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教“社科院专家”

(2010-07-23 19:21:53)
标签:

活字印刷

契丹文

毕升

中国

八卦

感悟生活

历史

人生

人文/

文化

文物

分类: 收藏感悟

请教“社科院专家”

请教“社科院专家”

请教“社科院专家”

请教“社科院专家”

请教“社科院专家”

请教“社科院专家”

请教“社科院专家”

听朋友转达社科院某专家对我的契丹文石活字的看法:“契丹人的活字印刷技术,应是五代人毕升发明后,传到契丹去的;石制活字不沾墨,无法印刷,应为伪作。”正在吃饭的我,听到这让人匪夷所思、离奇有趣的妙思奇想,差点把嘴里的一口饭喷到桌上。

记得某位哲人曾说过:“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可它和人的脑海相比,不过是脑海中的一角海湾。”“某些人的大脑里所思所想,只有你梦不到的,没有他想不到的。”以前对这些话,总觉得有些夸大其辞。然而,今天我却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哲人观人之准确,识人之透彻。人类中确实存有这种思维超凡脱俗破天穿地在宇宙中任意驰骋的人物,而这位“社科院专家”应是这群精英中的领军人物。

毕升(-1051)是北宋人,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可这位“社科院专家”楞把他提升到五代时期,让他早出生一百多年。早是早了,毕升也成了无国藉之人了。因为宋朝在五代将近结束的960年才建立。如果说“契丹人的活字印刷技术,应是五代人毕升发明后,传到契丹去的”的话,不是梦话,也应是“社科院专家”哥哥的又一传说。

毕升是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一说湖北英山县人)传说宋初为书肆刻工。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说他在宋庆历年间(1041—1048),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据传,毕升后人因用胶泥活字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

笔者不否认毕升发明过胶泥活字,也没有夸耀契丹文石活字比胶泥活字先进多少,既然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那不妨以发明时间较早,有实物传世,经得起权威鉴定和科学检测的契丹文石活字面向世界,使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少些瑕疵,免得被某些数典忘祖,崇洋媚外的家伙,肆意诋毁。

本来汉人泥活字早发明,还是契丹人石活字发明早,都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谁早晚都是中国老祖宗的光荣。只因有人说“毕升的泥活字印刷术根本就没有在现实中存活下来”(见网文《从头审视:所谓四大发明等说法的种种谬误》)认为活字印刷术不过是沈括编造的一个故事。所以,我才公布我收藏的契丹文活字,想以实物证据证明中华民族确实在一千年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仅此而已。我和我的契丹文活字绝没有和“社科院专家”哥哥的“五代人毕升”去争谁的活字早晚之意。

对于“社科院专家”哥哥所说的“石制活字不沾墨,无法印刷,应为伪作。”的说法,后学虽愚钝,但也不敢苟同。笔者想请教“社科院专家”哥哥几个可能您认为幼稚的问题,万望不要笑话并请认真回答。

我的第一个问题:印章石制的不在少数,它们沾不沾墨?“社科院专家”哥哥可能会说印章粘的是印泥,不是墨。我的第二个问题:印泥实质是一种油墨,只不过掺加了一些纤维便于钤印。契丹人的石活字,印刷时“社科院专家”哥哥怎么知道他们用的不是从印泥发展而来的油墨?从近年发掘出的文物中已发现辽早期用汉字活字印刷的佛教经卷,上面使用的就是一种黑色(油?)墨。(见附图:我朋友收藏的一张出自辽塔的汉字活字印刷的佛经)。难道汉字活字印刷可以用油脂性墨,契丹文活字印刷就不可以用油脂性墨?难道因为契丹文活字,是石质的,不沾水墨,就可以认定它是假的,岂不是太主观了些?难怪这位“社科院专家”哥哥把他看不懂的没见过的契丹文物都看作赝品。

文中我向“社科院专家”请教的两个问题,专家可能永远不会回答,我也实在想象不出他如何回答。笔者自问自答的内容无非是想借请教专家的机会介绍一下我的契丹文石活字。据我观察这些石活字个个有多次和反复使用的痕迹,在字底部多沉积厚厚一层白色的物质,我估计这些物质应是当时使用时的油墨沉积层,虽已钙化,但作为有机物它还应该能适宜做炭14检测,对断代十分有利。但愿我的分析能心想愿成,为早日完成契丹文石活字的鉴定断代能做出一些贡献。

裴元博2010-7-23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