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知识/探索收藏参考资料 |
徽宗朝在大规模改造礼器之后,为什么没有用新的《礼器图》来取代《三礼图》呢?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第一,根据大观二年薛昂箚子,当时派画工到收藏古器之家摹绘图样,用的是彩绘;而据宣和元年董正封上言,朝廷颁降地方的新礼器图样,用的也是彩绘。由此可知,《宣和博古图》的原本,应该也是彩色绘制的(16)。之所以用彩绘,应该是为了更真切的传达古器的形象,在彩色照相技术发明之前,这是最高级的方法。但是当时的印刷技术无法实现彩色套印,这就决定了《博古图》和新礼器图样不能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大批复制。朝廷手中大概只有少量手工绘制的副本,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普遍颁降于地方。第二,徽宗制礼作乐的重心是郊祀明堂等国家大典,而在中央,《博古图》已经很好的起到礼器图样的作用。至于地方礼器的滞后,朝廷并不急于解决,也就没有刻印新礼图的迫切需要。
徽宗没有想到,他费尽心血搜集的古器物,制礼作乐的辉煌成果,都在靖康之难中毁于一旦。由于政和、宣和年间没有及时将新礼器图样编辑成书,使得高宗朝重建礼乐制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二 高宗朝仿古制作的“样本”问题
高宗即位于兵革之际,急需通过国家祀典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建炎二年(1128)八月,“诏令东京所属搬取起发祭器、大乐、礼神真玉、朝祭服、仪仗法物,赴扬州行在,应副郊祀大礼。”(17)这次大典,使用的是东京搬来的金人劫余之物;这些礼器多是徽宗时改作的产品,南宋人称之为“新成礼器”。建炎三年金兵南下,高宗仓皇渡江,礼器仪仗尽皆抛弃。待到绍兴元年(1131)举行明堂大礼时,所有祭器只能重新制造。此时朝廷手中甚至没有任何“新成礼器”的图样,不得已只好重新搬出《三礼图》(18)。经过徽宗朝轰轰烈烈的复古运动,却又回到《三礼图》的老路上,这是皇帝和士大夫都无法接受的。于是,千方百计搜寻“新成礼器”样本,就成为高宗朝礼制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
绍兴四年(1134),又值举行明堂大礼之年。四月,礼部侍郎陈与义等上奏:
“‘今来明堂大礼所用祭器,系令太常寺画样,令临安府下诸县制造。本寺契勘新成礼器,昨除兵火后常州缴纳到簠并壶尊、山、牺罍各一外,其余尊罍笾豆爵坫并簠之类,并无样制,亦无考古图册照据。今来未敢便依绍兴元年明堂大礼例,画竹木祭器样制。’诏依绍兴元年明堂大礼所用《三礼图》样制造。”(19)
可见,当时南宋朝廷已经致力于从民间搜集流散的“新成礼器”,但数量极为有限。陈与义等提到的“样制”,应该是指“新成礼器”的图样;而“考古图册”指的应是古器图录,尤其是《宣和博古图》(20)。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确将《博古图》等图录当作礼器图样来使用。这次明堂大礼仍然和绍兴元年一样,依《三礼图》样用陶瓷竹木制造祭器,这也是因陋就简的权宜之计。
不过国子监丞王普等人还是对当时的礼器样制提出了批评:
“按祭器实仿聂崇义《三礼图》制度,如爵为爵形,负盏于背,则不可以反坫;簠簋如桶,其上为龟,则不可以却盖。此类甚多,盖出于臆度而未尝亲见古器也。自刘敞著《先秦古器记》,欧阳修著《集古录》,李公麟著《古器图》,吕大临著《考古图》,乃亲得三代之器,验其款识,可以为据。政和新成礼器制度皆出于此。其用铜者,尝有诏外州以漆木为之。至主上受命于应天,郊祀于维扬,皆用新成礼器,初未尝废止。缘渡江散失,无有存者。昨来明堂所用,乃有司率意略仿崇义《三礼图》,其制非是,宜并从古器制度为定。其簠簋尊罍之属,仍以漆木代铜,庶几易得成就。”(21)
徽宗没有想到,他费尽心血搜集的古器物,制礼作乐的辉煌成果,都在靖康之难中毁于一旦。由于政和、宣和年间没有及时将新礼器图样编辑成书,使得高宗朝重建礼乐制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二 高宗朝仿古制作的“样本”问题
高宗即位于兵革之际,急需通过国家祀典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建炎二年(1128)八月,“诏令东京所属搬取起发祭器、大乐、礼神真玉、朝祭服、仪仗法物,赴扬州行在,应副郊祀大礼。”(17)这次大典,使用的是东京搬来的金人劫余之物;这些礼器多是徽宗时改作的产品,南宋人称之为“新成礼器”。建炎三年金兵南下,高宗仓皇渡江,礼器仪仗尽皆抛弃。待到绍兴元年(1131)举行明堂大礼时,所有祭器只能重新制造。此时朝廷手中甚至没有任何“新成礼器”的图样,不得已只好重新搬出《三礼图》(18)。经过徽宗朝轰轰烈烈的复古运动,却又回到《三礼图》的老路上,这是皇帝和士大夫都无法接受的。于是,千方百计搜寻“新成礼器”样本,就成为高宗朝礼制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
绍兴四年(1134),又值举行明堂大礼之年。四月,礼部侍郎陈与义等上奏:
“‘今来明堂大礼所用祭器,系令太常寺画样,令临安府下诸县制造。本寺契勘新成礼器,昨除兵火后常州缴纳到簠并壶尊、山、牺罍各一外,其余尊罍笾豆爵坫并簠之类,并无样制,亦无考古图册照据。今来未敢便依绍兴元年明堂大礼例,画竹木祭器样制。’诏依绍兴元年明堂大礼所用《三礼图》样制造。”(19)
可见,当时南宋朝廷已经致力于从民间搜集流散的“新成礼器”,但数量极为有限。陈与义等提到的“样制”,应该是指“新成礼器”的图样;而“考古图册”指的应是古器图录,尤其是《宣和博古图》(20)。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确将《博古图》等图录当作礼器图样来使用。这次明堂大礼仍然和绍兴元年一样,依《三礼图》样用陶瓷竹木制造祭器,这也是因陋就简的权宜之计。
不过国子监丞王普等人还是对当时的礼器样制提出了批评:
“按祭器实仿聂崇义《三礼图》制度,如爵为爵形,负盏于背,则不可以反坫;簠簋如桶,其上为龟,则不可以却盖。此类甚多,盖出于臆度而未尝亲见古器也。自刘敞著《先秦古器记》,欧阳修著《集古录》,李公麟著《古器图》,吕大临著《考古图》,乃亲得三代之器,验其款识,可以为据。政和新成礼器制度皆出于此。其用铜者,尝有诏外州以漆木为之。至主上受命于应天,郊祀于维扬,皆用新成礼器,初未尝废止。缘渡江散失,无有存者。昨来明堂所用,乃有司率意略仿崇义《三礼图》,其制非是,宜并从古器制度为定。其簠簋尊罍之属,仍以漆木代铜,庶几易得成就。”(21)
前一篇:宋代仿古制作的“样本”问题之一
后一篇:宋代仿古制作的“样本”问题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