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杂记--宝玉篇(二十九)

标签:
文化 |
红楼杂记————————宝玉篇(二十九)
黛玉是个小姑娘自然不懂贾母因何厚待宝钗。厚待一个人有明面上的有暗里的,对于薛家是明面上的,给的是四大家族的面子,给的是王夫人的面子,其实也是给宝玉面子,那王夫人可是宝玉的母亲。而对黛玉的照看,就是暗里照看了,私下补贴黛玉私房钱。一直没写通的就是黛玉好像没钱,其实这位大小姐如何会没钱呢,别的不说,就贾敏当年的赔嫁也够小姑娘锦衣玉食了。这些赔嫁自然都归于黛玉了,以黛玉的年纪虽然不能亲自照看,但总有现银够黛玉花销呀。若说黛玉孤苦无依,还要花贾府的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林家是抄了家的,所以黛玉才会是寄人篱下,而不是如今的状态。若是如此,就能解释黛玉因何小心谨慎,为何敏感多愁,如果是那样,这位出身书香的大小姐,其实在身份上是与宝玉不相配了,就是贾母也不能把黛玉嫁给宝玉了,宝玉是贾政这一房的希望,自然要门当户对。当然以薛家的情形,本是商户出身,贾政喜的是书香门第,贾政这一关就过不了,儿子的婚事,贾政自有考虑。那贾珠娶的李纨可是书香之家。而薛家这一代,人丁本来就少,一个薛大少,还是惹事生非的主,上京的原因就是打死人命,薛家还是靠了贾府才得了结,如此人家,岂是宝玉良配,结亲本是互助,弄一个薛家进来,难道为薛蟠带累不成,所以王夫人也不得开口了。贾母钟爱黛玉,若林家真是抄家,黛玉寄居,那双玉无望。而薛家无论门第,还是薛大公子的为人,都不是宝玉岳家的选择,这样王夫人就不必说什么。这就是为什么金玉喊了多年,却不得提到台面上来,而双玉情深,黛玉却是不放心,湘云岫烟都订了亲,为何黛玉的事贾母始终沉默。黛玉本人资质极佳,但若是没有林家那个书香门第的清贵背景,她的婚事,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现在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自然隆重,那都是场面情。贾母其实是在点明,薛家是客。贾母明说了,宝钗是客人,别人都是自家的人。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这二位都是深知贾母喜好,投其所好,哄老太太高兴),然后便命黛玉点.黛玉因让薛姨妈王夫人等(知礼,黛玉也有红尘的一面).贾母道:“今日原是我特带着你们取笑,咱们只管咱们的,别理他们.我巴巴的唱戏摆酒,为他们不成?他们在这里白听白吃,已经便宜了,还让他们点呢!"说着,大家都笑了(虽是玩笑话,却也是说给那王家姐妹听的,这贾府的事,还是贾母做主).黛玉方点了一出.然后宝玉,史湘云,迎,探,惜,李纨等俱各点了,接出扮演.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博学)”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漫撒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钗是懂戏的,她懂的是人生)!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黛玉恼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眉目如黛玉)。”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明哲保身).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怜惜黛玉).史湘云接着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湘云是直爽,就是不通人情的直,让贾母放弃了,宝二奶奶虽不能如凤姐那样通达,也不能是湘云这样有口无心的,无心中得罪了人,不是当家主事的料。)
看戏先看恼了黛玉,黛玉多心,自然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