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明月前身(一百0六)

(2013-12-05 09:12:53)

珍爱红楼---明月前身(一百0六)

珍爱红楼---明月前身(一百0六)


   贾府是国公府,也算是有身份有地位了,只是没什么实权,要不然也不会非让元春进宫了。元春本人并不眷恋宫中生活,她向往的是一家人骨肉团聚,进了宫,一年也见不得几次面,出不得门。所以省亲的繁华富贵中,身处焦点的元春却是几次泪下,向往田园生活。虽然如此,多年的习惯与教养还是能让她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自已的身份。
   贾府是重女孩子的,也在培养了她们,所以四春皆有特长,琴棋书画,各有所好,恐怕这爱好也是贾府的一种培育。元春进了宫,后来封妃省亲,给了贾府荣耀,余下的三个女孩子中,长于贾母身边,贾母是老牌贵族,一言一行,都有着贵族的底蕴,她培养的女孩子规矩礼仪是没什么可挑的,若论出众,只是探春了。
  迎春个性温厚,为人淡泊,说好听了是温婉,若难听了就是任人摆布了。惜春是东府的孩子,不知是东府给了她什么阴影,她为人清冷不合群。也就一个三姑娘,聪明机敏,热情大气,是贾府理想中的女孩子。
  贾府这个年节,贾母先是暗示了对袭人不满,她明知王夫人重袭人,还在公开场合指责袭人行事不合规矩,分明是意指王夫人做事不讲规矩。后来那一出掰谎记,更是精彩。
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 "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 ,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 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贾母眼中的佳人,先谈规矩后说性情).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若人少了,怎说大户人家),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贾母说的极精辟,把那类书说的透了。果然贾府小姐们身边的丫环婆子可是一大群人,绝非只一个丫环。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 "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 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 , 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 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李薛二人都笑说 :"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忙忙强调大家的规矩,李薛二人接的快,他们的家底原不及贾府。      
  凤姐儿走上来斟酒, 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这一回就叫作<<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那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 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他一面斟酒,一面笑说,未曾说完, 众人俱已笑倒(凤姐好刚口).两个女先生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薛姨妈笑道:"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她是凤姐的姑母,自然说的凤姐,偏此时提规矩,真真可叹)."凤姐儿笑道: "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那与贾琏自然也是青梅竹马).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便不是从小儿的兄妹(从小的兄妹,这从小二字,放在双玉身上,最是妥当),便以伯叔论,那<<二十四孝>>上'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了一笑,多吃了一点儿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话我不成(凤姐说的大方有理)?"贾母笑道:"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他才一路笑的我心里痛快了些,我再吃一钟酒."吃着酒,又命宝玉:"也敬你姐姐一杯."凤姐儿笑道:"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罢."说着,便将贾母的杯拿起来,将半杯剩酒吃了,将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的杯换了一个上来. 于是各席上的杯都撤去,另将温水浸着待换的杯斟了新酒上来, 然后归坐.
   贾母果然明慧,那一出掰谎记说的透澈,果然是那个样子,大户人家的小姐,岂是轻易让常人见的。贾母特意借书论事,无非是强调贾府诗礼传家,最是懂规矩。不管双玉如何接近,正如凤姐所言那是从小的哥哥妹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