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 ——踏寻闯王李自成的足迹之(九)魂归通山

标签:
李自成魂归通山西安 |
分类: 李自成与九宫山 |
凤凰涅槃
——踏寻闯王李自成的足迹之(九)魂归通山
(湖北通山闯王陵内李自成墓)
从延安到西安转乘高铁回通山,延安到西安的大巴士,坐了整整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除了向这一路的黄土地目送告别,更多的,是闭目在回顾,回顾这些天来的一路见闻和相遇的人与事。几天来的追寻,点点滴滴走过的路途,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感慨良多。在车来车往中到达西安站候车室,望着南来北往的人群,看着现代火车站的恢宏气势,以及享受在平凡生活里自由来去的现代人……这一切,都是当年李自成那个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场景,哪怕贵为王侯也是无法想象的。平凡如我,加倍感恩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时代里,自由而安逸地过着与世无争的小人物的生活……
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自从攻开封占据中原后便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连传捷报,连连收编不同义军队伍,出奇兵歼灭明军主力孙传庭等部队;攻克潼关、华阴、渭南、商州等地,直向西安而来;西安守将王根子和秦王朱存枢看大势已去,开东门迎降,西安瞬间被飘扬着“闯”字大旗的义军所占据。崇祯十七年春节(1644年2月8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元永昌。李自成改名自晟,称“大顺王”。建立大顺政权,在长安铸永昌钱,造“甲申历”,并进一步完善政权机构……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西安站原名长安站。候车时,泡了一杯热热的咖啡捧在手里,闻着咖啡的浓香,热气袅绕间,长安弥漫着远古的风云变幻向我袭来,我仿佛嗅到了这座古城独有的气息,他从得得的马蹄声中奔驰而来,多少王侯将相,嘶声暴戾的呐喊,改朝换代的血腥;他从汉祖、盛唐的鼓乐声中飘逸而来,婉约了多少美妙痴醉的梦,轮回来去,老了多少红颜卿相;长安道上马如飞的过往,带走了多少刀光剑影,离合悲欢的故事……长安于李自成,遗憾他只做了长安的短暂过客。还没有做好坐江山准备的大顺王,要是能潜下心来把长安当根据地打基础,休整歇息自己和百万大军的身心;要是能在长安安定下来,先久治再长安,先生产再进攻,真正做到“迎闯王,不纳粮”的伟大口号,大顺帝将会是另一种结局。可是,他太匆促地离开,他和他的幕僚们像猴急的猴子摘玉米棒一样,摘到手后兴奋地去摘下一个,却在慌乱中扔掉手中的那一个,最后一个个丢失得没有退路可走。
李自成在进驻长安称王月余,便亲率主力由禹门渡黄河,破蒲州、汾州、下太原,北上破宁武等地,然后下大同,抵宣府(河北宣化);令任珍率师东出固关,趋大名、真定而北;令刘芳亮由黎城、潞安南下至泽州,破河南怀庆府,再折而向北,破彰德、河间、直逼保定……三路大军如三把利剑向北京咽喉刺去。3月15日,明总兵唐通、太监杜之秩开居庸关出降。3月16日,京师被义军围困,18日未时,大顺王设座于西直门外,进行劝降活动。申时,太监曹化淳开彰仪门投降。19日凌晨,义军攻破紫禁城,崇祯帝逼令后妃们自尽后,自己登煤山(景山)自缢于大槐树下“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午时,头戴白毡笠,身穿淡青色箭服,骑一匹乌驳马,在数百精兵骑将的护卫下,由牛金星、宋企郊等文官的陪同下,旌旗飘飘,鼓乐喧天中进入北京城……
《李自成叛乱史略》中记载:李自成见到崇祯帝的尸身时,悲声大放说“我来与汝共享江山的,如何寻此短见?”除了大顺帝本真善的一面,他当是有些胆怯和心虚的。这让我想起李自成进北京城时的两件事。一是来到承天门(天安门)前,李自成勒住乌驳马向高悬在门楼上的“承天之门”牌匾射出一箭 ,并说“如一箭射中‘天’字,就一定能天下一统,江山永固。”平常百发百中的李自成可这一次偏偏没有射中“天”字,而是牢牢钉在“天”字下面。这一箭除了天意,还展示了大顺王的“孩子气”,男人身上永远不乏孩子气,同时也说明了李自成对稳坐江山之心是忐忑不安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有一件是接管明朝机构后,发出通告“限令明百官于次日早上朝,愿回原籍听自便,愿官者量才录用,抗匿者株坐,各斩首”。官员们来朝见时却是大门紧闭,从早等到晚也没有得到李自成的接见,直到两天后,大顺王才召见了一部分人。这两件事,折射出李自成从一个小人物到揭竿起义到称王,一路走来,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进程。自古至今,不到万不得以,多数小人物只想做顺民。是劳苦大众将他一步步推向风口浪尖,无论从年龄还是背景以及阅历上,李自成的底气是不够深厚的,他和他的幕僚们还没有做好坐江山的足够准备。上天借李自成勇猛之手,推翻了腐朽破落的明王朝,天命不可违!这一年,甲申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太不寻常的一年!
