获“御院通进”官职的人。第一个获“御院通进”官职的赵安仁,清宁、咸雍年间“不知所终”。耶律固大康元年接收的“御院通进”金印和金牌,应就是赵安仁使用过的“御院通进”金印和金牌。也即是郭先生获藏的这枚辽“御院通进”金印。
小小的“御院通进”金印,记录了辽代一百多年的历史,把辽朝最鼎盛时期两场激烈的宫内斗争铸进了印体,使千年后的子孙能时时重温老祖宗们令人心酸欲泪与热血愤张的往事。它的价值就体现在人们瞬间喷发的泪水里……。
最后顺便为契丹文字学家提个小醒,对耶律固契丹小字“知掌管文字之事”的翻译要注意分清时间,我看到很多不同时间的“知掌管文字之事”都一律译作“总知翰林院事”,这肯定是错的。大康年间耶律固的契丹小字“知掌管文字之事”,绝不会是“总知翰林院事”(正三品官),而只能是“知应奉翰林文字”(从七品官)。直到乾统元年耶律固的契丹小字“知掌管文字之事”,才应是“总知翰林院事”(正三品官)。笔者不大懂契丹文,没有查到耶律固撰写的所有契丹小字墓志铭。但凭直觉感到对耶律固不同时间的“知掌管文字之事”,一律译作“总知翰林院事”,有些问题。希望契丹文字学家给予关注,看看是不是这样。
泉痴山人2011/12/18于京东
附图:
1、鹿纽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俯视图;2、鹿纽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俯视图1;3、鹿纽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右侧俯视图;4、鹿纽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右侧图;5、鹿纽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正面图;6、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反文图;7、契丹小字御院通进金印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