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中国古董遍布(南洋)群岛

标签:
八卦感悟生活价值历史契丹钱币人生人文/文化文物精品杂谈知识 |
分类: 契丹辽史研究 |
【编者按】費了近一周时间,才在备用移动硬盘的资料夹里找到这篇文章。这是印尼华裔钱币收藏家鲁仁先生前几年写的一篇呼吁中国文物专家关注海外流散文物的文章。从中可见海外华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物的赤子之情。
南洋,主要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诸国。自秦汉、隋唐就与中国来往密切。五代、辽宋时期,南洋的三佛齐诸国向辽宋纳贡频繁。辽金商船也频繁出入三佛齐等国,并在当地遗留了数量众多的文物。这段契丹女真人与南洋诸国的交往,本应在辽金史中留下光辉一页,然而却被编綦辽金史的蒙汉官员,在史籍中删汰得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真所谓“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历史”,为报复辽金侮国之恨,汉族文人在消灭辽金强国证据方面确实做到了极致。
本世纪以来,许多辽金文物在海外被发现,辽金人与中古南洋诸国的交聘、贸易历史得以拂去尘埃,露出和恢复本来面目。许多外国人和海外赤子为此而兴奋,而钻研,并希望中国历史界,文物界学者对此给予关注。鲁仁先生的文章表达的就是这种愿望。
我是通过鲁仁先生的文章才知道南洋存在大量辽金钱币等文物,才知道辽金曾和三佛齐等南洋诸国有频繁的商业贸易和外事交往的,它印证了我对田广林教授和刘钢先生关于契丹是海上丝绸之路强国观点的认同是理智的。所以,在王雪阳先生关于旧港发现“吏丹利宝”铅钱的文章一发表,我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断定:这是和出使契丹有关的钱币。进一步考查分析的事实也证明我的直觉是正确的。“吏丹利宝”铅钱确实应是三佛齐国遣使出使契丹的纪念性钱币,它弥补了辽史和三佛齐国史上两国交往历史的缺失。
今天把鲁仁先生的文章在本人的博客重新发表,一是说明本人文中引用文章非虚,让印尼岛上事实自己出来讲话。二是请泉界朋友亲眼见识一下南洋群岛上的中国文物。三是请大家设想一下辽金人如果没到岛上,岛上如何会有如此多辽金钱币等文物?四辽金人频繁出现在三佛齐国,三佛齐遣使向契丹、当时比赵宋更强大的国家输贡岂不是顺理成章?
最后,仅向鲁仁先生致意!
裴元博2010-12-29
印尼钱币收藏家---鲁仁
中国人对中国文物研究,理所当然,成就辉煌,举世瞩目,更是在情理之中,明十三陵考古举世闻名,而秦兵马俑的发掘,更让世界刮目相看,但世界上的事情,原来却并不是那么单纯,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对流落到海外的中国文物探讨上,却凸显滞后和被动,有一批我戏称之为”叫狗咬耗子”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文物在海外的研究几乎可以用”发烧”二字来形容之,可是,得到的回应却是不尽人意,外国人说中了,中国专家的反应是:哦,原来如此,其它的,则眼不见为净!似乎以免谈为上策.要探讨么? 有的是闭门羹!! 让我举几个例证如下:
对元青花陶瓷研究
也许您早就知道了,也许您还不太清楚,一款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 以两亿多人民币的拍卖天价震撼世界, 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也就是说, 到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年, 中国还没有元青花这个词, 是外国人,具体的说,是英国人, 美国人反复研究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让中国人认识到原来真的是有元青花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公布了在大英博物馆里发现一对有元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瓶, 首次提出中国元青花问题,可是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直到五十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以英国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在中东找到74件与之相同特征的青花陶瓷,随后在世界各地也相续有了新的发现,中国人才猛醒过来,改变了以往元陶瓷是不堪收藏的下等品的观念,对元青花有了进一步的考证和确认,此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多年的事了,而距离第一次发现元青花的发表报告,整整过了二,三十年!
