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2010-04-12 14:28:33)
标签:

契丹

钱币

牧民

宰辅

圣宗

通辽

感悟生活

考古

历史

人生

人文

社会

文化

杂谈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百年前出土国宝钱币今又惊现京城

近日,两对百年前出土的国宝级契丹古钱币惊现京城,引起钱币收藏界竞相研讨的狂潮。这两对契丹古钱币,据专家初步鉴定,认为其均为辽圣宗开泰(1012年)初年所特制庆典及赏赐钱。(见图1-8

两对钱均为纯金质,含金量平均约90%左右。钱为手工雕制,径平均约60毫米上下。一对钱面雕双天鹅和双虎图案,背镌汉文诗句。诗句都取自《诗经·雅·天保》,双天鹅钱背文绕方穿环形排列,右环读,为该诗第一章第一句:“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上天保佑你安定,江山稳固又太平。)。双虎钱背文在方穿右左竖列,读序作“右上至下、左上至下”竖读,为该诗最后一章第一句:“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你像上弦月渐满,又像太阳正东升,)。另一对面分别雕镌龙凤图案,背圆穿上、右、左,镌同样七个契丹小字。穿上为汉译“封”字,穿右为汉译“银青崇”三字,穿左为汉译“禄大夫”三字。上、右、左,七个契丹字合起来,即为“封银青崇禄大夫”敕语。

专家分析认为两枚汉文诗句钱,应为宰辅大臣庆贺圣宗皇帝亲政的祝语钱。辽朝宰辅大臣借上古西周召公致政于宣王之时祝贺宣王亲政的诗,为圣宗祝愿和祈福,表达了对圣宗的热情鼓励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圣宗亲政后能励精图治,完成中兴大业,重振先祖雄风。实际上,也表达了宰辅大臣作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政治理想。

两枚龙凤图案背“封银青崇禄大夫”敕语钱,应为辽圣宗和妻子“齐天皇后”在亲政大典上封赏百官的“封赏钱”之一种。专家指出皇帝皇后同时颁敕封赏一个官职,在中国历史上应为绝无仅有,这应与圣宗皇后“齐天”的尊号及所掌权力有关。

专家评论说这两对钱珍贵在:一、材质为纯净贵金属。总重达330,平均80以上,如此厚重金钱,实属罕见;二、工艺精湛,纯手工雕琢,诗、文、画均炉火纯青,美伦美奂,实为辽艺术品巅峰之作;三、千年包浆无半点损坏,氧化层温润赛玉、艳如红翡,钱体纯熟自然,岁月痕迹内蕴,确为开门见山之珍品;四、断代依据,独特明确,非熟知辽史者不能掌握,确为勿庸置疑之契丹圣宗朝真实钱币;五、题材重大,品种特殊。皇帝亲政庆典祝福和封赏官职题材的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除这两对钱外,有明确断代者尚未发现。用诗文钱祝福皇帝亲政和封赏官吏的钱币品种,这两对钱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世仅有。综上所述,专家认为这两对钱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名至实归,理所应当。

据这两对钱原收藏者讲,这两对钱是一位蒙古族牧民曾祖父,在清宣统年间所得。一次这名牧民的曾祖父在辽庆陵附近放牧,无意中在草丛中拾得一个近乎腐烂的小布包,内中即包裹着这四枚金钱。牧民的曾祖父在该地等了近半个月也无人前来认领,就把它拿回家珍藏起来。他猜想它们有可能是早年盗墓贼从庆陵盗出,不小心遗落在草丛中。历经几代的传家宝,在一场突来的灾难中使成为了他家的救命宝。九六年秋天,牧民的母亲忽患一种奇怪的头痛病,每天疼起来痛不欲生。经检查,病根是脑干部长了一个肿瘤,如不开颅切除,很快就有生命危险。但天文数字的手术费,对他家来说无异一座大山,压得全家不知所措。牧民的遭遇偶然得到了一位通辽朋友的同情和帮助,给他解决了母亲的手术费,使手术顺利完成。在答谢这位好心人时,牧民的父亲把四枚金钱送给了通辽朋友。

这位在通辽做生意的朋友,今年偶然结识了北京一位潜心钻研契丹钱币的老收藏家,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藏有几枚可能是契丹钱币的情况。老收藏家听后,让他把钱拿到北京,经老收藏家和北京几位著名专家鉴定,确认是辽代钱币珍品后,通辽朋友以半送半转让方式将钱让给了老收藏家。通辽朋友说:老先生潜心研究契丹钱币,四枚钱归于先生可说是叶落归根,游子回家。希望先生能在契丹钱币研究上有新的收获。

四枚百年前发现的契丹钱币,历经充满传奇的百年里程来到北京,来到潜心研究契丹钱币学者的书案,为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凭证,这本身不就是一个传奇吗?它不正说明冥冥之中正有一股力量在默默地支持这个契丹钱币研究吗?是的,不止老收藏家感受到了,笔者也感受到了,相信朋友们也会感受到!

泉痴山人2010-4-12于京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