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国通宝”阴文异书祭祀钱考

标签:
东丹国山陵契丹耶律倍梓宫感悟生活历史人文/文化杂谈社会艺术 |
分类: 契丹(辽)钱币研究 |
我手中有一枚契丹阴文祭祀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得到它至今年9月6日之前,始终没有参详透它的意思。这是一枚褐红色的不生锈不知什么材质的,阴刻楼台殿阁文的大钱。它包浆温润似玉,手感柔嫩,形制严整,雄浑厚重,因为它出土于辽朝故地,知道它肯定是辽钱。该钱径近60毫米,厚约5毫米,重近90克。
今年9月6日,对契丹文字颇有研究和搨得一手好拓片的山西泉友陈传江先生来到我家,在他利用我的这枚契丹阴文祭祀钱币做拓片的过程中,他端详着打出的拓片对我说:“老师,您看看这钱文象不象‘助国通宝’?穿右好象是个‘助’字,穿左似乎象个‘国’字,穿下象个‘通’字,穿上似乎是个‘宝’字。”听了传江的话,我拿过拓片仔细地看了半天,觉得他的感觉很有道理。
因为在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遗址发现的这枚阴刻异文钱自它到了我手里就给我一种异样的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有人提醒我它和某个重要事件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到底会和什么历史事件有联系?近二十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无法解悟。今天传江的一席话,猛然间点悟了我这个梦中人。心中郁结豁然开朗:这枚钱应是和辽太祖耶律阿宝机之死有关的钱币,应是东丹国主,契丹国太子、人皇王耶律倍在得知父亲升天的噩耗后,在为父亲筹铸助修山陵钱币开炉时祭祀火(炉)神时铸刻的祭祀钱。
我在发表过的《助国、壮国钱铸主新考》一文里,曾介绍了耶律倍生长的唐末至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战乱频乃的情况:“人伦灭绝,上下交征利,君臣逞欲,贿赂公行,残民以佞其上,美其名曰助国。助国云者,当日之本语,盛行于一时者。”(欧阳修《新五代史》)指出献钱助国是五代时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亦是地方政府向中央朝廷献贡纳银的一种形式。当时有献钱助作山陵(皇家陵墓)的,有献钱添置帝都马匹的,有献钱贺皇帝登基的,有献钱助军队出征的。进献的钱,有铜钱,有金银,有绢帛,有粟米,更有牛羊马匹等等,一律称作助国钱(帛、粟、马)等。而献钱助作山陵(皇家陵墓)的事,契丹自太子、东丹国主人皇王耶律倍肇始后,似已成惯例。《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元年正月就记有皇妃、公主、皇子、大臣及文武官员为辽景宗进献助修山陵费用钱的记载。
生长在五代这种下属都要献钱助国时代氛围中的耶律倍,在自己亲生父亲辽太祖驾崩后从东丹国进钱以助辽国为父皇修建山陵,是既合乎孝道,又符合当时习俗,更是子国对父国必须要做的份内之事。东丹国盛产金银铜铁矿产,又有自己的铸钱机构,以流行于当时的时髦语“助国”作为钱文,既可区别于一般地方向朝廷进献的钱,又表明了东丹国特殊的政治地位。进献“助国元通宝”钱,是东丹国君臣根据本国的情势,精心策划制作的助国钱。天显元年八月,耶律倍自东丹奔丧时可能就解送了部分助国元通宝新钱至皇都,以助辽朝廷修建祖陵之需。
耶律阿宝机病于天显元年(926年)秋七月甲戌,八天后(辛巳)平旦,驾崩于扶余府行宫。第二天(壬午),述律平地皇后称制,权决军国事。“二七”过后(甲午),皇后奉梓宫西还。八天后(太祖死后二十二天后)(壬寅),讨平渤海叛乱诸州的皇子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赶上皇后西还队伍。又两天后,(太祖死后二十四天后)(乙巳),在天福城的东丹国主、太子人皇王耶律倍也赶上奉梓宫西还队伍。