在中国普遍承认有元青花之后, 至1990年--2000年前后,中国介绍元青花陶瓷, 千篇一律的写上, 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只有简易型元青花,(无大型,至正型元青花), 可是明明白白在独立广场附近的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就有三个价值不扉的元青花大盘静静地摆在那里(如下图2,仅拍二款),数十年无中国专家问津!印度尼西亚的满者伯夷输入了大量的元青花, 我数度到满者伯夷皇宫旧地 , 一位来自中国陶瓷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实地考察后, 他的肺腑之言是: “我真的没有想到这里有这么多元青花”. 中国著名陶瓷研究专家汪庆正老先生, 是第一位中国专家,在《世界各地元青花的发现与收藏》里写道: “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元青花的重要使用地和中转点.”这已经是2004年5月份的事了. 距离元青花在中国本土被确认, 又是四五十年过去了, 这迟来的结论, 是经过了多少海外华人的艰辛努力才得到的?
中国古钱币在海外
以上讲的是中国元青花陶瓷的海外研究,中国古钱币在海外收藏方面又是如何呢?海外有兴趣研究中国古钱币的人好像更多, 中华文物博大精深,引起海外华人的关切和爱好是自然而然的事,其实,何止炎黄子孙的华人,就是一些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也不甘落后,我看到一篇德国人布威纳<我的清代货币研究历程与成就>的文章(2005年中国钱币第一期P12),他居然从印度尼西亚购买了七吨的中国古钱币,做为研究资料,还多次往返北京,甚至在1996年,买了许多故宫的清代微型资料胶卷,打出来的资料有43,742页,整整装订成60大本!他的研究结果是清代钱币背面的记号和钱币铸造年份有密切关联, 不知道其结论是否为中国所采纳??? 但其精神确为我们所佩服.(做为华裔,行文至此,我汗流浃背,害羞无比!!!我扪心自问,我有在研究吗??)实际上,外国人中精心研究中国钱币的, 无论如何, 还是以日本人为最, 专集是一本又一本,中国专家是否买帐和领情, 我不很清楚. 很明显的是, 对印度尼西亚满者巴彝时代出土的中国钱币( 我个人的看法是,) 中国一些专家研究不多, 存疑不少, 是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和不以为然的心态, 最明显的是中国一篇题目为<天辅元宝发现和认定的经过如何?>一文(苏哗 文奇 孙竟 着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1998年) 对日本钱币收藏家平岛春水在印度尼西亚巴利附近地区买到的中国金代孤品”天辅元宝”充满疑问,文章写道:”从金朝建国初期来看,正是战争年代,戎马倥锪, 似乎不可能铸钱,从平岛春水的祭文来看,该钱出土的地点又是远离中国的印度尼西亚巴利岛,中国本土反而未见出土报道, 平岛春水未言明该钱出土详情,国内也无人晓得,不免令人生疑. 天辅元宝与贞佑元宝同时出土于一个遗址,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都是金代货币.钱币作为流通货币, 很难不向远方流散, 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枚天辅元宝, 作为孤品在海外发现, 缺少令人信服的佐证, 因而此钱仍有继续考证之必要.” 疑问当然是可以的, 但1998年至今, 已经十年过去了, 不知道中国钱币界对在印度尼西亚出土的这枚”天辅元宝”孤品考证是否有了新的收获和论证?
