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靖夫《大道阵剑堂讲义》(第七讲:太极拳)
(2013-08-19 12:23:48)
标签:
乔靖夫武道狂之诗大道阵剑堂讲义第七讲太极拳 |
大道阵剑堂讲义
主讲人:乔靖夫
第七讲:太极拳
“太极拳”乃是武当派最高绝学,由张三丰祖师亲创。相传张真人某日于武当山上观看猛蛇与白鹤相斗,从蛇身和鹤翅那柔中带刚的动态中,领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理,再糅合道家阴阳生克的自然理论,创下最基本的“太极十三势”:代表八卦的“四正四隅八法”,包括掤、捋、挤、按(四正)、采、挒、肘、靠(四隅);及代表五行的“五步”;进、退、顾、盼、定。这十三势后来经武当派历代传人,透过技击格斗的验证加以完善,遂成后来的“太极拳法”,又将拳法理论应用于兵器之上,陆续衍生“太极剑”、“太极刀”等武功。
一般格斗武术,大多讲究制敌机先,以刚捷的速度与力量,攻其不备。“太极拳”另辟蹊径,主张“舍己从人”:讲求完美的防御,在接触粘搭对方拳脚或兵器的瞬间,运用至柔的功法,顺势引导和借用对方打来的力量,卸向落空之处,使其肢体过度伸展,暴露出最大的空隙;甚或将力量反馈对手,破坏其全身平衡,此即拳诀中的“引进落空”与“四两拨千斤”之法。
当敌人处于无法自控的极不利体势时,“太极”拳士即从柔转刚,速劲爆发,攻其最脆弱不可救之处,或以摔落擒拿手法,断筋截骨。故武林形容“太极拳”为“棉里藏针”,表面动作轻柔,实战施用时可以极狠辣阴损。
要做到“引进落空”,武者必要对敌人打来的劲力,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应。这种感应称为“听劲”——这个“听”字当然不是指用耳朵,而是比喻不必用眼睛去看,单凭身体接触的感觉,就能准确探知对方来招的力量轻重和运动方向。拳诀有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正是形容这种感应的准绳,要求是何等微细。修练“太极拳”初期必先缓慢演练,正是要令全身筋骨都掌握这种分毫微细的动作。
“听劲”再上一层就是“懂劲”,即在感应到对方的力量同时,能够作出相应招式,引导、借用、化解其劲力,达到控制对手身体的效果,制造发劲攻击的机会。
“太极拳”基本有“推手”练习,两人搭手粘连,互相感应和化解对方的力量,就是长期锻炼“听劲”和“懂劲”的功力,直至将触感反应练到有如本能,方有可能在电光石火的实战里施展自如。
三丰祖师创的“太极”,本来是养生炼气与打斗技击并重的道家武学。但到公孙清改革武当派后,将“太极”的养生功法全部摒除,加重钻研和锻炼招法杀着,“太极拳”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已经演变成更为辛辣可怕的格斗术。
【《武道狂之诗》(卷二:蜀都战歌)后记对“太极拳”创立说法的一点补充】
关于书中讲述“太极拳”的创立说法,有必要略为解释一下。
现实中“太极拳”的始创源流,直到目前还有很大争议。相关的说法一直甚多,单是我手上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里面就列有多个版本,包括唐代许宣平、唐代李道子、梁代程灵洗、殷利亨等等所传,又或是元末张三丰创拳等多种说法。
不同版本,甚至往往出现同名人物,年代却相隔了几百年,比如张三丰,有说是元末明初人,另一版本又说他活在宋徽宗时代;写《太极拳论》的王宗岳,一时是元朝人,一时又是明朝人……比较能够肯定确实无误的,只是清代杨露蝉学河南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再衍生近代多个“太极拳”流派这段历史。
我写这本书,虽然着力找了很多真实的资料,但毕竟它仍然只是一部小说,目的不在于考究。关于武当派和“太极拳”源流的设定与描写,自然是以故事情节为先。我取用“武当派张三丰祖师创太极”这个说法,不免有少许是根据武侠小说经典的传统,但更主要还是创作上的考虑。各位武术历史研究者,不要找我来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