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秀绿日春”四时捺钵赏赐金银钱考释

标签:
捺钵契丹文绿日圣宗永州感悟生活人文社会文化杂谈宗教银钱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契丹旧俗,畜牧渔猎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水草。契丹帝国建立后,皇帝在游猎畋渔地区所设行帐称“捺钵”。圣宗时,四时捺钵大体有了固定地点和制度。春捺钵在长春川鸭子河泺捕鹅,在洮儿河钓鱼;夏捺钵无定所,一般多在庆州三百余里的吐儿山或炭山避暑、下棋、游猎;秋捺钵在永州西北五十里的伏虎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东南三十里的广平淀避寒,校猎讲武,兼受南朝宋国及诸国使节朝贺。契丹皇帝去捺钵时,契丹官员全体随行,部分汉官也要扈从。夏、冬捺钵,契丹皇帝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处理和决定契丹国的军政大事。终契丹之世,四时捺钵制度沿袭未变。
契丹人对四时捺钵喜爱沉醉,一半是沿袭旧俗,一半是贪图享乐,更是游牧民族的天性使然。契丹人因热爱四时捺钵,除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吟咏歌唱它,赞美它。还铸造了一些文字钱、图案钱形象地表现四时捺钵时的美好景象。这次,天津市专题收藏辽金时期金银币的大收藏家郭氏兄弟为我们提供的契丹文“秀绿日春”四时捺钵赏赐金银钱,就是捺钵题材钱币其中最珍稀的珍品之一。
该金钱径41.31毫米,穿径6.43毫米,厚2.66毫米,重34.2克。银钱径41.36毫米,穿径6.39毫米,厚2.91毫米,重29.1克。两钱文字相同、读序相同。同样制铸精整,缘郭錾齐。四个颇具颜体意味的契丹小字楷书,端庄秀美,仪态万方。钱文右旋读汉译为“秀绿日春”,意思大约为:“伴随着秀美绿色的增多,春天的景色一天比一天迷人”。
关于“春捺钵”,《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对其记载颇为详细:
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槌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于泺周围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望之。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鹅惊腾起,左右围骑皆举帜麾之。五坊擎进海东青鹘,拜授皇帝放之。鹘擒鹅坠,势力不加,排立近者,举锥刺鹅,取脑以饲鹘。皇帝得头鹅,荐庙,群臣各献酒果。举乐,更相酬酢,致贺语,皆插鹅毛于首以为乐。赐从人酒,遍散其毛。弋猎网钩,春尽乃还。
《辽史》卷四十《地理志》也记载道:“漷阴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腊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户五千。”
本文展示的一枚记录契丹承天太后母子纵海东青捕天鹅、大雁的铁钱,形象地再现了圣宗春捺钵的“鹰鹘疾如箭,鹅雁落平川。骑者草上飞,鼓鸣腾水岸。千帜摇星落,万军动地颤。安乐不思进,扼腕叹契丹。”铺张奢华。钱上一面太后、一面圣宗,纵骑奔驰鹰击长空的情果表现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投宋辽人《燕北杂录》记载了承天太后和圣宗春捺钵钩鱼的详细情景:“达鲁河东与海接,岁正月方冻,至四月而绊。其钩是鱼也,虏主与其母皆设次冰上,先使人于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令不得散逸,又从而驱之集冰帐。其床前预开冰窍四,名为冰眼,中眼透水,旁三眼环之不透,第斫减令薄而已。薄者所以候鱼,而透将以施钩也。鱼虽水中之物,若久闭于冰,遇可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故透水一眼,必可以致鱼。而薄不透水者将以伺视也。鱼之将至,伺者以告北主,即遂于斫透眼中,用绳钩掷之,无不中者。即中遂纵绳令去,鱼倦即曳绳出之,谓之得头鱼,遂相与出冰帐,于别帐作乐上寿。”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一亦记载了,“宋大中祥符六年,契丹开泰二年(1013年)九月,翰林学士晁迥等使还,言始到长泊,泊多野鹅鸭,辽主(圣宗)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或亲射焉。辽人皆佩金玉錘,号杀鹅杀鸭錘。每初获,即拔毛插之。以鼓为坐,遂纵饮,最以此为乐。”晁迥是宋人,他亲眼看到的辽主(圣宗)春捺钵的情形,与《辽史》中的记述完全一致。而南宋的大词人姜夔更是以诗歌的形式,对辽主(圣宗)“春捺钵”时海东青的捕猎天鹅的有着更为艺术的反映。《白石道人集》卷上《契丹歌》云:
平沙软草天鹅肥,契丹千骑晓打围。
皂旗低昂围逐急。惊作羊角凌空飞。
海中健鹘健如许,鞴上风声看一击。
万里奔追不可知,剗见纷纷落毛羽。
契丹皇帝的春猎活动主要是凿冰取鱼和纵鹰鹘捕捉鹅雁。钩鱼后有“头鱼宴”,捕鹅雁则主要依靠海东青,捕鹅后也设庄严隆重的“头鹅宴”,大约与中原皇帝的亲耕大典有某些相似,而捕鹅雁则主要依靠的是海东青。
伴随榆柳翠绿绽出到浓绿满眼,杏粉梨白花香阵阵,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不知不觉间春姑娘突然来到捺钵人群之间。“秀绿日春”四字最恰当最准确地最形象地概括了春捺钵整个过程,使人于平凡的字背感受到春捺钵红火热烈的闹春场面。这种“秀绿日春” 春捺钵契丹文赏赐用金银钱,应就是《辽史》卷四十《地理志》所说:“得头鱼、头鹅者,例赏银绢”的赏赐钱。
契丹的捺钵是四时捺钵,有春捺钵契丹文钱,必亦有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契丹文钱。亦可能就是铸有“春夏秋冬”一套契丹文四时捺钵金银赏赐钱。《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对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的详细记载应就是这套契丹文四时捺钵金银赏赐钱铸造的史实基础和钱文的展开:
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其钱文汉译应为“纳凉炎夏”。
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即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其钱文汉译应为“射鹿爽秋”。
冬捺钵: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杖为禁围。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曰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槅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帐,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其钱文汉译应为“武猎寒冬”。
以上笔者所拟钱文,实为笑谈,不足为训。相信将来面世之四时捺钵赏赐钱钱文一定文采飞扬,叹为观止。让我们拭目以待恭迎这套珍币完壁。
裴元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