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被动
(2012-10-24 15:08:34)
标签:
食品安全吃货莫言选择健康 |
分类: 心血来潮 |
选择的被动
选择本应该是主动的,但面对中国食品安全普遍遭受质疑之时,大陆民众对食品的选择就很被动,很无奈。
虽然说,食品安全已是全民之痛,但毕竟还有“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训词。就我个人而言,每每拿起碗筷,总得踌躇一番,面对丰盛而委决不下。但是,最终还得吃进去一点什么,还要活嘛,于是就总结出几条食品选择的法则。
第一条是少吃。也算中产阶级了,饥饿目前是不存在的,反倒是常常吃进了多余的东西,造成“三高”和肥胖臃肿不说,吃得越多安全风险越大。宁愿委屈自己的食欲,好在我本不是“吃货”。
第二条是走出国门放开吃。目前来看,有机会去欧美日韩,上来的基本可以来者不拒。只是,日韩普遍“小气”,也“小吃”,中国人总觉得在他们那边不容易吃饱;而欧美大量的肉食,热量太高,对于我们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是另外一种威胁。
第三条越往向下走越可以轻松一些。大城市的菜肉都是工业化组织批量制造出来的,安全性更低;如果走到偏远一些的地方,特别是底层百姓提供的饭食,可信度明显高得多。
第四条南方的食品较北方的食品更不安全,尤其米面果蔬。北方相对寒冷,虫害少一些,农药使用概率低一些。当然,北方供应的品种丰富性差一点。
第五条偏重于选有异味的食品。比如蔬菜中,辣椒、洋葱、大蒜、芥蓝等蔬菜,因为有异味,虫害相对少,农药使用轻一些。
第六条难以规模化生产的品种相对安全。比如深海鱼,再比如个头极小的鱼虾,它们在恶劣的环境很难生存,自然放心一些。牛肉和鸡肉,在其他场合我都不选,如果在飞机上,我就选择牛肉,因为鸡鸭类太容易批量生产了。
第七条根茎类和坚果类安全性比较好。当然,在没有底线的中国,绝对没有“绝对”,绝对安全只在少数大衙门,但坚硬的果壳包裹下的食物和深入地底下的吃品,总要安全得多。
第八条加工环节越多的食品越少吃。也许有些东西本来不坏,但已经多人之手就坏了。在中国,环节越长可靠性越差。就我而言,喝饮料就不如喝水。
第九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品。
有人会说,你这么多的限制,选择范围太小,会不会营养不均衡啊。我要说,我宁愿不均衡,宁愿失调,不想以极为丰富而廉价的吃,使自己弄出太多的毛病,甚至弄出几种怪病来。也有人说,中国这么多人,就你那么怕死。我要说,谁都会死,但我不想死得很难看,不想死得很痛苦。少活几年没关系,但活着需要健康地活,太大的关系。
面对无奈,多数人选择了莫言。都不说话?不好。应该有专业人士为十亿之众的中国普通百姓写出指导性的小册子,教会老百姓在目前恶劣的食品环境下怎么选择,怎么比较,怎么鉴别。没有失去良知的食品企业能否主动走出来,做食品安全的普及教材和基础教育。靠“有关部门”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有专供基地。当然这也正常,中国历史以来上好佳品就会成为贡品,至今还有很多产品宣传时在用该死的“贡品”做噱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