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本无知;元之旦,蒙学始
(2010-12-31 17:13:19)
标签:
蒙学五常《三字经》天干地支国学文化 |
分类: 汪中求读书 |
人之初,本无知;元之旦,蒙学始
元旦将至,先后收到数十位友人的祝福,高兴是自然的;但一直以来觉得岁末是总结的日子,应该多想想一年来有多少长进,有多大贡献,大之于社会,小之于家庭。于是,回复友人:喜 于迎新君祝福,必在岁末自反思。
近日,教孩子读《三字经》。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往往是“三百千千”,也就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开始的。本以为《三字经》这部启蒙读物的第一部,一共才474句,1422字,幼小时也曾熟读过,应该不在话下;谁知,三问两问,便知自己原本并没搞懂,不过似是而非,囫囵吞枣;而且,较真起来,要克服不求甚解,还真的需要翻阅大量其它书籍,方可借桥过河。
《三字经》原本不过是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出自南宋学者王应麟之手,大概想教给小孩子一些常识,并指导孩子们随着年龄的长大继续读一些经典。明代以后,《三字经》广为流传。因为朝代更替延续,后人在历史知识部分先后作了一些补充,包括清代道光年间的贺兴思的增补。这一段介绍中华历史沿革,目的无非是“考世系,知终始”,总还是常识介绍的范畴,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载治乱,知兴衰”的教育意义。当朝的历史教材,这一部分还是以不同方式保留了。
但是,《三字经》中介绍的大量常识,今天不仅孩子们很少知道,就是大人们也未必明白,甚至在台上忽悠的“国学大师”也许还所知不全呢。如果,你认为这些不需要知道或不以之为常识,就不在此讨论范畴。我粗略统计一下,《三字经》中涉及常识大约24类,共138项。
三才:天、地、人;
三光:日、月、星;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
四时:春、夏、秋、冬;
四方:南、北、西、东(如果把“中”计入应为“五方”);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交叉就有了“六十甲子”);
四渎(四条主要河流):江、河、淮、济(济水在河南山东境内,起于王屋山,终流入渤海,黄河几经改道,乱了济水的分界,但“济南”应因此水而来,且读音应为三声);
五岳(五座名山):岱(泰山)、华、嵩、恒、衡;
四民:士、农、工、商;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六谷:稻、粱、菽、麦、黍、稷;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嗅觉):膻、焦、香、腥、朽;
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
四声:平、上、去、入(今之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只保留在古文和方言中);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玄孙、曾孙;
十义(十种行为或美德):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五服(亲族中先人去世所穿五种不同孝服,以此区分亲缘关系,南方农村还以之判断是否近亲):斩衰(cui,一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读书中的“常识”,我以为是那些绝大多数人经常用到,而且觉得并不需要注解的内容。以上这些,有些很少用到,比如“五服”、“八音”;有些有变化,如“四声”、“五谷”、“五臭”;有些今人不用而古文中频繁出现,如“五行”、“天干地支”。
《三字经》也可以看作劝学文,作者想和孩子们说清楚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为此还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么多典故一一弄清楚更需要时间,但文中给后人所列“读书目录”,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六经:诗经、书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
四诗:国风、大雅、小雅、颂;
三传:公羊传、左传、谷梁传;
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看文中“参通鉴”,即计入《资治通鉴》可为“五史”)。
这里书、经、诗、传、子、史六类,考虑其中的“四诗”还是《诗经》一种,《大学》、《中庸》不按朱熹所提单列只习《礼记》,《乐经》不存在,应该是20种整。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人们指导小孩读这些经典,现在大人中也没几个人全都接触过,也许在用“国学”做生意的人也未必将这些经典通读。
反正,我是不敢吹牛皮说自己通读了,连以上这些常识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归整起来。在整理过程中,我不时地让助理帮我查阅资料,完工和助理说了一句:“幼学之首,我等未知:可见今日其实没几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