大量中国古钱币遍布群岛有意思的是,我在2002年前后,针对此文写了一篇<对天辅元宝在印度尼西亚巴利出土之我见>发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中文报上,(相信是没有一个中国钱币专家会读到的),可是数年之后,我的收藏品却更加充分的证明了我的看法是对的, 我认为,被中国专家认定为孤品,或中国未有记载的中国钱币,完全有可能在印度尼西亚出土,请让我就印度尼西亚满者伯夷皇宫旧地出土的中国钱币,(公元1293年—1478年,相当于从中国南宋末,元至明中期)的大体情况做一些概述:
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年—1142年),一曲慷慨激昂的<满江红>:”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几百年来,曾让多少有志中国人热泪满巾,几百年前战火不断的宋,辽,金,西夏,乃至后来的元,现在都成为统一的大中华,实是民族之大幸, 随着时过境迁,当年的靖康钱,(部分两宋钱精品), 辽,金,西夏,以及元代的钱币, 都成了收藏界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珍稀钱币, 到底在印度尼西亚有没有出土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被中国收藏界称之为大珍之品的靖康元宝隶书小平钱在印度尼西亚也有出土,一些多在中国西北出土的辽,金,西夏,元代钱币,一大部分品种在印度尼西亚也有出土,其中还包括了被中国考古书籍称之为孤品,罕见品,甚至于还有一两款未见中国记载的品种,我认为,这些都是当时的满者巴彝朝代所输入的. 目前,初步整理一下,我个人所见到的中国辽代(916年-1125年)的钱币有自1055年以后所铸的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元)通宝,大安元宝(大小安),寿昌元宝,干统元宝等. 金代(1115年-1234年)的钱币,除天辅元宝,贞佑元宝为日本人从印度尼西亚巴利所购买外,还有五笔正隆,大定通宝等,西夏(1032年-1227年)的钱币有:贞观宝钱,大德元宝,天盛元宝,干佑宝钱,干佑元宝,光定元宝等, 最为有趣的是一款”久安通宝”钱币,一个中国专家出书将之归于安南无考品,而另外一个专家则在他的书里把此钱归日本无考品,而我根据在满者伯夷出土的”久安通宝”铁钱来判断, ”久安通宝”也是中国西夏的年号钱,对此观点,中国方面至今没有任何”yes or no”的回音.根据以往的经验, 我估计是永远不会有回音的! 元代(包括元朝立国以前1206年-1370年)的钱币有:至元通宝,元贞元宝,至大元宝,大元通宝,元统元宝,至正元宝等,基于种种考虑,我决定不披露所有提到钱币的尺寸和材质以及何种文字等等,而且不作逐个评论,但不要以为以上几个方面的收藏仅仅是钱币名称的堆切,凡是真正有心者,一定会从中看出印度尼西亚出土中国钱币的珍稀程度,因为,只要其中的一两款钱币的名称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至于真伪或赝品问题,我不是一再祈望予以认真探讨吗?其实, 鉴定一枚开门见山的古钱币, 不需要一分钟!!!以下提供一图是蒙古文大元通宝在印度尼西亚的实物拓图: (拓自朋友收藏品, 不是特级品, 普通品而已, 但在印度尼西亚不多见)
永乐通宝海外异版
另外一个是明永乐通宝海外异版问题,虽然说,中国自南宋到明,已经更换了好几个朝代,可是满者巴彝皇朝时间段,正好涵盖了中国南宋末期到明代成化年,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明代初期,也经历了和元代一样的推行纸钞政策,这是否是造成中国铜钱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太清楚,可是明显的是,明永乐通宝也是一个中国人不愿意探讨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充满神奇的钱币,中国是这样记载永乐通宝的: 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大钱,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当时开铸钱局有两京(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如)勉强区分,“永”字的横笔有长短两种,“宝”字的两点有接离两种,钱穿有大小之别。我国曾在西沙群岛的一艘明代沉船上发现了永乐通宝钱万余枚。此外,日本的丰臣秀吉曾用金银铜仿制过一批,分为打制和铸造两种,铸造钱与明“永乐”钱很相似。(中国网-明朝钱币的铸行,其它书籍记载大同小异,),我个人也收藏有万余枚永乐通宝,有几百枚不同版本的永乐通宝,却是和上面的记录大相径庭,本人无意否定历史记载的作用,但当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形成两股道上跑的车,各不相干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认真负责的交流和探讨.
