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钱树现当今 铁证如山胜雄辩

标签:
钱树得壹元宝契丹分流道施向东洛阳感悟生活历史人文社会文化杂谈 |
——兼谢江苏昆山泉友施向东先生千里赠资料
前几天还在说:“唐及唐以前翻砂铸造的钱树,尚未见有出土记载,”不敢肯定唐朝铸钱钱树枝型与契丹钱树枝型相近或相同。今天我可以底气十足地宣称,契丹钱树枝型与唐代中晚期铸钱钱树枝型大体相同,事实说明契丹铸钱工艺及技术均来自大唐王朝。此批钱树确为继承唐朝铸钱技术的契丹所铸。
是什么人和事给了笔者信心和力量,回答挑战这么自信,这么强势?是泉友,是关注泉痴山人博客的,远在江苏省昆山市的泉友施向东先生,给了我坚持正确观点的信心,及沉着应对挑战的力量。施先生不仅打电话对我的论述给予肯定和支持,并用特快专递的方式给我寄了一份张家港钱币学会编辑出版的《张家港钱币》,指出书中《“得壹元宝”铸地考》一文中的附图“得壹元宝钱树”,就是目前己知的、唯一存世的唐代翻砂铸造的钱树,它的枝型与契丹铜钱树的一种枝型相同。它的出现证明这批钱树枝型符合唐及契丹当时铸钱的特征,确系契丹铸造的真钱树勿庸置疑。
《张家港钱币》寄到后,我仔细阅读了《“得壹元宝”铸地考》一文。得知这枚仅剩一枚“得壹元宝”钱,并已断成三截的钱树,出土于洛阳附近的一处工地,系由一名河南巩义民工掘得。钱树后为张家港钱币学会理事惠建明先生在洛阳购得。《唐书·食货志》载“史思明占东都,铸‘得壹元宝’钱。”这枚“得壹元宝”钱树的出土,证实了“得壹元宝”钱铸地确实在洛阳这一史实的正确。
钱树残高仅剩170毫米,在宽约20毫米的主流道两侧各残留三个长40毫米宽约10毫米的分流道,每个流道顶端应各有一枚钱,现只剩一枚“得壹元宝”钱,穿口未开,外郭边缘有不规则的槽铜,钱径35毫米。
根据钱树残留数据推测,原钱树高应250-260毫米左右,宽约150毫米左右,主流道旁应各有四或五个分流道,每个分流道顶端各有一枚折五型钱,整个钱树应有八或十枚钱。浇注这枚钱树的砂箱规格应为高400毫米,宽250毫米,厚70-80毫米。
“得壹元宝”钱树的枝型与契丹铜钱树十枚钱者形态十分相近,仅大小规格不同。这说明两者铸造工艺相同或相近,制做砂型的技术相同或相近,两枚钱树产生的年代应相距不远。
事实胜于雄辩。唐代钱树的现身说法,戳穿了“这种树型铸造只见两汉魏晋,南朝以后就淘汰了”的谎言,为契丹钱树的真实无误正了名,提供了坚实确凿的证据。
这一切都归功于泉友们对我的辽金钱币研究的热情支持,都归功于象昆山施向东先生这样认真钻研务实收藏的年轻收藏家们对钱币知识的追求。有了广大年长的、年轻的泉友们通力支持,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风言风语不能抵挡?还有什么学术高峰不能攀登?我一定不辜负新老朋友的厚望,争取以更丰盛的研究成果回报大家。最后,再次谢谢施向东先生!谢谢对我热情支持的各界朋友们!
泉痴山人2009-11-23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