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谈家信
(2011-01-04 12:21:59)
标签:
《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家信三联书店育儿 |
分类: 汪中求读书 |
《傅雷家书》谈家信
《傅雷家书》早已成为名著,家信成为名著还有《曾国藩家书》。傅雷和曾国藩写家信都有整理归档的习惯,其重视程度当今身处浮躁时代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傅雷与儿子来往的信件,“每次给哥哥的信都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1954年到1966年爸爸的信件应有307封,其中英法文信95封。母亲的信现存65封”。真是万幸,傅家有意无意地给我们保留了一笔可观的财富,我差不多10年就翻出来重新仔细读一遍,常读常新啊。
我手头的这本《傅雷家书》是傅雷的小儿子傅敏所编,为三联书店1984年5月出的第2版。
关于为什么这么强调写家信,傅雷这样认为: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有好几种作用: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又说家信作为自己的工作、思想总结也是很好的:
对自己的工作(思想方面亦然如此)需要来个“小结”吗?你给我们谈技巧,就等于你自己作小结。千万别懒洋洋的拖延!我等着。同时不要一次写完,一次写必有遗漏,一定要分几次写才写的完全;写得完全是表示你考虑得完全,回忆得清楚,思考也细致深入。
傅雷在与儿子沟通时,想到的不全是自家的人,认为儿子在国外寄回来的家信: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
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点还是让儿子心领了的。
孩子,以后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一些经验安慰你呢。爸爸受的痛苦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点与坏脾气应该不断的作为孩子的戒鉴,不然的话,人的性格就没有改善的指望了。
家里嘱咐你的话就多听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别人批评。
一个人的发泄是要求心里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对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
傅雷甚至这样劝儿子勤于写家信,真是太可爱的父亲啊:
想到你们俩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动笔,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时你们该反过来想一想:假定我们也住在伦敦,难道每两星期不得上你们家吃一顿饭,你们也得花费一二小时陪我们谈谈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