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双龙戏珠立纽契丹文九叠篆银鎏金印考释图说

标签:
八卦感悟生活价值历史契丹金印天皇帝契丹文九叠篆人生人文/文化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在即将编纂出版的《天书解码在行动-北京契丹文物精品展百件珍宝图册》中收录有一方辽双龙戏珠立纽契丹文九叠篆银鎏金印。其设计之精美,造型之新颖,制作之精细,雕琢之圆润,应为中国治印史之顶尖级极品,称为“国宝”应是名至实归。经计算机检索中国古代各种材质印玺,精美程度尚未见出其右者。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金属印之王”,笔者觉得从精工美致角度讲并非溢美之辞,实是确有万印不敌之姿容,非是浪得虚名。
双龙印通高125mm,径45mm,龙纽高90mm,印台高35mm,印面径48mm,重1250克。材质为银基通体鎏金。古代通体鎏金的印玺都被视为金印,其级别与贵重程度都和纯金印无异。辽代印玺鎏金是治印的一项制度,四品以上高官和公侯王爵公私印多为鎏金工艺印。《契丹国志》“天祚帝下”载金兵曾得获辽“耶律德光尊號寶檢、契丹塗金印。”①此资料证明辽代皇帝印玺确非都是纯金的,鎏金的数量也不少。
圆形印台镌刻着四层形似扇面的松针图,木叶之间散落数座由四座山组成的山群,山峰峰顶有尖有圆,笔者妄猜其图案应是表示契丹境内的几座神山,用木叶环绕即明示它的都是“木叶山”即都是“祖宗之山”。印台顶环雕一圈立体珍珠纹,珍珠环内两条巨龙冲天而起争抢着头顶上一颗硕大的宝珠。龙头硕大,龙颈细长,龙纹龙身丰满、粗壮威武、,龙爪为三爪。龙头生双角,二目如珠,张嘴吐舌。构图紧凑、造型生动、层次分明、形态蜿蜒如生,气势非凡。可以明显看出的是两条龙为左雄右雌。雄龙更威武粗犷,雌龙稍微细弱些。
一个印上雕两条同样大小的腾空升起的飞龙这在中国玺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能在辽代出现这种反世俗的设计和雕塑绝非偶然,这和契丹政治制度和国家政体有密切关糸。契丹主体民族为契丹与奚,皇帝族代表契丹,后族代表奚族。帝后族,也就是契丹与奚族的联合、休戚与共是契丹国的基石。契丹大字“天(上天下土)”就形象地表达了契丹国体的核心本质。帝后族密不可分关系反映到国之宝玺上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雌雄双龙盘踞印台的形象。
印面成正圆形,在距印边2mm的圆形边栏内,阴刻两个九叠篆契丹大字,经陈传江和笔者仔细辨认,左侧似为类汉字“主”的契丹大字,汉译即为“皇帝”;右侧之契丹大字无法识别,但据左侧皇帝译文推测右侧之字应是表示该印性质之字,汉译似为“宝”或“玺”字。
根据以上辨析,笔者和传江初步确认,该印文为契丹大字“主”与意为“宝(玺)”,汉译可为“天皇帝玺(宝)”或“皇帝之玺(宝)”。由于契丹大字类汉字“主”之字在不同场合可表示多种意思,如表示皇帝命令(圣旨)的“勅”,例证可见“勅宜速”;直接單独表示“皇帝”,大小字墓志铭,特别钱币符牌多见;以上两点笔者拙文《一枚在石房子祭祀天皇帝的钱币》和《契丹文“宜速”及刻有“宜速”钱币符考释》曾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至于此类汉字“主”的契丹大字,亦直接表示“天皇帝耶律阿宝机”,恐怕就知者甚少了。研究辽符牌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类汉字“主”的契丹大字,曾被耶律阿宝机拿来美术化后作为自己个人的花押,签署各种文件,并铭刻在辽的“圣旨金银牌”上。所以这个类汉字“主”的契丹大字,也用来径直表示“天皇帝耶律阿宝机”。
“玺”,契丹大字里如何写?没见准确的写法。印中右侧之字因篆法繁复无法还原成楷体或隶体,故尚难准确辨识。据《辽史·仪卫志》“符印”载:辽承唐制,契丹印多称宝,玉者有晋献“传国宝”,耶律德光“旧宝”。金者有“御前之宝”、“书诏之宝”、“契丹宝”。从中亦可知皇帝、太后、皇后、皇太子都有自己的印玺,只不过皇帝、太后、皇太子印玺都称“宝”,独有皇后印玺称“印”。即是这样,双龙印文称“天皇帝宝(玺)”或“皇帝之宝(玺)”更为恰当。
根据以上形制、印文结构、材质、文字内容分析,这枚双龙印应是辽太祖耶律阿宝机接受痕德堇可汗禅让,于公元907年登上天皇帝宝座时,为自己铸造的第一枚“天皇帝宝(玺)”辛蔚的《辽代玺印研究》说过:“辽代鎏金玺印制造都非常精细,保存亦十分完好。”②双龙印的出现又一次现身说法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印保存得十分完好,一层坚硬的红褐色包浆在人手触及不到的地方严实包裹,其它地方由于收藏者的天天把玩闪烁着温润柔和的宝光。这枚极美之印堪称国宝,应是契丹文物精品展的极品。
注释:
①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