以下我仅仅从我数百枚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版本(重1.9克--7.25克,直径2.1厘米--2.68厘米,背粗细月牙,背星,反字,异书等等千奇百怪)永乐通宝里举出四款,我绝对有信心,认为这四款足以对以上记载提出质疑,图4的永乐通宝,永字和平常永乐通宝区别甚大,可参照图4A,可是 图4A:正面为常见永乐通宝,但背右穿一横!!是极为罕见的品种之一!! , 图5的永字写法非常有意思,比这更有意思的还有的是!永乐通宝的永字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异书,从两点永到日点永,到三横永,七笔永比比皆是,岂是差别微乎其微?更让人不解的是,按照中国的记载, 连日本铸的永乐通宝也和明“永乐”钱很相似, 那么, 图6的异书永乐通宝连日本籍都上不了, 其实日本和中国铸永乐,很”相似”的确是有的,如日本天正15年(1587年)所铸的几款铸永乐通宝的确和中国明铸永乐很相似, (就这些很相似的款,日本人还是很细致区分了,银质,铜质,打制,铸造,中正,短尾永等不同款式,)但相似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还有大量日本铸永乐和其它周边国家所铸的永乐通宝和中国明铸永乐有着天地之别,是没有看到,还是视而不见? 如果说硬要把图6的永乐通宝说成是外国铸,我也没有办法,但左边的大观通宝米书大观通宝却是中国所铸无疑!!
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国古陶瓷,古钱币,就爪洼岛而言, 主要的应该是满者巴彝年代的输入, 满者巴彝历史在哪里?不要以为,找几个专家来问一问, 或找几本书来看看就好了,其实,满者巴彝历史是在民间,有些东西还在挖掘考证之中, 现有书上资料不太多,在独立广场附近的国家博物馆, 满者巴彝专门展橱仅三五平方米见方, 几片残瓷屈指可数, (三款元青花大盘另放一专柜)可是在民间, 我看到的却有数以万计的陶瓷残片和各种类型的残器, 图1所见到残瓷在满者巴彝皇宫旧地, 处处可见, 中国古钱币在满者巴彝有多少? 一两年前,巴利岛钱币收藏者到爪洼东部,一次用汽车可载回数以吨计中国古钱币,能说不可观?满者巴彝皇朝不仅有大量的中国古钱币流入 , 还有相当数量的安南, 朝鲜,日本钱币输入例如:安南的太平兴宝 ,天福镇宝, (虎尾)元豊,大治通宝(公元970--1368年) 等, 朝鲜的海东通宝,元宝,重宝,东国通宝,重宝(公元1096--1104年) 日本的大世通宝,世高通宝(公元1453--1461年) 等等, 等等,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 满者巴彝皇朝在当时作为一个输入国的繁荣盛况, 中国钱币和安南朝鲜日本等国钱币, 同时作为满者巴彝皇朝输入品, 互为鉴赏,这一点对探讨钱币之真伪,也有一定帮助作用. 作为一个业余收藏爱好者, 我们不具备理论基础, 更主要的是, 我所举的例子,仅仅为我个人所看到的,在印度尼西亚,在东南亚, 有多少我这样的业余收藏爱好者, 他们手中有多少珍贵材料? 我以为这是中国考古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海外中国文物的研究要细细听一听海外的声音,其中也许有不少是幼稚可笑的,其中也许有时是错误的,去伪存真才是正道.本人对以上在国际日报上所提到各种材料负完全责任, 本人观点与刊登此文之报纸无关, 如蒙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刊登此文, 我以为, 是立此存照, 此类文章不想再写了, 想不想继续探讨是中国专家的事, 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我对中国一著名考古刊物写下了以下感慨: 贞观称居士, 勘慰生平志, 青山数不尽, 淡云轻轻去, 也许几个月以后, 也许几年以后, 也许几十年以后, 翻开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原来鲁仁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 到了海外的微音也能被细听的时候, 中国必将是另外一个巨大腾飞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