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钱杂记(续一)

(2007-04-04 15:22:09)
标签:

谈天说地

读钱杂记(续一) 钱币研究中切忌妄下断言。不要轻易言其有,轻易言其无,轻易言其假,轻易言其真;更不可见真不言真,见假不言假,模棱两可,既不点头,也不摇头,真假不辨。如此治学之道,非正人君子之所为,实不足取也。历代古钱币如恒河之砂,自己所未见,不等于别人也未见。众人都未见,不等于过去和现今世上不存在。每个钱币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条件不同,都难免有自己的局限,谁也不可能收藏到、亲眼见到、上手过世间所有的古钱币。即使你熟知存世的每一种古钱币,可是那未发现的古钱币可能比你熟知的还要多。沧海桑田,经过若干次历史变迁,至今未发现者未必不出现,有记载者可能已湮灭,谁也不知晓者会突然冒出。这就是古钱研究者、收藏者最大乐趣之所在,慎言之所在。钱币研究中最要不得的是凭空臆断,乱发议论。某位钱币大家听说出现了“会同通宝”新辽钱品种,不想法看看实物或其码读读实拓,就匆忙发表文章说:世间不可能有会同通宝,有者皆伪,是重熙通宝改刻。明明世上存有“会同通宝”,而且实物经过国内顶级专家鉴定过,可这个老兄竟自以为是,不顾事实,大发谬论。结果使自己的声望一落千丈贻笑大方。钱币研究中另一要不得的垢病是唯我独尊,信口雌黄。某位辽金史专家自以为对辽史了如指掌,在研究辽钱中也应一言九鼎。他根据历代汉人史料推断辽建国前(907年前)经济落后,无铸造钱币的需求,认为钱币学家们确定的开丹圣宝、大丹重宝、丹巡贴宝(其实应为丹贴巡宝)、百贴之宝、巡贴千宝(应为巡宝千贴)等“丹”字钱和“贴”字钱是建国前辽钱的论断是错误的,做出“丹”字钱和“贴”字钱不是辽钱的结论。结果,多次辽境出土的事实,毫不留情地给了他几记响亮的耳光,丹字钱和“贴”字钱不仅是货真价实的辽钱,而且是辽建国前许久铸造的钱币。历史和这位老兄开了一个大玩笑,把他毕生赖以立世的所谓“辽史”戳得体无完肤。事实证明,历史学家们抱着的契丹史是荒谬的、错误的,是应该重新写过的。这位老兄其实是自取其辱。历史学家不是钱币学家。历史学家研究的是人(当世人或后人)写的历史。人写的历史因各种原因肯定和真实的历史有差距。而钱币学家研究的是钱币实物,实物写的历史无感情好恶不受环境影响,是真实客观的历史。这个历史学家老兄用人写的历史去否定历尽沧桑的钱币实物,他不被真实历史敲耳光才怪呢?即使不光历史学家会犯想当然的错误,钱币大师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一位著名的钱币大师在《中国钱币》创刊初期一下子就否定了《历代古钱图说》上88枚钱币的真实性,给钱币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其影响不次于一次8.5级大地震,给泉界造成一片迷茫。这时幸亏另一位钱币大师及时地力挽狂澜,给予了纠正,替近2/3的被错定为假钱的钱翻了案,给予平反照雪,才稳定了钱币界的局面。两位大师都是四十年代钱币界仅存的泰斗,谁对谁错?钱币收藏界研究界只能为尊者讳,至今没人给予评价。当然,见过上手过88枚所谓假钱的钱币收藏家、钱币学家都心知肚明,只有他们才有评判两位大师孰是孰非的条件,而这些人又能有几个呢?其中又有几个肯捋这个虎须呢?事实证明,前一位大师就犯了纸上谈兵,自以为是的错误。到头来只能折贬了自己权威。另一位钱币大师在评点《历代古钱图说》时,挣足了面子,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可是不久在评论辽钱时,却又犯了同前位大师雷同的错误。他固执地把辽地出土的虎尾通天赞通宝再次定为安南钱。面对不同意见,他固执地说道:“现在研究家注重出土,当然是科学的,但我有我的看法,大可大家辨论,我认为在学术上,争论是正常的,没有什么。”表面上他认为出土是科学的,实际上他是不认可的。他有他的看法。到底他老人家有什么高见,由于他的病倒及逝世,使我们今天无法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辽地至今虎尾通天赞通宝已出土十枚以上,而越南至今没有出土一枚,什么高见在这事实面前都难以立论。这是大师的悲哀,更是大师的历史局限。读钱者,不可不引以为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钱杂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