进入北京城的大顺队伍,虽然有严明的纪律,难免不被多年征战后来之不易的胜利冲昏了头。“卑屈的灵魂一旦得到释放,便开始一面瓦解传统一面复制传统”(毕华勇语)。大顺政权重武轻文,一些将官骄傲轻敌,享乐奢靡,败坏军纪,令百姓失望。为解决军饷,大顺政府执行崇祯16年10月颁布的《掠金令》,并基于“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之认识,大力推行追赃助饷的政策措施,致使受刑者先后达800多人,使一些人从中谋利致军队纪律松懈,人心涣散。更甚的是,吴三桂听说爱妾让刘宗敏占有,于是勾结清兵,公开与新政权为敌,准备登基大典中的李自成不得已的情况下亲率大军,前往抵抗,在山海关“一片石”激战中,被清军和吴三桂联军打得节节败退,退回北京后,杀吴三桂的父亲及其一家30余口。设想一下,如果李自成们能够缓一缓,不杀吴三桂一家30多口,而是善待其家人,让家人用亲情去感化吴三桂,也许又是另一种结局。而大顺王没有条理甚至一错再错得乱了套之举动,最后促使他在匆促慌乱中即位于武英殿,第二天便急急撤离京城,5月2日,清兵乘虚占领北京城。大顺帝进京短短41天,就像是做了一个不真实的黄粱梦,短促而仓皇。叱诧风云、南征北战17载,埋下的伏笔竟然是一个大悲剧,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李自成再次带着他的大军一步步撤退,先到太原,停留数十日后,又至平阳,不久折西而去,他一路走一路战斗,大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之“流寇”主义思想,始终没有建立一个可以稳定下来的大后方,在颠沛流离人疲马乏中拖着大军辗转。永昌元年6月22日,在平阳郊外一座军帐中,听信牛金星谗言杀害了李岩、李牟兄弟,再次致使人心惶惶,加快了大顺政权失败的速度。1645年2月,大顺军被迫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东出武关入襄阳,疯狂的吴三桂引清兵穷追不舍,大顺军一次次被击打得落花流水。4月下旬,沿江东下“欲取南京”,“西北虽不定,东南岂能再失?”而这时已由不得李自成们设想,前后被清兵夹击。最后李自成改变计划,折转向西南,经江西、九江、瑞昌、德咸宁退至湖北通山县东南九十里的九宫山区域之内……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过通山九宫山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被血渍泥浆渗入,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而程九伯的宗谱明确记载“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而《金氏宗谱》亦载:“追剿李自成于牛迹岭下”。
高铁到达咸宁时已是夜暮时分,迎接我的是一场温润的江南雨和万家灯火的温暖,坐上女儿接我回家的车子,一路向通山方向前行,进通山的路,当年的大顺帝曾在落荒中跋涉而来,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召唤呢?脑子里是自小在通山这片土地听老人们讲关于闯王的故事。闯王率部分随从于江西方向折向与江西比邻一路之隔的九宫山,经九宫山下到李家铺村时遭清兵伏击,清兵一路追击,李自成进入一个山洞躲藏,进洞后,很快有蜘蛛在洞口织网,追来的清兵本想进洞查看,当看到蜘蛛网时,便改方向往前再追。闯王藏身过的洞后来被当地人称为“皇躲洞”,世代笔载口传至今,当地的小孩都知道“皇躲洞”是当年闯王躲藏过的地方。《通山县志》、《九宫山志》、《兴国州志》等多种志书,以及当地诸多民间家谱都有记载此事件的文字。
古语总说“无巧不成书”,还真是这样!我于11月16日晚回到通山,正在开始写陕北一路踏寻李自成的成长足迹时,11月27日的咸宁市香城都市报登了一则新闻加图片,题目是《闯王兵败九宫山再添新证》副标题是“通山一王姓清代族谱‘露玄机’”。新闻内容是,通山县文物局在进行传统村落调查时,从王姓的清代族谱中看到一本《琅琊王氏宗谱》,证实李自成兵败九宫山,被一农民杀死在九宫山的牛迹岭,有一段文字专门说明了重修宗谱为何推迟12年才刊印的原因:“……遭时变停局未刊。顺治乙酉三月,闯贼扰境,由湖口渡江南逃越九宫奔四川,官兵追之。五月初四日,兵马数成,绎集里中,其遇而死刃下填沟壑者XX相籍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重修族谱)本应顺治乙酉年(1645年)刊印,但由于李自成的部队逃往四川时,经过九宫山,被清朝官兵追杀至洪港镇江源村一带,双方激战时,李自成战败,因此没有印制,该谱在12年后,于顺治丁酉年(1657年)秋才付印。
(2015年11月27日的报纸)闯王在九宫山牛迹岭小月山殉难时39岁。台湾台南新田池王宫360年前供奉的三曹元帥(三曹老爺)為明末大將(李姓諱自成)也写着“三十九歲得道(1645)”这一句,同样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李自成殉难于39岁那一年!有多少不同的巧合,让我一次次说,闯王在天有英灵!
抚今追思,历史的车轮,带走了多少无奈和长叹。这一刻,想起长篇巨著《李自成》作者姚雪垠老前辈,于1983年5月写在通山闯王陵“李自成陈列馆”门楣上的长联:
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破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臧,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惟有英雄殉社稷;
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
(待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bll.html
陕北行之二《走进“陕西横山湖北通山李自成文化研究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bq5.html
陕北行之三《李继迁茅庐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c1k.html
陕北行之四《走过长茆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cem.html
陕北行之五《黄土高原上的喊歌汉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ct6.html
陕北行之六《米脂李自成行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dai.html
陕北行之七《走在延安路上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duw.html
陕北行之八《寻访富县太平村李自成后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we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