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集零散的时间读书

(2011-01-22 11:36:01)
标签:

傅雷

北京

天方夜谭

灵与肉

候机楼

杂谈

分类: 汪中求读书

 

归集零散的时间读书

——大部分时间之外(二)

 

前文提到,“读书问题,首先不是时间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国民素质问题。”喜欢读书,酷爱读书,就永远不可能没有时间读书。

你看,中国社会麻将牌卖得多好,还出现了很有科技含量的自动洗牌的麻将机。一帮人堆在一起,穷吹瞎聊的也到处都是,甚至在城镇一点破事围观都是一大堆人。在机场候机楼,在飞机、火车、地铁上,看过有多少人读书?现在的女孩,选购一件衣服都恨不得把几个商场展出的衣服统统试一遍,不觉得没有时间;找到一家好吃的餐饮点,有时不惜排队两个小时。你看,都有时间。

当然,要求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十年二十年内几乎是天方夜谭。就算读了点书、有了一些文化基础的年轻人,也总是上网QQ的时间不缺,我认识的一些人,往往QQ也没聊出什么名堂,同时挂一堆人,这里一句,那里一句,没有主题,甚至没有内容。看电视也总是比看书的时间多,电视可以看,但值得看的内容没有那么多,不用天天跟着韩剧去谈情说爱,似乎从不用考虑生存。

读书时间绝对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主要是时间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一个人每天都得吃进和排出,那时对肠胃而言,那么,对你的大脑呢?对你的灵魂呢?你怎么保证它每天都能吐故纳新,除了生活经历的所得?

当然,像上班一样,连续几个小时地只是读书,这样的时间确实难以获得。这就需要学会“化零为整”。过去大文豪欧阳修提出过读书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当然,厕上读书对消化不好,躺在床上和在颠簸的汽车上读书对眼睛不好,但它给我们的提示是,自古人们读书也是见缝插针的。

我出差的确比一般人多,近7年几乎都是一年100张机票。讲学、企业考察和公司管理辅导,都不可能在身边,如同来信提到的我的“大部分时间”在外头。我说过,我死后如果立墓碑,上面写“在路上”三个字足以概括我的一生。于是我只能在飞机上和候机楼读书,如果能夕发朝至就尽可能坐火车,坐火车很能读点书。飞机进出机场的时间太浪费了,坐汽车读书我也不适应,大多数用来给需要保持联系却很少联络的人打打电话。

给人家上课,必须的客户需求的交流还是要的,但接待尽可能拒绝,5餐接待晚宴浪费读一本10万字的书的时间。一堆人在一起,点一大桌菜,推杯换盏,都在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恭维话,我还得小心地寻找同样有恭维意思的句子回应,浪费时间不说,心累。被接待多数还是能自己作主的,我经常让人家给我酒店的签单权,自己叫点东西吃,一碗面或者一个炒饭就足够了,当然房间备了一点葡萄或苹果就很好了。

在家的时间,平均每个月有一个礼拜。这个时间就更为宝贵,毕竟家里的书比较集中,而且工具书都在身边,查阅资料方便,可以大块地用来读深刻一点的书,更多用来对照阅读,研究专题自然这个时候更有效。我在北京家里,极少出去串门,也从来想不到去哪里嘬一顿,傍晚偶尔陪太太在家对面的公园走走,散步时也可以随意聊聊白天的读书心得。

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家人对身边人,时间被白白流逝总觉得是极其难以原谅的。目前的年轻人,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琐之事上浪费光阴,要不工作和读书,要不就痛痛快快地运动和休息。

鲁迅说,他读书用的是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其实,时间不是挤出来的,最终是合理使用的问题。有强烈愿望的事,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做。

因此,关于合理安排时间读书,建议你一点一滴地过滤一遍以下几个小问题,也许会产生一些感受:

1.        几位同事或朋友在一块,会谈起某本书么?

2.        怎么去了解流行书和批判流行书?

3.        你的圈子互相介绍和推荐读书篇目吗?

4.        读过书评和文学鉴赏类的书或文章吗?

5.        你做不做读书笔记并间隔性地整理笔记?

6.        你一个月或一年逛几次书店?

7.        你有过把几本内容接近或观点对立的书放在一起对比读的经历吗?

8.        有没有过打电话跟好朋友谈读过的书的经历?

9.        是否有过读了一些书后就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10.       你睡觉前形成看一会儿书的习惯吗,哪怕半个小时?

11.       坐火车、候机能否主要用来读书?

12.       在理发店你能看几页书吗?

13.       出门整理行李是否习惯性地放几本书?

14.       买过小开版的或微型版的书吗?

15.       你的书房或书架的书会根据阅读计划分放吗?

林语堂说过:“愚可耐,俗不可耐;痛可忍,痒不可忍。”不读书或读书太少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愚,但一定容易变俗。脑子里没装多少东西啊!傅雷也说:“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极少读书而有趣味,难。当然,在古人的文章和诗词中也能看到,我国的古人曾经表现过对过无知庸人的羡慕,但是实际上更多对眼前的境遇一时的感慨和无奈,傅雷也说“我却不相信他们会比别人更无牵无挂,他们难道不会为自私自利的兴趣及家务琐事而饱受折磨吗?”

人生的关键在于身心的平衡,或者说关键在于灵与肉的和谐。傅雷说的很明白,“既不让肉压倒灵而沦于兽性,也不让灵压倒肉而老是趋于出神入定,甚至视肉体为赘疣,为不洁。这种偏向只能导人于变态而并不能使人圣洁。只有一个其大无比的头脑而四肢萎缩的人,和只知道饮酒食肉,贪欢纵欲,没有半点文化生活的人同样是怪物,同样对集体有害。”

 

 

推荐博文:

    静能读书,读书能静 (2011-01-13 14:25:56)

 傅雷家书》谈家信 (2011-01-04 12:21: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