没去平叛的耶律倍为甚么在父亲死后二十四天才赶上奉梓宫西还队伍?原因就在于他在接到报丧信讯后,可能根据母命或当时惯例,立即筹措开铸助国家修筑父皇山陵钱。在赶铸出第一批助国元通宝钱后,他亲自押运这些钱追赶奉梓宫西还队伍,以至在太祖死后二十四天后,比皇位竞争对手自己皇弟德光还晚到两天,才赶到父皇灵柩之前。除此之外,无任何理由可以迟滞一个法定储君要赶上先皇灵枢的脚步。
纵观辽代历代嗣君都是在先皇驾崩当天灵柩前即皇帝位的事实,联系述律平在太子已成人的情况下竟自行称制的行径,可以明确地认定这是应天地皇后述律平为撤换嗣君而精心策划的一次特殊的“宫廷政变”。为了迟滞法定储君在先皇灵枢前即位的脚步,述律平挑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耶律倍筹措铸造助国家修筑父皇山陵钱,并亲自押解这些钱到皇都。作为人子、嗣君、臣下来说,这个理由对耶律倍来说就是枷锁,就是镇压孙悟空的如来佛的掌心。在给太子戴上紧箍咒的同时,述律平伪造遗命自行称制把军国大权篡夺在手,为政变成功铺平了一切道路。
述律平凭此妙计,争取了时间,把阿宝机生前为保耶律倍登基而布下的设局一一破坏,首杀守太师、政事令、辅东丹王叔寅底石,再逼反忠于东丹王的卢龙军节度使卢国用投唐,继而杀受命辅弼太子的南院夷离堇耶律迭里,郎君耶律匹鲁等一百多位支持人皇王继位的文武大臣。再使东丹右次相耶律羽之成为监督东丹国臣民的特务,终于使耶律倍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为述律平的淫威所摄服,乖乖就范于她的面前,口是心非地主动让皇帝位于耶律德光。
这枚阴刻异文的“助国通宝”开炉祭祀钱,应该就是见证应天地皇后述律平用“为父亲献铸助修山陵钱”诡计,束缚耶律倍与朝中辅弼大臣在太祖灵柩前会面登基的证物。钱应该是开铸“助国元通宝”的开炉祭祀钱,因此时东丹国上下都已经知道天皇帝乘龙升天,铸钱是为帮助宗主国契丹修筑太祖的山陵,所以这枚钱从设计到制成都采用了前无古人的独特方式制作。
首先它不是整体铸造而成,是用人工雕刻剔地技法在锤锻好的特制的圆形铜板上完成。铜板的材质是什么合金?因我本人没有亲自拿它去化验,所以不敢妄猜,至于在我之前的钱主人化没化验它我不知道,但钱上留下的三个取样钻孔说明它曾被蹂躏过三次,虽然结果不得而知,但可肯定地说此材绝不是普通的三元青铜,而是含有某些贵金属或微量稀有金属元素的合金。它历千年岁月洗涤而无丝毫锈迹,任风霜雨露冲刷而无半点腐朽。足见它本质的高贵精良。
雕刻技法采用阴刻是说明钱的用途,是为助国家修筑阴宅而用。为进一步表现帮助宗主国契丹修筑太祖的山陵的主题,设计者把四字契丹文钱文都设计异化成山陵各部分图形。穿右“助”字应为陵区全图,两山口进去是奉陵邑和突兀的宝顶,外围八字城垣,下为地陵图形。穿左“国”字图形,应是陵墓主人的祭祀大殿。穿下“通”字,应是地宫的进出墓道及墓室的平面图。而穿上的“宝”字应是墓主人的主墓室。当然,这只是设计者的艺术创作,而非辽太祖陵的真实图形。因为制作此钱当时辽太祖刚咽气不几天,陵墓设计大约还未完成。
钱币上采用此种民族文字异化图形作为钱文,在近三千多年的中国钱币史上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枚,更何况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在中国钱币中应还未找到能与其媲美的任何钱币。这是契丹钱币中一枚国宝级钱币,是一枚契丹历史关键事件见证的宝贵文物,是一枚充分表现契丹人高度艺术文明的艺术品。
此钱存世应仅此一枚,因为手工的艺术品,绝不会有雷同的一模一样的第二品。它因为祭祀后埋于祭坛而存留于世。今天它亦可能因我和传江对它的钱文破译而名扬于世,并将因人们看到体验到它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将它永远保存于世。人类将为契丹民族感到骄傲,也将为契丹的高度艺术文明感到骄傲!
泉痴山人2009-10-16于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